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acodactylus auriculatus 蓋勾亞守宮 x 2 (寄養)
Rhacodactylus leachianus 巨人守宮 x 1 (寄養)
Electrophorus electricus x 2 (啊啊啊啊)
普魯托玻璃燈 x 5 (這是什麼?)
霓虹可卡燈 x 5 (這又是什麼?)
猴尾蜥是個很怪的東西, 之前進口一堆沒人要, 等到據說美國宣布不出口了(註一), 詢問度就大增, 這表示什麼? 表示很多台灣人養寵物並不是真心地喜愛牠, 而只是幻想著囤積居奇的發財夢, 也因此根本不會好好地對待這些遠渡重洋的動物. 猴尾蜥據說是少數樹棲的石龍子, 根據Honda et al. (1999), Honda et al. (2003)等研究指出這種所羅門群島的大型石龍子的現生近親居然是澳洲的刺尾岩蜥. 猴尾蜥除了在保育生物學上的意義外, 牠也因為是現生有鱗目中少數的植食性物種, 而讓科學家對於牠對食物的選擇與反應感到興趣. William Cooper便是研究這的領域的主要探索者. 在他2000年的論文中, 他測試了猴尾蜥對於不同受試食物的反應, 結果顯示猴尾蜥行為的複雜性與可判別性能夠顯示出對食物化學物質的區辨能力. 而這樣的能力在蜥蜴食性的演化過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所謂的花背箱龜(Cuora galbinifrons) (又稱白額箱龜, 黃額閉殼龜)的系統分類自1940年代起就非常地混亂. 事實上大多數產自中國或中南半島北部的地澤龜科物種都存在相同的問題, 也就是新種描述所根據的標本幾乎是來自於香港與廣東的肉龜市場, 因此那些物種的真正產地根本是不知道的, 再加上廣東人嗜食龜肉與中國經濟崛起的因素, 亞洲的淡水與陸生龜資源被快速地消耗, 因此至少有兩個種(百色閉殼龜-mccordi, 周氏閉殼龜-zhoui)已經在野外絕滅(僅剩人工圈養個體, 在日本一隻幼龜開價超過10萬台幣), 而曾經被認為絕滅的雲南箱龜則在近年發現仍有個位數存活的個體. 花背箱龜在分類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相關的學名, 也就是g. galbinifrons, g. bourreti, g. picturata, g. hainanensis, g. serrata等. 有些中文爬蟲網頁上說這些亞種都已經被提升成"種"的位階, 然而Stuart & Parham (2004)證實所有的galbinifrons亞種應該都可以被置於同一個種, 他們並建議將海南閉殼龜(hainanensis)處理為承名亞種的次同物異名, 此外所謂的瓊崖閉殼龜(或稱八角花背箱龜)(serrata)則被他們的研究證實是一個親本分別來自承名亞種與布氏亞種的混合雜交個體群. 而地澤龜科的人工雜交個體由於可能在市場上賣到比較好的價錢, 因此在菲律賓與中國皆有繁殖場刻意製造屬間與種間的雜交個體, 這是無論科學家, 兩爬玩家以及生態保育工作者所應該多加留意的現象.
註一: 所謂的美國不出口猴尾蜥的消息不知道是怎麼傳出的? 找得到的文件都直指出口國是所羅門群島, 而美國與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是輸入猴尾蜥的大宗, 再加上猴尾蜥在美國並沒有大規模的繁殖場(?), 也不可能由美國出口CB個體供應寵物市場, 除非所謂的美國的猴尾蜥都只是所羅門群島輸出再由美國轉口的野生個體. 如果有人可以找到"美國禁止monkey tailed skink出口或轉口"的正式文件, 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