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巨蜥體型與快閃方式有關嗎?

文獻來源: Thompson GG, Clemnte CJ, Withers PC, Fry BG. 2008. Is body shape of varanid lizards linked with retreat choi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Zoology 56: 351-362. [線上摘要]

蜥蜴的體型與大小倒底被什麼樣的發育, 演化以及環境因子所影響, 一直是演化生態學者有興趣的課題. 巨蜥屬內在體型以及"撤退選擇行為"(retreat choice)上的多樣化在脊椎動物中是相當特別的例子. 所謂的retreat choice其實就是指遇到危險時所採取的策略, 而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釐清各式巨蜥的體型大小與快閃策略是否具有關聯性. 他們將巨蜥閃躲時的策略分成四種: 藏進石縫中, 閃進地道裏, 跑進石頭下或樹洞中, 或直接溜到樹上. 他們使用了25種印度洋澳太區的巨蜥做為研究對象, 利用1038bps的NADH-2 gene序列重建牠們之間的演化關係, 然後再將針對這四種行為映象在這個演化關係上是否呈現逢機分布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會閃進石縫裏的巨蜥具有較扁平的身體與較長的尾部, 而土遁種類的前後足上臂較長. 然而不同的快閃策略與親緣關係無關, 這也就是說體型大小與快閃方式的選擇比起棲地類型等因素關聯較強. 但是這篇文章也指出不同的快閃策略倒底是演化的起因或產物還有待討論. 此外, 這篇文章也提供飼養者另一個思考方向, 也就是針對"樹棲"或"地棲"種類營造不同的人工飼養環境時, 應該要更全面地考量巨蜥各種行為的需求, 而不只是飼主的方便.

Abstract
In our earlier analysis of Varanus body shape, size was a dominating factor with some qualitative phylogenetic patterns and grouping of species into ecological categories. With a phylogeny and an improved capacity to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of size, we have reanalysed our morphometric data for male Australian goannas (Varanus spp.) using an increased number of specimens and species to examine whether variations in body shape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retreat choice, as it can for Western Australian Ctenophorus dragon lizards. After accounting for body size in the current analysis, four ecotypes based on retreat choice (i.e. those that retreat to oblique crevices between large rocks or rock faces, those that retreat to burrows dug into the ground, those that retreat to spaces under rocks or in tree hollows, and those that retreat to trees but not tree hollows) accounted for much of the variation in body shape. There is a phylogenetic pattern to the ecotypes, but accounting for phylogenetic effects did not weaken the link between body shape and ecotype based on retreat choice.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in body shape among ecotypes, and shape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phylogeny. The strong link between shape and choice of retreat site in Varanus spp.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for Ctenophorus spp. We speculate on why there might be a strong link between retreat choice and body shape for both Varanus and Ctenophorus.

圖片連結: Thor Hakonsen的flickr相本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Myuchelys or Wollumbinia?

Thomson & Georges才在2009年為了"Elseya latisternum"建立了Myuchelys這個屬, 但奇怪的是, 他們沒注意到同為澳洲人的Richard Wells早在2007年就為E. latisternum及其它幾個種建立了Wollumbinia這個屬. 兩者所指定的模式種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E. latisternum, 而兩個屬所包含的物種, 也就是bellii, georgesi以及purvisi也完全一樣. 真的不知道Thomson & George是不是文獻讀得不夠才會寫這篇文章? 然後審稿者為何如此不查? 忽略了一個事實上已被使用兩年左右的新屬名, 而竟然讓這篇2008年底才投稿的文章被登出來, 直接成為一個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 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 做一個好的分類學者一定要廣博地熟讀許多的文獻, 否則只會徒然造成使用者的困擾. 此外剛出刊的Extra Creeper也將Wollumbinia的原文翻譯並配合精采的圖文解說.

圖片連結: Chelidphile

2009-03-30新進魚隻

Corydoras pastazensis 帕斯塔茲鼠 x 4
Corydoras orcesi Peru 奧希斯鼠 (秘魯產) x 3
Corydoras reynoldsi longnose Colombia 長吻雷諾鼠 (哥倫比亞產斑點型) (=奧希斯鼠, 哥倫比亞產) x 4
Polypterus bichir lapradei 鱷魚恐龍 (東南亞人工繁殖魚) x 2
Tetraodon erythrotaeniata (印尼)紅線娃娃 x 2

今天的重點是所謂的帕斯塔茲鼠(Corydoras pastazensis), 奧西斯鼠(Corydoras orcesi)與長吻雷諾鼠(Corydoras reynoldsi longnose, =CW013)之間的鑑定問題. 上週有一批名為"長吻雷諾鼠"的魚到了, 本以為真的是"長吻雷諾鼠", 不過看到實魚之後發現...怪怪的, 看起來好像orcesi,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而最近半年進口到台灣的, 所謂pastazensisorcesi的鑑定似乎也有些問題, 訂了pastazensis可能來了orcesi, 或是訂了orcesi但到貨的是pastazensis. 我們甚至在某些盤商與零售業者看到以"帕斯塔茲鼠"販賣的皇冠豹鼠(Corydoras delphax)甚至是長鼻雙色鼠(C. amandajanea). 即始是許多人經常參考的I love Corydoras網頁也出現模稜兩可的資訊. 在該網頁上所呈現的C. pastazensis照片中包含了所謂的C. "bonita""C. Johanna" (誤拼為Johana). 後兩者被一般愛好者的認定中就是"orcesi" (Johanna這個名字是秘魯出口商叫出來的). 然而I love Corydoras所顯示的"orcesi"看起來確像是??? 反正不是orcesi就對了. 再看到該網頁的長吻雷諾鼠, 最下面的幾張照片顯示的是"斑點型"(spotted), 有人分得出來這個斑點型與orcesi之間有什麼差異嗎? 好吧, 如果硬是要把這些"商品"分類的話, 目前在市面上大概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帕斯塔茲-奧西斯-長吻雷諾鼠群"的"形態種"(morpho species):
  • Corydoras pastazensis 帕斯塔茲鼠 (胸部黑斑延伸到胸鰭基部, 花紋細或不清齒) (秘魯出口)
  • Corydoras pastazensis 帕斯塔茲鼠 (胸部黑斑在側線下漸漸變淡與模糊) (秘魯出口)
  • Corydoras orcesi (=C. bonita, C. Johanna) (尾柄不具大黑斑) (秘魯出口)
  • Corydoras reynoldsi longnose spotted (尾柄具有大黑斑) (哥倫比亞出口) (也就是石頭水族3/28所進口的)
另外, 秘魯進口的C53(長吻海盜鼠), 有些個體也有類似pastazensis的表現(假設我們看到的有胸部黑斑的個體真的是C53的個體變異), 而部份的C38個體也有背鰭下黑斑擴大的情況, 這增加了正確鑑定這些鼠魚的難度與解析牠們之間關係的複雜性. 好吧, 講了半天只是在談流通於台灣水族市場上這些"商品"的鑑別, 但是Weitzman以及Nijssen當年發表用的模式標本長什麼樣子呢? 根據All Catfish Species Inventory所呈現的模式標本資訊, orcesi正模標本(採自厄瓜多境內的Río Conambo)(上圖)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orcesi看起來是吻合的, 而pastazensis正模標本(中圖)則是採自厄瓜多的Río Bobonaza), 看起來和一般認知的pastazensis真得很像嗎? 其實我不確定耶. 目前這些令人困惑的魚都已經定序了, 有結果後再向各位報告了.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 台族水族, 七彩水族(民權東路)
圖片連結: オオツカ熱帯魚, All Catfish Species Inventory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水族箱裏的鬼魂?

整件事情其實是愛丁堡大學所舉辦的國際科學節的節目之一, 這個節目就是廣徵鬼照片並邀請專家與大眾對這些照片進行討論. 聯合報在3/29的報導中特別報導了所謂的古堡鬼魂的照片, 若進入這些入選照片的網頁, 便可看到這張攝自澳洲伯斯水族館的照片. 拍攝者認為右上角明顯有一個可能是鬼魂的臉, 不過大多數的回應者認為那只是反光造成的 (可能就玻璃被遊客摸得油油的, 然後就一整個剛好.....).

[國家地理頻道]尋找亞馬遜大魚

國家地理頻道的新系列節目, 網址在此, 主持人為Zeb Hogan, 畢業於亞歷桑納大學. 台灣的節目表在.

紅線娃娃倒底是印度的還是澳洲的?

今天下午逛了一下民權東路水族街, 發現有兩家店出現"紅線娃娃"(Tetraodon erythrotaenia)這條魚, 不過同一條魚, 但兩家的標示卻不同, 一家標示為"澳洲紅線娃娃", 另一家則是"印度紅線娃娃", 這是怎麼一回事? 難道這種四齒魨的分布這麼神奇嗎? 從印度到澳洲都有? 倒底是那一家出錯? 或者這條魚的分布真的這麼廣泛? Tetraodon erythrotaeniag乃由1842-1860年期間服務於荷屬東印度公司的醫師與魚類學者Pieter Bleeker1853年所發表的物種. 在他的著作Vierde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ichthyologische fauna van Celebes中已經明白地指出這條魚分布於印尼所屬的摩鹿加群島以及數個伊里安查亞(Irian Jaya)西側的小島週邊區域, 也就是說, 不論與印度或澳洲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麼這樣的錯誤可能是從何而來呢? 可能是這條魚最初引進台灣時, 有人英文不好, 把India和Indonesia搞混了? [經查是2100種那本書就將其稱作"印度紅線娃娃", 所以很可能是其日文版譯名就錯了] 另一個可能是Fishbase或其它網頁經常指出這條魚分布於"Australasia". Australasia指的是一個廣大的區域, 也就是澳洲以北的南太平洋至印尼所屬大多數島嶼的區域, 但絕對不是"澳洲"(Australia). 這條魚最好就只叫紅線娃娃就好, 或改稱印尼紅線娃娃. 至於有某網頁指稱這條魚分布於保護區所以採集困難, 目前完全找不到可信的資料支持這樣的說法.

圖片連結: Aqua Grace

寄居蟹不但會感到痛而且還會記得

文獻來源: Elwood RW, Appela M. 2009. Pain experience in hermit crabs? Animal Behaviour (in press). [摘要網址]

Abstract Pain may be inferred when the responses to a noxious stimulus are not reflexive but are traded off against other motivational requirements, the experience is remembered and the situation is avoided in the futur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ecapods feel pain we gave hermit crabs, Pagurus bernhardus, small electric shocks within their shells. Only crabs given shocks evacuated their shells indicating the aversive nature of the stimulus, but fewer crabs evacuated from a preferred species of shell indicating a motivational trade-off. Some crabs that evacuated attacked the shell in the manner seen in a shell fight. Most crabs, however, did not evacuate at the stimulus level we used, but when these were subsequently offered a new shell, shocked crabs were more likely to approach and enter the new shell. Furthermore, they approached that shell more quickly, investigated it for a shorter time and used fewer cheliped probes within the aperture prior to moving in. Thus the experience of the shock altered future behaviour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a marked shift in motivation to get a new shell to replace the one occupie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of pain in these animals.

另請見Sciencedaily的介紹

圖片連結: wikipedia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亞洲的葉龜(攝龜)倒底有幾種?

文獻來源:
Praschag P, Hundsdoerfer, Uwe F. 2009. Further specimens and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recently described leaf turtle species Cyclemys gemeli (Testudines: Geoemydidae). Zootaxa 2008: 29–37. [全文下載]
Fritz U, Guicking D, Auer M, Sommer RS, Wink M, Hundsdoerfer AK. 2008. Diversit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eaf turtle genus Cyclemys: how many leaves on its tree of life? Zoologica Scripta 37(4): 367-390. [連結]

俗稱葉龜(leaf turtle)(或稱圓龜, 攝龜)的Cyclemys屬在過去一直只被認為有1-2種, 一種是"黑肚子的", 而另一種是"白肚子"的. 然而Fritz et al.(2008)的文章顯示這個屬的已知物種應該有7種, 而且黑肚子的種類並不形成一個單系群, 每一個在形態上都難以被辨識. Praschagi et al. (2009)的文章則再進一步地確認印度圓龜(Cyclemys gemeli)的有效性及與灰舌圓龜(C. fusca)在地理分布上的界限. 台灣過去所進口的Cyclemys大多以C. dentata的名義進口, 然而正確的鑑定可能需仰賴足夠的分子證據才能確認. 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指出無論是IUCN或其它相關的物種瀕危程度評估都應該重新考量Cyclemys的多樣性.

此外請參見Lieb所發表的一篇有關Cyclemys各種譯名與分類文章閱讀心得的文章

印度喀拉拉省西高止山溪流高原鰍之一新種

文獻來源: Arunachalam, M. & Muralidharan, M. (2009): Nemacheilus stigmofasciatus, a new species of nemacheiline loach (Cypriniformes: Balitoridae) from the Western Ghats, India. Journal of Threatened Taxa 1 (3): 147-150. [全文下載]

Abstract
A new nemacheiline loach is described from the Seethanathi river of the Western Ghats, Karnataka. The new species differs from others of the genus in having an incomplete lateral line extending up to the end of the pelvic fin, shorter snout (35.9 -39.4% of HL) and bigger eyes (28.1-31.3% of HL). Notable colour variation is present in the bands on the back (11-13) and blotches (6-8) evenly spaced along the lateral line.

麗圓閉殼龜(越南三線箱龜)應被視為三線箱龜的同物異名

文獻來源: Spinks PQ, Thomson RC, Shaffer HB. 2009. A reassessment of Cuora cyclornata Blanck, McCord and Le, 2006 (Testudines, Geoemydidae) and a plea for taxonomic stability. Zootaxa 2018: 58–68. [全文下載]

中國與東南亞的閉殼龜(箱龜)(廣義的Cuora)一直是龜鱉保育上的重要話題, 然而在保育生物學上, 確認"保育的單位"以及"保育措施的標的物種是什麼"是兩個最基本的命題. 也就是說, 如果連生物本身的鑑定與分類還存在著問題, 那麼就奢談有意義的保育與資源利用了 (包含寵物, 龜板與龜肉交易). 閉殼龜的分類在近年有三個主要的難題, 首先是為了偽造高經濟價值的"三線閉殼龜"由人工製造的跨屬或種間雜交個體造成科學上的混亂; 其次是閉殼龜在中國與東南亞的嚴重瀕危與棲地破壞使得多數被用於研究的個體缺乏可信的地理資訊, 因此要釐清小地理尺度的族群遺傳與基因多樣性是有困難的; 最後是東亞與東南亞地澤龜科種間與屬間頻繁的種間雜交所造成的基因滲漏(introgression)使的近年大多數的研究都指出某些"著名"的閉殼龜物種, 例如潘氏閉殼龜與安徽閉殼龜, 或花背箱龜存在著極大的鑑定疑義. 這篇文章針對Blanck等人於2006年在一本三線閉殼龜的專書中所描述的新物種, "
麗圓閉殼龜"(及其梅氏亞種), 以族群遺傳學方法加以檢測其有效性. 結果顯示Cuora cyclornata與其梅氏亞種無論在mtDNA或nDNA所提供的訊息上都無法與三線箱龜分開, 而Blanck等人上載到GenBank上的多數三線箱龜序列則顯然是來自於雜交個體.

此外, 以下網路轉載文章對閉殼龜的鑑定與人工養殖有著相當有趣的說明:
圖片連結: wikipedia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湄公紅尾青鱂(湄公稻田魚)是什麼碗糕?

Oryzias mekongensis是1986年於泰國湄公河Yang Talat所發現的魚種. 在台灣似乎曾經少量地出現過, 不過目前在在量販店或玩家型零售業者間都沒看到這條魚. 這條魚事實上被進行商業繁殖已經有一段時間, 只是在台灣的市場能見度並不是很高. 根據日本繁殖者的經驗(1)(2), 這條魚似乎比較偏好較低的溫度與軟水, 有關馬來半島北部至中南半島所產的四種稻田魚的鑑別方式可參考Termvidchakorn & Magtoon(2008)的文章.

圖片連結: slipperylittlesuckers.com.my

沙漠藍珍珠鱂是什麼碗糕?

齒鯉科(Cyprinodontidae)在全球的分布僅限於北美, 中美加勒比海底區, 南美的北部, 阿拉伯半島與環地中海區域. 根據化石的記錄牠們也曾經分布至中亞如哈薩克等地區, 然而隨著後冰河期的變遷而呈現目前這種不連續的分布. 齒鯉科的起源與分化與勞亞大陸(Laurasia)與岡瓦納大陸分離, 以及古地中海的封閉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般認為分布於現今阿拉伯半島至地中海西側乾燥地區的Aphanius(隱鱂屬)的分化發生在古地中海封閉之後 (如Hrbek & Meyer, 2002). 在水族市場上, 這類的多年生卵生鱂魚並不常見, 即始是豔麗如古巴鱂屬(Cubanichthys), 其流通量還是很低. 過去在台灣有個陽春魚種叫"美國旗"(Jordanella floridae), 但是這玩意兒已經有多年不見, 從此齒鯉科就幾乎在台灣的水族市場上消失. 所謂的"沙漠藍珍珠鱂"(Aphanius mento)產於地中海西側, 通常只在美, 日本或香港的鱂魚愛好者間流通, 我們過去在台灣還沒見到過(然後有大大馬上吐槽說台灣很多), 不過現在東南亞繁殖場已經有人工繁殖個體提供, 因此獲得這條魚就變得容易多了. 許多愛好者的經驗指出Aphanius mento屬於比較暴譟的魚, 不過對於鹽度, 溫度與水質的適應範圍非常廣, 因此日本方面認為甚至可以留在室外渡冬也沒有問題.

圖片連結: Killi Fish Netherland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Myuchelys - 一個為鋸齒盔甲龜所建立的新屬

文獻來源: Thomson S, Georges A. 2009. Myuchelys gen. nov. —a new genus for Elseya latisternum and related forms of Australian freshwater turtle (Testudines: Pleurodira: Chelidae). Zootaxa 2053: 32–42 (2009). [摘要下載]

Abstract Myuchelys, a new genus, is erected for a well supported clade of Australasian freshwater turtles; its establishment resolves an unacceptable paraphyly in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es of the genus Elseya.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of the new genus is with Emydura, not the redefined Elseya.

癩頸龜屬(Elseya)的分類一直有一些歷史上的問題. Gray在1867年建立Elseya屬時並沒有指定模式種, 而在當時的描述中包含了澳北盔甲龜(E. dentata)以及鋸齒盔甲龜(E. latisternum)兩個種, 而其模式種則是被後來的研究者指定為E. dentata. Elseya的單系性長期以來被質疑, 也因此一直有學者嘗試著把這個屬拆解成數個小屬, 不過一直沒有解決Elseya, 若包含E. latisternum是個駢系群的問題. 因此這篇文章的作者建議把E. latisternum置入一個新屬 - Myuchelys, 而這個新屬事實上與Elseya不具有最近的親緣關係, 反而與Emydura屬的關係較近. 此處描述了此類側頸龜的飼養.

圖片連結: Stewart Macdonald的flickr

2009-03-25新進魚隻與動物

Puntius pentazona 五間鯽 x 6 (另見此處的美照)
Boehlkea fredcochui 鑽石藍燈 x 10 (不是藍燈喔, 相關故事見此)
Varanus dumerilii 杜氏巨蜥 x 1
Varanus boehmei 金點樹巨蜥 (=黑黃巨蜥) x 1
Tribolonotus novaeguineae 新幾內亞鷹蜥 x 2

其實今天最喜歡的是五間鯽. 這條魚與圈圈鯽(P. rhomboocellatus)曾有一段時間被當成同種的異亞種, 不過近年的分類意見傾向於把兩者視為獨立的兩種. 這條魚在市面上其實並不多見, 能見度不算很高, 感謝icenvoy大大閒逛時發現.

魚隻來源: 哲園水族(台中), 娃娃魚水族(台中)
圖片連結: wikipedia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2009-03-24新進魚隻

Mastacembelidae 棘鰍科
Mastacembelus sp. cf. greshoffi (不是德國所認為的loennbergi) x 34
Mastacembelus sp. cf. cryptacanthus x 1 (混在草繩恐龍中的)
Doradidae 陶樂鯰科

Acanthodoras sp. 火焰斑盔甲貓 x 1

Acanthodoras sp. 白鬍鬚黃紋盔甲貓 x 1

Platydoras hancockii 花木紋鐵甲武士 x1
Callichthyidae 麗甲鯰科

Megalechis picta 大翅花斑戰車鼠 x 2
Callichthys callichthys 血紅翅戰車鼠 x 3
Corydoras VICTORIA (=CW030) 維多利亞鼠 x 5
Corydoras C51 秘魯藍線鼠 (=藍線鼠) x 4 (參考石頭水族過去的照片)

Corydoras
sp. cf. leopardus longnose 長吻的金花豹鼠 x 17 (疑似C128)

Corydoras arcuatus
longnose (以C. narcissus type II名義出口) 長吻印弟安鼠 x 10 (三小...地雷啊)

Loricariidae 吸甲鯰科
Nannoptopoma Striped/Peru皇后小精靈 x 5
Nannoptopoma Peru White 國王小精靈 x 3
Auchenipteridae 頂鰭鯰科
Tatia strigata 蕾絲豹鯨 x 20
Hypopomidae 無齒刀魚科
Steatogenys sp. elegans 斑節飛刀 x 1
Rhamphichthyidae 砂電鰻科
Gymnorhamphichthys rondoni 尖嘴帶紋飛刀 (=尖嘴玻璃飛刀) x 1
Batrachoididae 蟾魚科
Batrachemoeus trispinosus 南美石頭魚 x 2

Characidae 脂鯉科
Hasemania sp. 草莓火焰燈 (=酒紅金燈) x 5

Brittanichthys axelrodi 血鰭燈 x 2

Characidae sp. Preto Glass Noen 普魯托玻璃燈 x 2

Alestopetersius
sp. cf. nigropterus 野生火燄剛果 (?) x 1
Cyprinidae 鯉科
Danio sp. red fin 血紅翅斑馬 x 10
Channidae 鱧科

Channa sp. cf. gachua 產地不明彩虹雷龍 x 1

今天的重點是什麼? 是那隻維多利亞鼠嗎? 其實也不是, 而是那些非洲產的超難鑑定棘鰍. 大多數的棘鰍都缺乏可信賴的鑑定資訊, 光憑google上的照片是很不可靠的, 原因是多數圖片都是由熱帶魚出口商所提供, 所以在鑑定上就會非常地紛亂, 別以為德國人鑑定魚就是萬無一失, 他們鑑定的東西錯誤機率還是很高的. 今天抵達的魚在德國方面是被鑑定為Mastacembelus loennbergi, 不過到了以後看起來顯然比較接近greshoffi. 至於產地不明的雷龍, 因為被嚇得什麼顏色也沒有, 養一陣子以後再看看倒底是什麼碗糕.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 aquaprojecttaiwan (APT), Aquarium Glaser
圖片連結: aquarium gone wild peru, Remixみなと店熱帯魚, israquarium.co.il (原攝影者為Frank Shaeffer)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國王小精靈與皇后小精靈很難搞嗎?

過去所謂的小精靈, 也就是吸甲鯰的Hypoptopomatinae亞科魚類, 在水族箱中的角色只是非常廉價的食藻魚. 因為價格非常便宜, 因此這樣的生物就比較容易被當成可有可無的"消耗品", 就算是養死了, 也很少人會皺一下眉頭. 但是人通常不會和錢過不去, 所以當價格昂貴的種類被引進的時候, 居然就會有人談論起某某小精靈為何難養? 什麼難度很高之類的話題 (見aquaticquotient討論). 這兩種小精靈都被認為是難養的魚, 事實上我不太瞭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 在論壇的討論中, 有人認為二氧化碳太高? 有人怪魚不穩? 有人認為是食物的問題. 首先是, Hypoptopomatinae的魚都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呢? 我們在google中所找到的圖片是雨季還是乾季的狀況? 牠們的棲地容易在水族箱裏被複製嗎? 硬水一定養不活這些魚嗎? 或者只是檢疫過程的不完善? (缺少處理體內原蟲與腸道寄生蟲的步驟?). 皇后小精靈(Nannoptopoma striped/Peru )以及國王小精靈(Nannoptopoma sp. Peru White)(也有人標記為Otocinclus sp. Peru White)的棲地都具有以水芙蓉為主的浮水植物群落, 而牠們經常會吸附在浮水植物的根上, 或是在底床上的落葉刮食落葉. 因此在飼養上或許要試著考慮提供這樣的環境以降低牠們的緊迫與死亡.

[後記] 雖然檢疫期間有死一兩隻, 但後來發現很不錯, 對紅蟲與飼料沒興趣, 不過啃食爛掉的欖仁葉倒是非常勤快. 提供大家參考參考.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 aquaprojecttaiwan
圖片連結:
apisto.sites.no (credit: Tom Christoffersen), Aquarium P.A.E.X.

南美淡水石頭魚是什麼碗糕?

這隻臉長得很欠揍的南美淡水石頭魚在台灣並不是不常見的魚種, 有時候南美線就是會進個一些, 不過在鑑定方面有些網路資訊可能有些錯誤. 淡水的蟾魚科魚類(Batrachoididae)並不多, 在市面上流通最廣的就是中南半島產的"淡水獅子魚"(據說學名是Batrachemoeus trispinosus, 某些網頁使用的"Halophryne trispinosus"則是不一樣的學名組合, 然而fishbase所顯示的圖片和水族市場上流通的物種顯然不太一樣. 在蟾魚科中淡水產種類還有Potamobatrachus trispinosus). 市售的南美淡水石頭魚(也有人稱為鰻頭鯨, 這個稱呼則可能與鯨鯰科的Denticopsis混淆)的正確學名應該是Thalassophryne amazonica, 有些網頁(還有那本熱帶魚2300種)把此魚鑑定為Daector gerringi應該是誤判. 至於此魚的飼養方法與繁殖經驗可分別見此處practicalfishkeeping的說明. 過去有些學者認為蟾魚可能是比較"原始"的輻鰭魚類, 不過Miya et al.(2005)文章指出蟾魚應該是鱸形類中比較晚期演化出來的支系.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台北)
圖片連結:
真人屋のジオログ

秘魯產近似紅尾幽靈燈之脂鯉新種(帝王黑燈)

文獻來源: Zaeske, A & J Géry (2004) - Hyphessobrycon nigricinctus sp. n. - ein neuer Salmler (Teleostei: Characiformes: Characidae) aus dem Stromgebeit des río Madre de Dios in Peru. Zoologische Abhandlungen (Dresden) 54: 31-38. [摘要下載]

Abstract. Hyphessobrycon nigricinctus sp. n. – a new Characid fish (Teleostei: Characiformes: Characidae) is described from the drainage of the río Madre de Dios in Peru. The new species is a member of the H.-heterorhabdus-group and differs from all other species of this group by (1) a relatively deep body (depth 2.65–3.00 times in SL), (2) seven to eight scales above the lateral line, (3) a narrow, long maxilla with six to eight conical to tricuspid teeth, reaching up to the pupil, (4) anal fin with 22 to 26 branched fin rays, (5) males with hooklets in the distal part of anterior fin rays, (6) 33–34 scales in a longitudinal line, (7) lateral line relatively short, with seven pored scales. The colour in live is also characteristic: (8) a deep black lateral band from the gill cover to the end of middle caudal fin rays on two scales, (9) adipose deep red, (10) upper part of the iris also deep red and (11) a remarkable sexualdichromatism (males with especially deep red margins of anal, caudal, dorsal and pelvic fins, females without red fin margins).

這是一個發表於2004年, 近似紅尾幽靈燈(Hyphessobrycon loretoensis)的物種, 另請參見practicalfishkeeping的解說, zakkycharacin以及minifishe.de之圖片, 這條魚的體型有一點點像所謂的紅翅夢幻藍帝燈

圖片連結: rva, gonewildperu.com

秘魯產與巴西產兩種脂鯉新種 (即藍帝燈之正式命名文獻)

文獻來源: Zarske A and J Gery (2006) - Beschreibung einer neuen Salmer-Gattung und zweir neuer Arten Teleostei: Characiformes: Characidae) aus Peru and Brasilien. Zoologische Abhandlungen Dresden 55: 31-49. [全文連結]

Abstract. Dectobrycon armeniacus g. et sp. n. from Peru and Hyphessobrycon cyanotaenia sp. n. from Brazil (Teleostei: Characiformes: Characidae) are described. – Dectobrycon armeniacus g. et sp. n. is characterized by (1) fi ve to six teeth in the inner row of premaxilla, (2) six to eleven tricuspid or conical maxillary teeth, (3) dentary teeth not abruptly decreasing in size, (4) lateral line incomplete, (5) many small scales on the basis of caudal, reminiscent of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 Markiana, (6) four to fi ve supraneuralia, (7) scale formula: 7–8/(15–23) 36–38/6–7, (8) iv–v 23–27 (i) anal fi n rays and (9) a dark longitudinal band from gill cover to the tips of middle caudal fi n rays. – Hyphessobrycon cyanotaenia sp. 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1) short anal fi n with 13–15 branched rays, (2) large scales: 5/(6–9) 27–30/3–4, (3) two tricuspid maxillary teeth, (4) body relatively high (2.48–3.08 times in standard length), (5) eye small (2.77–3.10 times in head length) and (6) a broad blue longitudinal band from tip of snout to the end of the middle caudal fi n rays.

另請參考AquaNet所顯示的魚隻圖片以及practicalfishkeeping的介紹, 此外Dectobrycon armeniacus這條魚與在台灣市面上出現的"金尾藍寶石燈"非常類似, 另外亦有神燈級玩家在亞瑟燈裏挑過類似的魚.

圖片連結: AquaLog News (credit: E. Schraml), rva

2009-03-23新進動物

大滅絕後的倖存者 x 1

圖片連結: enviornmentalgrattifi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歐氏圓鱉(=奧布里圓鱉)的棲地環境

據說奧布里圓鱉很難搞, 所以我們查了一下, 這隻鱉的棲地需求倒底是什麼? 日本的網頁有許多形容這隻鱉的稀有, 奇特與高單價, 但是沒有一個網頁提到牠的飼育方式與管理. 這個日本人本錢雄厚, 養了兩隻一大一小, 不過他也只提到在水中擺一些落葉降低pH值. 根據Gramentz(1999)的描述, 奧布里圓鱉在棲息地比較常出現在岸邊的挺水植物叢, 而不在開闊水域, 也就是說遮蔭與植栽對牠還說是相當重要的. Gramentz根據加彭的Lac Onangué湖(上圖)及Ogooué河捕獲此鱉的地點進行許多的觀察. 他認為這種棲於離岸約2-4m的挺水植被下的鱉所使用的棲地類型是其它龜鱉類較少利用的. 而牠在此處所取食的魚類包括九間或是隆吉尼斯一線之類的脂鯉. 這些地區的底床全部都是腐爛的挺水植物莖葉, 如蘆屬植物, 而在乾季時牠們則藏身於充滿腐爛水生植物的底床中. 而幼體所棲息的水域即始是雨季也不超過40cm深. 基本上奧布里圓鱉棲地的水質是弱酸性, pH5-6, 總硬度dH只有0.7 (高雄的dH是15-21!!), 水溫的範圍在24.9-27.6. 而開闊水域, 也就是這種鱉甚少出沒的地區, 水溫則在27.8-31.8度左右. 這或許告訴我們這隻鱉其實不是很耐高溫環境, 需要軟水, 黃褐色的水色, 與安靜不受干擾的飼養方式 (也就是不能沒事挖出來現寶的意思).

草莓火燄燈是什麼碗糕?

近日進口的秘魯燈魚, 經icenvoy大大的提醒, 這條魚其實就是"酒紅金燈" (=金鑽紅剪刀, 金鑽剪刀, 裘漠紅尾夢幻燈), 然後與裘漠黃翅夢幻燈以及亞瑟燈有一些商用名稱的混淆(請見蝦米的討論), 另外還有一條類似的魚叫"漢森甜心燈" (Hasemania hanseni).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
圖片連結:
rva, aquaprojectatwian (APT)

2009-03-22新進魚隻

Garra flavata 雄貓青苔鼠 x 28 (因為買錯所以買這麼多)
Channa blecheri 七彩雷龍 x 1
Phenacogrammus interruptus 剛果 x 2 (大隻又漂亮又便宜啊)
Alestopetersius caudalis 黃剛果 x 5 (一樣是大隻又漂亮, 南部真好)

Gerra屬(墨頭魚)的魚在市面上流通的物種其實很多(例如什麼非洲食神, 溫泉魚), 但是在進口的報價單上多半是以"Gerra sp."標示, 因為光憑外部氣質鑑定似乎實在是太困難了. Gerra flavata自從2004年Kullander & Fang描述至緬甸南部以後, 就大量地出現在水族市場上. 價位似乎有很大的落差. 從一隻100-450都有. 不過這條魚已經有人在水族箱裏繁殖成功了, 所以或許未來的價位有可能降下來. 所以我們買這條魚做啥? 其實是拿來吃惱人的藍綠藻. 但是我們又不太想養什麼青苔鼠還是飛狐(見這邊的討論), 所以就買了這隻短胖型的傢伙. 目前工作狀況很理想, 我們已經很駝鳥地認為那些藻類不見了. 過去我們總認為水族箱裏有藻類是這個光太多那個啥太少, 不過在一個水族箱裏是否應都有藻食者(algae eater)? 牠們是不是一個完整水族箱小生態圈圈的必備角色? 得讓我們好好思考一翻.

魚隻來源: 永信水族(文衡店), 永信水族(鼎山店)
圖片連結: www.loaches.com (credit: Martin Thoene)

增加個體數量等於復育嗎?

這其實是一個爭執已久但一直沒有正式以科學方法嚴謹探討的議題. 台灣在很多年前就經常以"復育漁業資源為名", 以政府的力量東放放西放放, 反正只要搞得河裏有很多魚, 不管是什麼魚, 釣魚的人有得釣, 就好了. 其中不乏許多的外來種, 而且很可能已經造成很多損害的外來種. 當我們大力韃伐宗教放生與寵物棄養行為的時後, 也千萬不要忘了其實以公權力執行而且以"復育為名"的大規模生物流放也要為台灣的外來種問題負責. 所以蓋斑鬥魚是台灣原生魚類, 在台灣放來放去就真的沒有問題了嗎? 早在1999年, 王子元, 曾晴賢與沈世傑即發表了台灣產蓋斑鬥魚的親緣地理研究, 其中就提到台灣產蓋斑鬥魚的haplotype diversity偏低(相對於中國鬥魚, 或稱朝鮮鬥魚), 而苗栗與台中產者則具有獨特的haplotype. 他們在這篇文章中極力呼籲蓋斑鬥魚的野放不應該到處亂放. 然而在過去的新聞中我們已經看到各地農業單位已經把這些來源不明的蓋斑鬥魚弄到野外去了. 當然, 呼籲人民參與生態保育工作需要一些策略與方法, 以及吸引人的點子, 我們也不能隨便澆熄承辦人員與民眾的熱情. 然而這樣的放流茲事體大, 仍然需要嚴謹科學的支持這樣的作法. 復育一個物種真的只是到處增加個體嗎?

復育蓋斑鬥魚 楊梅鼓勵推廣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楊梅報導】2009.03.22 03:04 am

楊梅鎮公所成功復育蓋斑鬥魚,鎮長彭聖富昨天與味全埔心牧場、縣議員李家興在場區的溝渠放養200條蓋斑鬥魚,彭聖富說,蓋斑鬥魚4月1日將自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解除,歡迎鎮民索取,鎮公所將舉辦珍奇鬥艷賽,鼓勵民眾復育。 味全埔心牧場的情人道溝渠長300公尺,場長姚應生說,歡迎遊客來看蓋斑鬥魚。 彭聖富說,他多年前曾復育過蓋斑鬥魚,「很好養,魚吃蚊蟲,又叫環保魚,不用打氣器,有水缸就可以養活」,去年5月他拜訪苗栗縣銅鑼鄉,參觀當地復育情況,銅鑼鄉長黃芳椿邀請共同投入復育計畫,並送他60條蓋斑鬥魚,如今已復育出6000條。 彭聖富說,為將復育計畫推廣到家庭,自4月1日起,歡迎鎮民向鎮公所民政課登記索取,每人可領取5條,預計6月、7月舉辦鬥魚爭奇鬥艷比賽,「比誰養的色澤最漂亮」。 【2009/03/22 聯合報】

圖片連結: wikipedia

不要太相信網路翻譯器

前兩天逛到BSSW有關脂鯉的中文網頁, 赫然發現奇怪又爆笑的翻譯, 節錄如下:
在家庭內的孵化Lebiasinidae的現象很普遍。 男性屬Copella和Pyrrhulina煤田捍衛和立場甚至在育雛的鰭fächelnd的雞蛋。 有人甚至指出,與腳碰蛋,甚至unfertilised ,雞蛋verpilzte刪除作為體育 鋸齒形的圖片(在左邊的男性) 。

一種特殊形式的複製也是直接轉讓種子達累斯薩拉姆。 aquarists每個人都知道lebendgebärenden齒鯉,但很少有人知道,也有類似的形式也Salmlern有交配。 現在你還沒有找到Salmler與Gonopodium和lebendgebärende Salmler科學不知道,但Fortpflanzungstyp一些Salmlergruppen至少是類似的。

一些Salmler從亞科Glandulocaudinae如何鄰近Mimagoniates型有可能轉移Spermatozeugmen所以真正的精子的容器中使用交配的雌性泄殖腔介紹,然後受精的卵子在出口的開放女性肯定。

德文網頁的原文如下:
Innerhalb der Familie der Lebiasinidae ist Brutpflege weit verbreitet. Männchen der Gattung Copella und Pyrrhulina verteidigen Reviere und stehen während der Brutpflege sogar mit den Flossen fächelnd über den Eiern. Es wurde sogar beobachtet, wie sie mit dem Maul die Eier betasten und dabei sogar unbefruchtete, verpilzte Eier entfernen wie P. zigzag im Bild (links das Männchen).

Eine besondere Form der Fortpflanzung stellt auch die direkte Samenübertragung dar. Jeder Aquarianer kennt die lebendgebärenden Zahnkarpfen, aber die wenigsten wissen, dass es ähnliche Formen der Begattung auch bei Salmlern gibt. Nun hat man noch keine Salmler mit Gonopodium gefunden und auch lebendgebärende Salmler sind der Wissenschaft nicht bekannt, aber der Fortpflanzungstyp einiger Salmlergruppen ist zumindest ähnlich.

其實這段文字主要是談脂鯉目魚類一些特殊的生殖行為, 例如濺水魚有護卵行為, 以及三色燈之類的種類為體內受精.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2009-03-21新進魚隻

Channa gachua (所謂的)彩虹雷龍 x 2
Channa pulchra 幻彩紅寶石雷龍 x 4
Garra flavatra 熊貓青苔鼠 x 4

今日重點是撿到大便宜, 便宜到我連殺價都沒殺就全部包走.

魚隻來源: 永信水族(華夏店)
圖片連結: 樂天市場

請飼養巨蜥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安全

今天幫黃樹巨蜥換盆栽的時候, 其中一隻小黃樹突然衝下來咬人, 然後, 就爆了, 流了一地的豬血, 真的是皮開肉綻, 跑去高榮急診縫了兩處, 而且血流真的是成河啊, 不幸中的大幸是未傷及大的血管以及肌腱與關節.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 千萬不要貪圖一時的方便不戴手套, 也不要認為這些動物被養久了一定不會有情緒或突發不可掌握的狀況. 請各位飼養巨蜥的朋友一定要小心, 很多意外都是發生在所謂的"老手"身上. 因為就是大意與疏忽造成傷害. 另外想要養巨蜥的朋友也一定要再三思考是不是要養一條巨蜥當寵物, 造成日後的困擾.

南非扁石蜥男扮女裝以閃避同性攻擊

以下是"生物谷"中一篇譯自Whiting et al. (2009)的文章 (已轉為正體中文), 但是這篇譯文完全搞錯了. 這個研究團隊是由澳洲與南非學者所組成的, 但是他們所研究的蜥蜴是南非產環尾蜥科的扁石蜥. 根本不是澳洲的種類.

在自然界中,當年輕的雄蜥蜴向雌蜥蜴尋求交配時,它們經常會遭到其他成年雄蜥蜴的攻擊和驅離。為順利地完成交配,這些年輕的雄蜥蜴有時會改變身體的顏色,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是一隻“雌蜥蜴”,從而麻痹其他雄性蜥蜴並避免遭到攻擊。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學院副教授斯科特•基奧詳細介紹了他的這一新發現。斯科特•基奧說,“在這一群體中,成年雄性蜥蜴的顏色極其豔麗,而且它們具有極強的領地意識。而雌性蜥蜴則通常是淡褐色。因此,年輕的雄性蜥蜴只有自覺地改變自己腹部的顏色,這樣它們會在性成熟之前看起來仍然像是雌性。”最初,雌性蜥蜴也會允許年輕雄性與之交配,只要不被體型較大的、佔有欲強的成年雄性發現,否則這些成年雄性蜥蜴會驅趕和撕咬年輕的對手。這些偽裝起來的年輕蜥蜴只有假裝成雌性,才能夠避免被攻擊而擁有繁殖的機會。

斯科特•基奧認為,“如果它們只是改變背部或側部的顏色,那就很容易被辨認出是雄性,也就根本沒有機會靠近雌性。”這種性別伎倆可以讓年輕雄性蜥蜴在繁殖季節獲得性優勢。它們雖然看起來像是雌性,事實上已經是性成熟的雄性。這樣他們就可能一整個繁殖季節都會與雌性呆在一起,不過不管它們怎麼偽裝,它們的氣味仍然是雄性的氣味。為了驗證這一事實,研究人員從野外捕獲了一些蜥蜴,並將能夠表明它們性別的所有資訊素都去除掉。然後把分別帶有雄性或雌性氣味的雌性和假雌性蜥蜴全部放到典型的成年雄性蜥蜴面前。這些成年蜥蜴會用它們的舌頭去品嘗這種化學氣味,標注為雌性的假雌性立即有所反應,而標注為雄性的假雌性則沒有這種反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雄性蜥蜴會被外表迷惑,但不會被氣味迷惑。

此外,研究還發現這些假雌性會刻意與那些愛“嚼舌根”的雄性保持距離,以防止它們的這種秘密洩露出去。其他動物,如魚類,通常也會採用性別偽裝取得性優勢。這項研究是首次發現爬行類動物也有這種伎倆,同時該研究最特別之處在於分離了視覺和嗅覺的聯繫。研究人員還發現,並非是所有年輕雄性蜥蜴都會這種偽裝技術。蜥蜴的變色能加很強,特別是避役類蜥蜴以其善於變色獲得“變色龍”的美名。變色樹蜥在陽光照射的乾燥地方通身顏色變淺而頭頸部發紅,當轉入陰濕地方後,紅色逐漸消失,通身顏色逐漸變暗。蜥蜴的變色是一種非隨意的生理行為變化。它與光照的強弱、溫度的改變、動物本身的興奮程度以及個體的健康狀況等有關

以下是Whiting et al. (2009)原文的摘要
Understanding what constrains signalling and maintains signal honesty is a central theme in animal communication. Clear cases of dishonest signalling, a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y are used, represent an important avenue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Female mimicry, when certain males take on the appearance of females, is most commonly a male alternative reproductive tactic that is condition-dependent. A number of adaptive explanations for female mimicry have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avoiding the costs of aggression, gaining an advantage in combat, sneaking copulations with females on the territories of other males, gaining physiological benefits and minimizing the risk of predation. Previous studies of female mimicry have focused on a single mode of communication, although most animals communicate using multiple signals. Male Augrabies flat lizards adopt alternative reproductive tactics in which some males (she-males) mimic the visual appearance of females. We experimentally tested in a wild population whether she-males are able to mimic females using both visual and chemical signals. We tested chemical recognition in the field by removing scent and relabelling females and she-males with either male or female scent. At a distance, typical males (he-males) could not distinguish she-males from females using visual signals, but during close encounters, he-males correctly determined the gender of she-males using chemical signals. She-males are therefore able to deceive he-males using visual but not chemical signals. To effectively deceive he-males, she-males avoid close contact with he-males during which chemical cues would reveal their deceit. This strategy is probably adaptive, because he-males are aggressive and territorial; by mimicking females, she-males are able to move about freely and gain access to females on the territories of resident males.

我們還需要觀賞魚及水產種苗研發中心嗎? [轉自水產電子報]

臺灣:我們還需要觀賞魚及水產種苗研發中心嗎? / 陳建志3/20/2009

據聞,政府已在規劃觀賞魚及水產種苗研發中心。觀賞魚產業(水族產業)應是未來臺灣養殖重點項目。我們認為,觀賞魚產業應該不需要刻意去規劃「集中物流中心」!除非也降低成本的獎勵規劃?!因為要將散居各地的觀賞魚打包、集中送到集散場,再拆包、下池、在打包、裝箱和送至機場,不啻是多了一道包裝運送的手續!也因此,多出來的人工(這些集散中心一定要養一些薪水很高的主任、經理...等)、運費、死亡魚隻....等。以及各漁場對於同類型魚類的收購與銷售順序、定價、品管...等,政府如果沒有能力來輔導和幫忙,反倒是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觀賞魚不需要刻意去設立「研發中心」!現有的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下,設有淡、海水觀賞繁養殖研究中心與東部、澎湖海洋生物中心即可,何必再大張旗鼓,做一些疊床架屋的工作!再者,若是不重視這個產業,沒有持續的決心和經費挹注,之後也大多是白搭!

觀賞魚業者真正需要政府來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是:
  1. 降低空運費用與風險。
  2. 疾病管制與合理簡化檢疫措施。
  3. 降低獲得營運周轉資金的門檻。
  4. 拓展國外市場。
  5. 其他。
如果再成立這個中心,可以預言,又會向一些「蚊子館」一般,將些有限的資源,做了無限度的浪費!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費城寵物店進貨 熱帶魚變男屍

【大紀元3月11日報導】(中央社費城10日美聯電)

費城一家寵物店員工預期熱帶魚和鹽水今天到貨,結果卻收到一具男屍。 阿比亞(Mark Arabia)在費城東北部開了一家寵物店Pet Plus,他說,送到店來的屍體是住在聖地牙哥附近,因為早發性老年癡呆症而死的一名65歲男性。 這具屍體本來是要送到113公里車程外,艾倫敦(Allentown)的一家研究實驗室。 總部設在亞利桑那州坦佩(Tempe)市的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 Inc.)在一份聲明稿中表示,該公司對此送貨烏龍事件「深表遺憾」,並且解釋是因為「航空公司貨運部人員和一名運貨司機之間言語溝通出了錯」。 熱帶魚裝在三個箱子內,屍體則放在外面用硬紙板包起來的木頭棺材裡。 阿比亞說,那些魚被留在機場,八成死掉了。

另可見CBS的新聞

斑節飛刀是什麼碗糕?

無齒刀魚科(Hypopomidae)目前僅有約18個已命名的種類分布於亞馬遜盆地. 水族市場上流通過的大致上只有BrachyhypopomusSteatogenys兩個屬. 此次進口的種類屬於Steatogenys, 不過在鑑定上似乎不太容易. 目前已命名的Steatogenys只有三個種, duidae, elegans以及2004年才由Campton等人所發表的ocellatus. 這次因為只有兩條魚, 因此也看不太出來什麼個體變異範圍, 更不要說與這三個已命名種比較了. 不過純就斑紋來看, 是比較接近elegans, 不過體高沒那麼高, 產地也有一點距離. Hypopomidae在飼養上比較適合與安靜的水草魚一起養, 若能夠種植一些浮草對魚的穩定甚至是繁殖將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在水族市場上, 斑節飛刀一名也指稱砂電鰻科(Rhamphichthyidae)的Rhamphicthys rostratus (亦稱長嘴斑節飛刀).

魚隻來源: aquaprojecttaiwan
圖片連結: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igital Library

龍船燈是誰的北鼻?

過去有一種相當常見的南美大型脂鯉叫作"皇冠斧頭", 在水族市場上以Chalcinus angulatus或Chalcinus sardine的名義流通, 不過近年由於秘魯政府為了保護淡水魚獲資源, 禁止牠們的出口, 因此牠們的成魚在水族市場上就幾乎消失了[參考peru-aquarium.com的文件]. 最近進口的"龍船燈"據說就是這個屬種類的幼魚, 但是牠們就是皇冠斧頭嗎? 這個屬的有效名其實是Triportheus, Malabarba於2004年時研究了巴西產種類的分類問題. 不過因為Malabarba的研究只限於對成魚的形態描述, 並未涉及幼魚的形態, 因此光憑這篇文章要鑑定"龍船燈"的身份是有些困難的. 若此Triportheus在網路上查詢, 得到的訊息也多半令人存疑, 看來若能把這批龍船燈養大或許就能得到比較清楚的答案.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台北)
圖片連結: オオツカ熱帯魚, zakkycharacin

大翅花斑戰車鼠是什麼碗糕?

3/19日由祕魯進口的甲鯰科魚類. 在過去的半年內, 甲鯰亞科(Callichthyinae)的物種陸續被引進台灣, 雖然數量很少, 但是在鑑定方面的確令人傷透腦筋. 目前Callichthyinae亞科下轄Callichthys, Dianema, Megalechis, Hoplosternum, 以及Lepthoplosternum五個屬. Callichthys就是什麼"紅翅戰車鼠"之類的, Dianema則含有長吻戰車鼠和飛鳳戰車鼠兩個種, Lepthoplosternum坦白說我在台灣的水族市場上沒有見過, Hoplosternum則在去年的7月8月各引進一次. Megalechis則有兩個在分類歷史上混淆已久的種, picta以及thoracata. 一般在市面上常見的幾十塊的戰車鼠, 正確的學名應該是Megalechis thoracata, 不過在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以Megalechis personata這個次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在水族市場上流通. 而過去以Megalechis thoracata流通的物種其實應該是Megalechis picta, 也就是"大翅花斑戰車鼠". Scotcat網頁其實也對這個屬做了一點介紹. 在飼養上這類的甲鯰都非常耐操, 但不表示牠們不會出狀況. 初期可能會有跳缸或是口吻的細菌性紅斑症狀, 在混養方面, 由於發情的雄性具有攻擊性, 因此最好避免與身體柔軟的物種(如其它豹鯨或鱗片細小的鯰魚混養). 不過重點是, 這些大型的甲鯰都是食用魚, 可點選此處看看怎麼料理. 有關Reis et al. (2005)的文章請參考Copeia的網頁.

魚隻來源: aquaprojecttaiwan

血紅翅斑馬是什麼碗糕?

本月進口的新魚 (上圖). 這條魚進口時被判斷為類似Danio kyathit的物種. 真正的Danio kyathit (下圖)直到1998年才在緬甸北部被發現, 並由著名的中國籍魚類學者, 目前任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動物學博物館的方芳博士所命名. 方博士隨後於2003年出刊的Copeia發表了Danio屬魚類的親緣關係. 由於斑馬魚在動物的發育演化學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因此每一個新發現的斑馬魚物種對於這些延伸的演化基因體, 細胞生物與發育生物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另外請見Danios & Devarios所提供的資訊. 在市面上流通的, 被冠以"Danio kyathit"這個名字的魚有上下兩個"款式". 下面這隻才吻合方博士當年引證的標本形態, 而上面那隻則是被Danio & Devario網站稱為"Danio red-fin" (紅鰭斑馬), 也就是最近石頭水族所引進的"血紅翅斑馬".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 (台北)
圖片連結: www.heidbrink.de, animalpark.shiro

金背象鼻飛刀是什麼碗糕?

光背電鰻科的Sternarchorhynchus屬在台灣的水族市場上曾經出現過. 目前這個屬已知有10個有效種左右. 雖然在水族市場上不常見, 然而這類的物種在生物放電相關的分子演化與生理研究扮演重要的角色. 德州大學Austin分校的Harold Zacon曾在2006年的PNAS上發表了骨舌魚目與裸背電鰻目的弱電魚在鈉離子通道調控基因上的趨同演化. 不過在鑑定上, 尤其是尚未適應水族箱環境的個體, 並不容易根據外部形態, 尤其是吻型鑑定. 所有光背電鰻科的物種多多少少都具有口吻部的雌雄二型性, 而雄性間的個體形態變異也很大. 一般在市面上流通的物種通常以Sternarchorhynchus oxyrhynchus這個名字流通, 不過鑑定的正確性可能是有待商榷的. 在飼養方面這個類群與"金線咖啡魔鬼Apteronotus leptorhynchus"相當類似, 但初期應該要防止吻部的擦傷與細菌性感染.

ps. 剛剛看到實魚了(如最上圖), 這次進口的種類比較可能是Sternarchorhynchus bristskii

魚隻來源:
石頭水族(台北), aquaprojecttaiwan (APT)
圖片連結: リミックス名東店熱帯魚, g-be.ocnk.net以及康乃爾大學Hopkin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