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就算把原生物種擠在一起也不叫生態保育啊

這個新聞在邏輯上出現了幾個問題, 首先是人對外來種的喜好是選擇性的. 那些淡水石斑都是為了要讓台灣人吃到飽所引入的, 血鸚鵡這個變種魚也替台灣賺了很多外匯, 但是當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的時候, 卻又變成什麼"難打的生態戰爭". 其次, 這個環境本身就是人工的, 所以花蓮市公所從其它地方引入這堆物種, 若事前沒有做任何的物種組成, 密度, ecologica capacity等等評估, 那麼這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個以台灣原生魚種為招牌的高密度混養缸. 蓋斑鬥魚的天然分布是在台灣東部嗎? 羅漢魚和石在台灣東部也有嗎? 如果沒有, 花蓮市政府這樣的作為其實只是一種對生態保育迷迷糊糊的信仰下, 把增加個體數量與大雜匯誤以為"生態保育"的作為罷了. 東部最需要的是重建與保護原有的環境, 而不是為了績效隨便放流一堆根本原本不分布在那邊的物種, 如果政府單位自己都弄不清楚什麼是正確謹慎的保育作為, 又如何能夠責怪民眾把外來種倒進那條溪呢?

亂放生 生態溪慘遭破壞
【聯合報╱本報記者范振和】
2009.05.25 03:37 am

生態保育,不是隨意放生!花蓮市兩年前開放明義國小圖書館後方的生態溪,最近風雲變色,原本市公所希望打造成台灣原生魚種的生命溪河,卻被民眾搞成「放生溪」,外來魚種耀武揚威,令人徒呼負負。

這條生態溪於96年4月間啟用,當初是想在市區建立一處台灣原生魚種人工溪,市公所向水產培育所爭取羅漢魚、菊池氏細鯽、石鮒、蓋斑鬥魚等魚種4萬餘尾,將人工溪命名「日日有魚、生生不息」,希望原生魚種能如溪名生生不息。

生態溪啟用後,常有人前往欣賞群魚優游,晚上更是情侶約會談心的好所在。但原生魚種快樂的日子不長,少數市民缺乏公德心,隨意撈捕魚苗,變成另類的親子活動,也有人亂倒汙油,導致魚群大批死亡。

後來又有人肆意放生外來魚種,生態溪慘遭嚴重破壞,如今,溪中魚蹤大多是泰國鯉魚、吳郭魚、血鸚鵡、非洲慈鯛魚等,鳩占鵲巢,本土原生魚種幾近滅絕。

市公所工務課長饒瑞逸派專人3名,定期架設魚網或撒網捕抓外來魚,已捕獲淡水石斑、鱧魚、血鸚鵡等各類外來魚200多尾,甚至有巴西龜的蹤跡。儘管市公所再三呼籲,放生情況已少見,但除了加強捕魚次數,沒有其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對市公所而言,這是一場難打的生態戰爭,期盼學者專家能提供杜絕外來魚種的方法,解決困擾許久的老問題。大家也要有公德心,共同維持本土魚種生存空間,留給下一代美好的生態。

【2009/05/2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