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市面上有真正的青銅鼠嗎?

圖片連結自Aquafin的blog
Castelnau在1855年所發表的splendens模式標本繪圖
Castelnau在1855年所發表的taiosh模式標本繪圖
最近有人發現市售的青銅鼠怪怪的,不是背鰭的軟條數有點多,就是嘴有點長,要不然就是身體有點黃是怎麼回事?好吧,青銅鼠的問題其實並不只是這個樣子而已。我們分兩方面來說。
  1. Brochis這個屬已經消失了:對,你沒看錯,其實Brochis這個屬在魚類分類學上已經不再被使用了。這一切都要從Britto在2003年發表的論文說起。當年Britto只能使用形態特徵來重建鼠魚的演化樹,雖然當年那個演化樹的解析度很差,鳥鳥的,但是確認了一事,也就是"不管怎麼分析,Brochis都會落入Corydoras中,也就是說Brochis沒有資格成為獨立的一個屬"。後來在2011年,Markos Alexandrou等人所發表的鼠魚親緣關係研究也明確指出Brochis只是Corydoras之內的一個支系,所以後來連Seriouslyfish這類的網頁,也從善如流,把Brochis去除,通通改成Corydoras。也就是說,三種Brochis的種名分別被改為Corydoras splendens (青銅鼠)、Corydoras britskii (巨無霸鼠)還有Corydoras multiradiatus (長吻巨無霸鼠)。
  2. 那真正的青銅鼠是什麼?其實根據目前的分類觀點,青銅鼠splendens這個學名有好幾個同物異名,分別是:

    Chaenothorax biacrinatus Cope, 1878 (秘魯的Pebas)
    Brochis coeruleus Cope, 1872 (秘魯的Rio Ambyiacu)
    Brochis dipterus Cope, 1872 (秘魯的Rio Ambyiacu)
    Chaenothorax eigenmanni Ellis, 1913 (巴西的São Luiz de Cáceres)
    Corydoras semiscutatus Cope, 1982 (秘魯的Rio Ambyiacu)
    Callichthys taiosh Castelnau, 1855 (玻利維亞的Chiquitos)
    Callichthys splendens Castelnau, 1855 (巴西的Rio Tocantins)

    雖然Nijssen & Isbrücker在1970發表在Beaufortia的論文中已經表明"所有的同物異名只代表一個物種"的觀點,但是當年他們只能檢查保存狀況不佳的模式標本,也沒有遺傳物質的分析,而近代的觀察家也認為青銅鼠可能只是一群極度相似的物種的大集合。

    由這些同物異名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件有意思的事:(1) 真正的青銅鼠據說是在Tocantins採到的,但是水族市場上從來沒有來自Tocantins的青銅鼠,那模式標本長怎樣?根據Catelnau當年的手繪圖還有模式標本,真正的青銅鼠居然有一點豬嘴耶~ 那麼我們認為市面上有近似模式標本形態的青銅鼠嗎?(2) 青銅鼠分布廣泛,在祕魯、巴西和玻利維亞都有,但是根據我們目前對鼠魚分布範圍的認知,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鼠魚具有跨流域與跨國境的分布,所以這是相當可疑的。
此外根據日本那邊的輸入記錄,還有我們在台灣的市面上所見到的魚,不同產地的青銅鼠的確在吻型、體高、體色與背鰭軟條數上是有差異的。我想除了DNA的分析以外,還是有必要釐清市面流通青銅鼠的真正來源。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弄了半天大衛鼠是什麼碗糕?

David Sands博士當年所認定的大衛鼠長這個樣子 (留意其吻型是稍長的)
據說由Alto Rio Negro輸出的大衛鼠 (紅鱗水族輸入)
輸出地點不明,只知道是巴西的大衛鼠 (澄澔水族輸入)
採集地點不明,以melini名義輸出,只知道是來自巴西的"巴西大衛鼠" (澄澔水族輸入)
採集地點不明,吻型很短的大衛鼠 (華洋水族輸入) (照片由洪堃哲提供)
已知各種大衛鼠"商品"的採集或輸出地。Rio Unini是模式產地
大衛鼠(Corydoras davidsandsi)是一個聽起來超常見的鼠魚,不過牠與其近緣種的鑑定確是非常麻煩的事。因為常見,所以在市面上流通個體的採集地資訊就不明朗,因為沒有人沒事給一隻看起來差不多又不貴的鼠魚標產地啊。

但是問題來了。自從日本人叫出"新大衛鼠"(new davidsandsi)這個稱號以後,就開始混亂了。首先,如果你使用這個名稱去google,你根本無法瞭解日本人口中的"新大衛鼠"究竟是什麼碗糕。如果查Nettaigyo的網頁,你會發現這個網頁所定義的新大衛鼠是一團亂的東西,因為裏面什麼鬼都有,我就懶得討論。你就算使用日文的new davidsandsi去google,也會發現一無所獲,連最會取名字的aquafin和tsukimido都沒有,大家或許就會知道這是一個多麼不被認可的名字。

但是,市面上偏偏就有魚以"new davidsandsi"的名義輸出與輸入。那他們是什麼?誰是真正的大衛鼠?

真正的大衛鼠產於巴西的Rio Unini,這鼠魚被Black在Practical Fishkeeping這種水族雜誌發表描述以後,在市面上卻沒有任何來自Rio Unini的魚。最近有越來越多長得像大衛鼠的魚出現以後,有玩家發現吻型不一樣,有很長的,也有短的、背部黑帶的粗細不一樣,然後黑帶是否延伸到尾鰭下方的狀況也不一樣。所以誰是誰呢?

在查過Black當年所發表的文章以後,我大概確認真正的davidsandsi的吻型是介於短吻與尖吻之間的,也就是說沒有熊貓鼠那麼短,也沒有皇冠豹鼠那麼尖,一個中間的狀態。那台灣有沒有接近模式標本產地的魚呢?我認為是有的。例如澄澔水族以前從Santa Isabel輸入的魚,紅鱗水族從Alto Rio Negro輸入的魚,或是一般中盤中的大衛鼠基本上都是這種體態。但是Rio Unini到Rio Negro上游的距離相當遠,所有的族群都屬於同一種嗎?我覺得很難說。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Aquafin在2015年11月出售一個來自Barcelos的大衛鼠,被標示為"真品大衛鼠"。根據網頁上的照片顯示,這個真品大衛鼠的吻型也可以從圓短到稍長,但是差異幅度不大。但是Barcelos和Unini模式產地的就是一樣的嗎?我認為無法判斷。除了Barcelos的大衛鼠,還有一個來自Rio Negro上游Rio Isana的大衛鼠。這個東西最大的差別在於黑帶沒有延深到尾鰭下方,所以顯然與大衛鼠是不一樣的。但是再查,就算是產在Rio Isana的大衛鼠看起來也有不一樣的個體,像這隻顯然有較尖的吻與較窄的黑帶。

澄澔水族在2015年底的時候分別輸入兩批大衛鼠。一批被稱為新大衛鼠,另一批被稱為巴西大衛鼠。被稱為新大衛鼠是因為出口商就這麼叫。而那個巴西大衛鼠則是以melini的名義出口。我在檢查過這兩條魚的特徵以後,我認為澄澔的新大衛鼠其實比較接近真的大衛鼠(也就是David Sands照片上那隻),但是另外一個種類,我就沒看過了。牠的黑帶沒有延伸到尾鰭下,黑帶較細,吻短,牠會不會是Rio Isana那群魚呢?

除此之外,先前華洋水族輸入過一次吻部超短的大衛鼠,也就是洪堃哲先生所拍攝的那隻,吻部超圓短,那是一樣的東西?

我目前還沒有定序,所以無法告訴大家這裏面有多少個物種,但我可以確認的幾點是:
  • 新大衛鼠是一個定義不明的東西,以Nettaigyo的圖片來說,那是混和2-3種鼠魚的商品。過去有人認為新大衛鼠是C085C101,我想應該不是,因為C085產在秘魯的Rio Huallaga,C101也產在秘魯,兩者都是貨真價實的尖吻鼠魚。
  • 澄澔輸入的Santa Isabel、紅鱗輸入的Alto Rio Negro,還有一般不標示地點的大衛鼠,其實都算接近Rio Unini的族群,但是同一種魚可以有這麼廣的分布嗎?我不確定。會不會是長得極像的隱藏種?
  • 澄澔水族在2015年底開賣的"新大衛鼠"應該是接近一般的大衛鼠,產地不明。但是那個巴西大衛鼠是一個我沒見過的物種,應該也沒有C或CW編號。
  • 華洋水族輸入的吻部極圓的大衛鼠的來源不明,所以無法討論
  • Rio Isana產的大衛鼠在體型和吻型上看來都不只一個種
  • 日本人所稱的產在Barcelos或Rio Isana的大衛鼠和已經輸入台灣的大衛鼠有關嗎?這個很難知道。
然後最近才被編號的CW106(尖吻企鵝大衛鼠)與CW107(企鵝大衛鼠)和此事沒有關係。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史拜魯斯鼠究竟是什麼碗糕?

Corydoras spilurus的模式標本,存放於大英自然史博物館,連結自ACSI
Corydoras griseus deweyeri的模式標本,存放於ZMH,連結自ACSI
2015年11月底輸入的Corydoras sp. cf. spilurus (CW138),這是尖吻型,常被日本人當成spilurus
2015年11月底輸入的Corydoras sp. cf. spilurus (C138),這是更長的尖吻型,也被日本人當成spilurus
2015年11月最後一週忽然出現了許多阿瑪帕鼠,但是,因為出口商鑑定能力還有訂貨的關係,有幾家零售業者拿到的不是阿瑪帕,而是我稱為"新史拜魯斯鼠"(Corydoras sp. cf. spilurus = CW138)的物種。這個物種在過去曾極少量出現在市面上,但是因為長途運輸的關係,狀況都很差,相信一般來說沒有任何人養活。這次的魚況也很普通(或不佳),但是因為輸入的個體不算非常少,所以有機會看到來自產地的混棲鼠魚,也趁這個機會討論一下史拜魯斯鼠是什麼樣的碗糕。

如果查過Nijssen &  Isbrücker (1967)討論圭亞那產鼠魚的論文就會發現,真正的史拜魯斯鼠其實是隻狐狸吻型的鼠魚,也就是"acutus group"。這群鼠魚產在法屬圭亞那Approuague河的支流Iponcin。所以說,大多數的網頁和圖鑑都錯了,包含コリドラス大好き!鯰魚星球。但是市面上曾經出現過真正的史拜魯斯鼠嗎?可能是有的。日本市面在2015年出現一隻叫作"Corydoras Jerry spilurus"的鼠魚,我認為看起來很像真正的史拜魯斯。至於這隻尖吻的是什麼東西?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我發現一隻被所有圖鑑忽視的魚,也就是產於圭亞那的Corydoras griseus deweyeri,這隻鼠魚被採獲以後就一直被當成葛利斯鼠的同物異名,但實際上牠是一隻尖吻的鼠魚。但不幸地是deweyeri的模式標本來自"水族館"(而且看起來不像成體),所以其確實產地無法被確認。

Ian Fuller與Hans-Georg Evers曾在2005年宣稱在Kuribrong河採到deweyeri,但是因為沒有看到引證標本,所以我無法確認這代表什麼意思。此外,Kuribrong與Iponcin之間相差很遠,所以deweyeri是否可能就是尖吻的史拜魯斯呢?我不知道。

除了spilurus以外,在Approuaque地區還有一種鼠,叫作阿波圭鼠(Corydoras approuaquensis),看起來有點像尖吻史拜魯斯(或新史拜魯斯)鼠,但也很像阿魯亞鼠(Corydoras sp. C071)。由於阿波圭鼠有很清楚的尾鰭斑紋,所以我暫時把牠當成沒有關係的魚,雖然其產地與spilurus相當接近。
日本還有所謂的"黑鰭史拜魯斯"或"超級史拜魯斯鼠",但是我認為這兩種魚和spilurus的關係不大,比較像是帝王胭脂鼠的共棲物種。

至於"史拜魯斯"是什麼意思? "spilurus"來自希臘聞σπῖλος (spilos),也就是"斑點"的意思。可惜這個種小名本身不太有意思,只好繼續使用史拜魯斯這個聽起來很魯的中名了。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阿瑪帕鼠(C. amapaensis)和黑箭鼠(C. solox)究竟是誰是誰?

Corydoras solox的正模式標本(連結自http://acsi.acnatsci.org/)
Corydoras amapaensis的模式標本 (連結自http://acsi.acnatsci.org/)
一般輸入台灣的阿瑪帕鼠形態

為什麼要寫一篇這個,兩種不是很好分嗎?主要是因為網路資訊和圖鑑上的照片有些混淆,所以我認為有必要說清楚兩個種的差別在那裏。首先,L-welse說,不管是黑箭鼠(C. solox)或阿瑪帕鼠(C. amapaensis)的模式標本都是採自Rio Oyapoek,還通通都在同一個支流Cumuri Creek採到的,而且還都是Nijssen在1972年發表的。這是真的嗎?顯然是錯的。

事實上solox是Nijssen & 
 Isbrücker於1983年發表於Revue française d'Aquariologie Herpétologie這個期刊,其模式產地在Rio Oyapock,Martinique村南方60km處,屬於巴西的阿瑪帕州。但是amapaensis則是Nijjsen在1972年發表在Netherlands Journal of Zoology上,模式產地事實上在Rio Amapari右岸支流Cachoera Creek,也就是Casa do 7下游的4km處,也是同樣位於巴西的阿瑪帕州。所以兩者的產地其實差了十萬八千里。

接下來,兩者怎麼分?L-welse上的soloxamapaensis照片基本上是吻合模式標本的,也就是說,solox有比較寬又長的黑帶,而且頭部與胸部有時有很多細小雜斑,體高較高,胸鰭的硬棘有非常發達的刺,體色偏黃;amapaensis的模式標本的黑帶只佔身體的一半長,或更短(但其實這個黑帶的長度有相當大的變異),頭部與胸部沒有雜斑,體高低一點,而雄魚的胸鰭硬棘上比較沒有發達的刺,體色偏白。真正的solox應該很少輸入,而這邊有在野地拍到的照片

那有那些網頁是錯的呢?

至於日本人說的"white solox"就是長吻胭脂鼠,應該不是同一種魚。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從沒點等到有點」好啦,那個尖吻金線斑點鼠就是C034

Corydoras sp. Rio Branco semi-longnose (戀魚水族提供)
Corydoras sp. Rio Branco semi-longnose (戀魚水族提供)
Corydoras sp. Rio Branco semi-longnose (戀魚水族提供)
Corydoras sp. Rio Branco semi-longnose (戀魚水族提供)
最近(我指2015年的9-12月間)陸陸續續輸入一些「不知道該怎麼說」的鼠魚。看起來「不一樣」但是又「難鑑定」。這系列的魚我統稱為「黑翅豹鼠系列」(Corydoras melanistius complex) (相關文章好多,看這邊)。這些鼠魚的鑑定重點不外乎:
  • 眼睛到吻端間有沒有黑點?
  • 眼後是金頭還是金線?
  • 金線或金帶處有沒有黑點?
  • 背鰭是黑的還是透明的?
  • 背鰭下的黑斑是一個橫斑還是縱斑?
  • 身上黑點的形狀、大小、排列;
  • 尾鰭上有沒有黑斑,還有黑斑有幾排?
AquaMagazine所謂的コリドラス リオブランコ ロングノーズ
然而看起來很簡單的幾個特徵排列組合一下也會出現一卡車的魚。我現在就討論一下這條魚。

這條魚輸入的時候居然是使用「紅鱗鼠」的名義(國外的廠商也太惡質了吧),然後一到以後就傻眼,這是什麼鬼呢?光是看剛到時被嚇到的體色,應該沒有人看得出來,甚至可能會猜是皇冠豹鼠(C. delphax)或是豹紋一間鼠(C103)。剛開始出現斑點時,我還以為是克里曼鼠(C. crimmeni),而且連aquafin都把這條魚當成克里曼鼠。但是怎麼看都不像啊。因為克里曼鼠的背鰭下黑斑是橫的,所以我開始懷疑不是這條魚了。
AquaMagazine把它標示為皇冠豹鼠,但其特徵吻合C034
在查了AquaMagazine 1997年的專刊以後,發現有條魚好像喔,叫コリドラス リオブランコ ロングノーズ (Corydoras sp. Rio Branco semi-longnose),中文大概可以稱為布蘭柯尖吻斑點鼠」,但我認為還是不太一樣,原因是布蘭柯尖吻斑點鼠」的斑點很細,整齊地排在鱗甲邊緣,而不像這隻是散亂地分布在鱗甲上。

如果它的點大一點,看起來就超像父不詳母不詳產地不詳編號學名都不詳,而且還是用安畢卡鼠名義輸入的尖吻金線黑點鼠,但是看起來好像又不太一樣,因為點比較細。

不管再繼續找。找遍了C與CW-numbers以後,我發現有隻叫C034或鼠魚春秋上的CWS58真的好像喔~看起來就是它了。那它和尖吻金線黑點鼠是什麼關係?

經或戀魚之類的好心業者一直給我照片,我總算發現,原來,這隻魚的黑斑面積變化很大,可以從很大的點,變到很細的點。好吧,就結案了,C034就是尖吻金線斑點鼠。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真正的朱利(=茱莉)豹鼠十分稀少

Corydoras julii的模式標本,影像來自http://acsi.acnatsci.org/base/image_list.html?search=true&genus=Corydoras&trivial=julii 

台灣市面上長得像這個樣子的豹鼠其實有好幾種,流通過的大致上有三線豹鼠(Corydoras trilineatus)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鑑定的物種,問題看這邊)、C. copeiC. acrensisC. cruziensisC. "Mususu"C. punctatusC120C136CW032CW060還有C. julii

我先講茱莉豹鼠這個中名。我比較龜毛,所以對取名這種事情一向很在乎。有些水族館會因為寫錯字把茱莉寫成"茉莉"是比較糟糕的。但是實上Juli是男性,不是女生~所以加上草字頭有些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自己喜歡叫牠"朱利豹鼠"。

好我龜毛完了。再講講這隻魚是怎麼回事。如果你google這條魚的照片,絕大多數的照片所顯示的都不是牠,而是來自不同產地,暫時被鑑定成三線豹鼠的魚。真正的julii只產在巴西的帕納伊巴河(Rio Parnaiba)。根據Steindachner在1906年的描述,這條魚的頭部有很多細細的圓斑,而不是我們一般俗稱的"蟲紋"。除了頭部以外,julii身上的斑點都是細細的圓斑,沒有任何橫紋、縱紋或是其它形狀的斑紋。

網路上看起來比較可信的照片除了L-Welse以外,還有ScotcatPlanetcatfishnettaigyo的都是可信的,但是Seriouslyfish的圖片則沒有一張是真正的julii。

那麼市面上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朱利豹鼠?有,但十分稀少,連aquafin的都不是真品,我認為的真品是這隻

台灣有嗎?有。但是很少很少,我自己從頭到尾只買過兩次,不到五隻。

市面上那些好像三線豹鼠又被稱為"茱莉豹鼠"的魚是什麼呢?我不知道。等待分子鑑定告訴我們。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大點阿圭尼斯鼠就是阿圭尼斯鼠

David Sands在1990年的原著中所附上的插圖
這是David Sands所認知的C. araguaiaensis
這是2015年購自民權東路水世界的個體,這一整群都是這樣,比較黃,點很細
這是一般認為的大點阿圭尼斯鼠(感謝鴻順魚坊借用照片)
各採集地在巴西境內的位置
我以前其實談過大點阿圭尼斯鼠的身份,但是經過幾年養下來,我的想法變了,所以我再聊一次。
  • 首先,Corydoras araguaiaensis是David Sands在1990年根據Rio Araguaia流域(確實地點不詳)所採獲標本而描述的物種. 當時他在描述這條魚的時候拿了金翅珍珠鼠(Corydoras sterbai)與皇冠黑珍珠鼠(Corydoras haraldschultzi)作比較, 所以彼此之間的差異當然是很大的。當時他也留意到araguaiaensis的族群中混有一種半長吻的鼠魚,也就是C122,但是他當時並未打算處理那個物種的分類問題。
  • 後來在水族市場上就開始出現所謂的"大點阿圭尼斯鼠"(C. araguaiaensis big spot)這種商品, 但是有很長一段時間那個大點阿圭尼斯的產地都未見標示,然後DATZ在1996年時就指定了一個編號叫C045,據說產地是Rio Cristalino,也是Rio Araguaia的支流,而當年DATZ指定C045時使用的是亞成魚,而不是成魚。
  • 在日本的鼠魚市場上是怎麼說的?Aqua Land Makkachin認為在日本市場一開始被稱為阿圭尼斯的(也就是"元祖")產地在Rio Minas Gerais,然後把大點阿圭尼斯的產地在Rio Araguaia(但是沒有說是那條支流);Aqua Fin從不同地方輸入了這些很像很像的魚,有Rio Cristalino產的コリドラス ラージスポットアラグアイアエンシス クリスタリーノ ,有Rio Das Mortes產的コリドラス ラージスポットアラグアイアエンシス リオダスモルテス (與C. maculifer共棲),有Rio Minas Gerais產的コリドラス ショートノーズマクリフェール ミナスジェライス(斑點小,體色稍黃)。也就是說,日本市場也沒有真的去深究這個議題。
  • 此外在Araguaia這個地區還有一隻鼠魚叫C065,因為頭部的斑點太細了一看就知道不一樣,但除了德國以外我從未見過這條魚在台灣流通。
  • 我把些從小斑點就很大的阿圭尼斯養大以後,斑點其實還是很大,而且和阿圭尼斯鼠的模式標本(成魚)根本就一模一樣,所以我認為C045和究竟產在Araguaia那個支流也不知道的阿圭尼斯鼠應該是一樣的魚。但是我們在市面上真的有看到小斑點的對不對?也就是2015年水世界賣的那批,因為一樣的大小,該批魚的斑點就硬是小很多很多,所以我有些懷疑那批可能是與產在Rio Minas Gerais的魚非常接近。
好啦,我目前的結論是,大點阿圭尼斯(C045)應該就是正牌阿圭尼斯,但是細斑點的阿圭尼斯的來路不明,應該是不同種的魚。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福瑪莎鼠究竟是什麼碗糕?

最近幾天到了一批好久不見的福瑪莎鼠(Corydoras areio = C070 = Corydoras Smoke),本來不覺得有什麼值得說的,但是查了一查以後發現是有些容易混淆,就打點字跟大家說一下。

這隻鼠魚是Knaack在2000年的時候,根據巴西Mato Grosso的Córrego Areiro所採集到的標本所發表的。然後呢,它被日本人稱為福瑪莎鼠Corydoras sp. Fumassa。福瑪莎鼠只在台灣出現過少少幾次,至少從網路上可以查到的記錄,2004與2007年分別有一次,後來只看到報價單上有,但實際上有沒有魚是一回事。

本來以為這個鑑定就結束了,沒問題了,結果一查又冒出一些好像的魚。

過去曾輸入過"新白狐狸鼠"、"細點白狐狸鼠"和"潘塔納爾白狐狸鼠",但牠們是什麼東東?

新白狐狸鼠曾在數年前由阿勇與台族水族輸入過一些,而細點白狐狸鼠和潘塔那爾白狐狸鼠則是由澄澔水族所輸入的。他們是什麼?根據我可以查得到的記錄,這三者很可能是一樣的東西,而且就同等於日本人所說的"長吻福瑪莎鼠"(Corydoras sp. Fumassa longnose) (參考鴻順水族過去的記錄)。牠與福瑪莎鼠最大的差別在於吻型完全不同,然後尾柄也缺乏比較大的黑斑。福瑪莎鼠產在Mato Grosso,而長吻福瑪莎鼠則產在Rio Guapore,而這條河也正好與潘塔納爾濕地有關。

另外還有一條很像福瑪莎鼠的魚,叫028,產在巴西的羅度尼亞。

和牠們很像的鼠魚還有:正牌的白狐狸鼠Corydoras cervinusCorydoras sp. C042Corydoras sp. New naoki,還有秘魯長鼻鼠 (=秘魯沙勞里鼠)。

好,牠們差在那?看起來真的差不多呀~再做一次整理好了:
  • Corydoras areio (=C070) (福瑪莎鼠) (Mato Grosso):身體是長的但吻是短的,背鰭下有兩塊黑斑、側線沒有黑帶、尾鰭有尾斑、尾柄有大斑點、側線以上的斑點不規則且大
  • Corydoras sp. Fumassa longnose (長吻福瑪莎鼠、新白狐狸鼠、細點白狐狸鼠、潘塔納爾白狐狸鼠) (Rio Guapore):身體顏色偏肉色,狐狸吻、背鰭下有兩塊黑斑、側線無黑帶、尾鰭有尾紋、尾柄沒有大斑點、側線上斑點較areio小而且規則
  • Corydoras cervinus (白狐狸鼠) (Rio Guapore):身體顏色偏白,狐狸吻、背鰭下有兩塊黑斑但通常不明顯、側線無黑帶、尾鰭沒有尾紋、尾柄沒有大斑點、側線上斑點小且非常規則
  • Corydoras C042 (克麗斯汀娜鼠) (Rio Madeira):身體顏色偏白、狐狸吻、背鰭下有兩塊很明顯的黑斑、側線有粗黑帶、尾鰭沒有尾紋、尾柄沒有大斑點、側線上斑點非常小且非常規則
所以這樣就會分了嗎?哈哈我不知道。我認為這樣的區分只是在區分商品,在DNA序列的資訓還沒有分析完成前,我們不能排除他們都是類似的種,雜交種,或是一個廣泛分布多態型種的可能。此外,人工繁殖的白狐狸鼠的吻部遠遠比野生個體短,所以吻型的可塑性也是需要被考量的。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澤巨蜥究竟是一種甚麼樣的動物?牠是好寵物嗎?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b/Common_Water_Monitor_%28Varanus_salvator_macromaculatus%29_%287803831640%29.jpg
有隻據說懷了20顆卵的澤巨蜥跑到南投一戶人家被抓到,然後準備要後送到特生中心去收容。這看起來只是一個社會新聞的小插曲,然而我比較關切的一個議題是:究竟有多少人持有澤巨蜥當寵物?而且在缺乏飼養知識與設備的情況下,把這種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型蜥蜴養壞了,或是養跑了?牠有沒有可能在台灣建立族群成為超大型的外來入侵種?

首先,第一個問題,牠們是怎麼來的?

在台灣的歷史上,澤巨蜥曾經在南部被捕獲過,但是台灣很可能不是其天然的分布地點。原因是華南目前沒有澤巨蜥的天然族群,而菲律賓北部海岸地帶的巨蜥也並非澤巨蜥,所以台灣不太可能是現生任何巨蜥的天然分布範圍。過去曾經有學者(例如鄭先祐老師所著的台灣蜥蜴誌)推測南部偶爾捕獲的澤巨蜥是因為原木進口時夾帶的。這點我持非常保守的態度,因為沒有具體的證據顯示巨蜥能在原木堆中不被夾死,而且還能在貨櫃中存活。

所有的巨蜥科動物都是華盛頓公約CITES的附錄二物種(部分種類是附錄一),因此理論上來說,所有的巨蜥輸入都應該要有合法的證明文件才行。那巨蜥這種熱帶雨林中的頂級掠食者為什麼會被搞到變成華盛頓公約附錄保護的物種?因為在所有的原產地,牠們深受棲地破壞、被大量捕抓作為皮革、食用與寵物用途。澤巨蜥則是被消耗的最多的一種巨蜥科動物。根據華盛頓公約秘書處的資訊,光是在2015年,澤巨蜥這個物種的皮革與產製品的配額就高達426600件,而活體輸出配額更高達5400隻。大家一定會好奇,這種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頂級掠食者的生殖潛能有這麼大嗎?能夠讓這麼多國家消耗這麼多?而且還不包含在東南亞各國被吃掉、撞死、打死還有在失去天然棲地而死亡的。事實上我們都很清楚,澤巨蜥的來源幾乎都是野生的,但是為什麼還會有所謂的人工繁殖個體(CB)可以出口呢?因為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商,設立假的繁殖場給政府檢查,以換取合法證明文件來漂白野生個體的行徑是行之有年。雖然大家都知道可能是假證件,然而台灣並非產地國,就算經由外交與貿易管道來查證,也無法證明其真偽,因此大量的巨蜥就得以使用這樣的管道變成寵物輸入台灣。

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剛開始實施,大家對野生動物輸入一點都不熟的時候,澤巨蜥的走私量算相當龐大。大約在20多年前,澤巨蜥在市面上被稱為"五爪金龍"。價格不算貴,在市面上販賣的通常是幼體。有多少的澤巨蜥死在從採集到消費者手中不知道,但是在那個年代,野生動物走私是非常頻繁的。

澤巨蜥雖然是華盛頓公約附錄物種,但是又因為不屬於保育類動物,所以在過去,林務局對野生動物首次輸入的管理操作有些鬆散的時候,牠是一種只要有CITES證明,就沒有任何人會阻止其輸入的物種。但是在2015/6/1以後,所有的有入侵疑慮的野生動物都需要經過審查才能放行,而這項措施的執行成效還有待觀察。

第二個問題,澤巨蜥從哪裡來?

近年來台灣通常由印尼輸入澤巨蜥,但是在台灣的市面上能夠獲得的澤巨蜥可能有兩個亞種,分別是產於華南到中南半島的macromaculatus,還有產於爪哇到小巽它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s)的bivittatus。前者的黑化型在過去被稱為komai,但是後來被分類學者當成macromaculatus的同物異名。市面上有些所謂的"黑澤巨蜥"指的其實就是這個型。其他澤巨蜥亞種並未出現在台灣市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菲律賓的巨蜥皆由不能說的方式,輾轉從印尼出口,而且使用的都是澤巨蜥的名義與證件,但事實上可能是金頭澤巨蜥(Varanus  cumningi)、Varanus marmoratus或Varanus nuchalis。這些種類都曾以澤巨蜥的證件輸入台灣。

第三個問題,澤巨蜥會長到多大?很危險嗎?

現生所有的巨蜥中,扣掉科摩多龍還有非洲產的尼羅巨蜥,澤巨蜥大概是最大(但不是最長)的一種大型蜥蜴,而且也是僅次於科摩多龍的全球第二種蜥蜴,成體平均約兩公尺,體重通常可以到20公斤。但是澤巨蜥一般來說不算是兇猛的物種。如果常去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或印尼旅行的人,可能會經常看到澤巨蜥出現在公園池塘中游泳、曬太陽或翻垃圾吃。一般來說澤巨蜥不會主動攻擊不是食物的東西,對人類接近也沒有太特別的反應。但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牠們會噴氣或甩尾,如果受到很嚴重的挑釁時,牠們還是會咬人的(廢話)。不過在一般爬蟲飼養者的眼中,澤巨蜥算是相當溫和的大型蜥蜴。要說是危險動物,其實可能比不上大型的綠鬣蜥成體。

第四個問題,既然尚稱溫和,牠是好寵物嗎?

我認為不是,原因是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提供澤巨蜥應有的空間。為什麼?(1) 牠是一種半水生的大型蜥蜴,但是一般人無法給牠夠大的游泳場所,我經常看到是乾養,但是乾養對於半水生蜥蜴來說是一種折磨,而且可能導致脫皮不順;(2) 大型巨蜥需要充足的日曬,但是一般人頂多只能買到品質良莠不齊的UVb燈泡,在設置不當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巨蜥皮膚的發炎;(3) 活動空間不足再加上餵食過量,巨蜥因為過胖,脂肪肝而暴斃的狀況時有所聞。但是在一向不重視動物福利的爬蟲飼養社群對這方面的討論並不多,炫耀自己的巨蜥吃的多,或是長得胖是一種文化,但有些飼主經常無視動物的健康與需求。

我不認為澤巨蜥是一種不能被飼養的動物,因為某些族群的活動空間本來就非常都市化,對人類活動有一定程度的適應,但是牠的飼養門檻是相當高的,需要很多空間、清潔、飲食方面的考量。

第五個問題,牠有可能成為入侵種嗎?

過去逃脫被抓到的澤巨蜥通常都是雄性或是沒有懷孕跡象,但是這次抓到的是超大隻的懷卵雌性,如果牠在外面產卵了,卵又有機會孵出來,牠能在台灣野外過得好好的嗎?我認為是有可能的。我的理由是:(1) 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台灣的南部,或中南部的冬天可能不會那麼冷,對於一個半水生物種來說,並非不可能渡冬,否則綠鬣蜥也不會活下來了;(2) 牠是一個頂級掠食者,也是機會主義者,在台灣已經有那麼多先前進駐的入侵種(如吳郭魚)的情況下,牠的食物來源其實相當充裕,成體也可能入侵養雞或養鴨場或的食物,在東南亞,牠是一種會去翻垃圾堆的動物,所以要活得下來變成成熟個體並非沒有可能;(3) 輸入量不算小,棄養或逃脫的數量雖然未知,但是抓到懷孕的雌性是一個警訊。

我對這類物種的建議是,我不認為一定要走到禁止輸入的階段,但是,我們有可能比照日本的愛護動物法(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的動保法)來限制特定動物的持有資格嗎?然後我們在輸入這端的審查,有可能更仔細謹慎嗎?另外,在目前台灣缺乏外來生物防治法的狀況下,萬一萬一,這個物種真的變成入侵種了,那麼一般飼主手上的個體難道又要走到"植晶片登記管理"的這一步嗎?但如果飼主不甩你,政府有沒有執行力?在這點上我是非常懷疑的。

動物福利的主管機關可能會認為,生態保育主管機關應該要在輸入審查時把關,而不是在末端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要動物保護單位介入。但我們的生態保育主管機關,卻又因為野保法母法的設計,無法在輸入時針對一般類野生動物的持有、飼養條件、醫療計畫能有進一步的限制。看來我們的確盡快需要一部外來生物法,讓一種動物的從輸入到飼養繁殖,都能夠達到生態保育、動物福利、入侵種管制與人員安全的要求。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書介]南美短鯛完全手冊 - 南美短鯛III

短鯛(Dwarf cichlids)泛指一群體型相對於食用魚等級體型物種相對嬌小的慈鯛。在台灣,短鯛被引入大概是1985年左右的事。當時水族市場對這些魚感到非常新奇,但是所知不多,能夠獲得的資訊頂多就是德國與日本水族專家所寫的專書。養魚養到生病大概還有人可以問,但是講到鑑定短鯛?大概就很難有人可以幫上忙。因為魚類分類學界的不會搭理水族寵物市場中的動物,而水產界也不認為分類鑑定或生物學是非常重要的事。

所以短鯛界是怎麼冒出來的?是學者帶頭嗎?是政府鼓勵嗎?別鬧了。是業者領軍嗎?不完全是。其實,短鯛在台灣的繁養殖,一開始都是一群對熱帶魚瘋狂熱愛的非科班出身(我指的是生物或水產相關科系)玩家所奠定的基礎。

1985-1990那種年代,看到阿卡西就超開心了,看到鳳尾短鯛更開心。熊貓短鯛是夢幻逸品,因為當時市場上只有那個種的雌魚長那個樣子。更別說看到三線啦~等等等。連金眼短鯛都是不常見的小可愛,更別說藍袖鯛,看到牠們在打架,一看可以看好久啊,都不想去補習班惹~ 所以說在那段時間,大家對短鯛是很珍惜的。一對魚進來之前,會好好地找資料,養水,布置,然後發情以後就拍照,產卵以後就小心觀察親魚怎麼帶小魚。如果生病就心急著到處查資料要治好牠。我記得以前沒有什麼"拿人工當野生賣",或是"有錢大量輸入但是連魚都不會顧"這種事,更別說把產地張冠李戴,在網路上亂賣給人看笑話這種事。

現在是2015年了,不管是水族養殖界或魚類學界,對短鯛的知識都多得更多了,但是近30年來台灣的水族社群有沒有變得更精緻?成熟呢?我真的不知道耶~ 翻翻水族雜誌(對,現在都倒了沒有了),其實是有一些進步。以前只能用誇張的語氣形容那條魚有多美,一定要買來試試。但是後來會關心天然棲地,會關心牠的行為,還有基本的分類學知識。可是面對這麼有意思的生物類群,而且只要有心,你一定可以在台灣市場上找到>50種,除了滿足收集癖以外,除了搶貨以外,除了繁殖換現金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可以談?可以持續熱情的呢?

過去台灣曾有一些短鯛書籍。不過因為受限於過去已知物種的數量,還有出版社的財力與格局,以前的書總是在談少量物種的介紹,還有那些"套用所有南美小型魚都適用"的操作流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不能說過時,但是那個知識量就是不太夠。所以我們需要一本新書了。

這本新書的中文標題雖然寫個III,其實我真的不知道I和II是什麼~(感覺是個謎)。這本書的製作過程其實是這樣的。前面約60幾頁是譯自Ingo Koslowski在2002年著的Die Buntbarsche Amerikas 2. Apistogramma und Co.,然後接下來的頁數是根據台灣市場上可得到的物種與飼養經驗所集結而成的。

作者張永昌是個熱帶魚宅,是理組男,是工程師。他對短鯛的癡迷和經驗就是台灣精緻水草魚的發展歷程。他是一個安安靜靜玩自己魚的人,會寫,會看書,會觀察,會討論。不在市場上說三道四,不介入買賣,沒有幫派,就是喜歡繁殖這些美麗小魚,然後有時間就跟大家分享。他花了一段時間把Ingo Koslowski有點難懂的文字翻成中文。雖然翻譯的成果可能不是那麼易懂,但是他很努力地把Ingo的原意翻譯出來。

這本書的精華可能不是那些物種的介紹,而是作者花的很大的篇幅去談那些不太討好而且有點深的議題。例如分類歷史、演化、生殖生態、婚配系統、繁殖行為(寫得很詳細)、性轉換、還有從野外步入水族箱所需要的技術與知識。而這些知識也多半基於嚴謹的科學研究。

如果想要對短鯛這群魚類有進一步的認識,我認為這本書對於玩家與初入門者都相當有幫助。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生態保育政策需要科學理性而不只是熱心 - 評行政院於5/13日所召開野生動物保護座談會之設定議題

在幾個動保團體加上某些保育團體的籌畫之下,行政院將在2015年5月13日召開"野生動物保護座談會"(會議內容可由此下載),這個座談列舉了他們所認為最重要的九大野生動物保育議題如下:
  1. 議題一:臺灣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如臺灣黑熊、石虎、白海豚等),需要有國家級保育行動綱領,並進行全面族群普查和長期監測,同時逐年擴增預算,並於野生動物保育法增訂瀕危物種保護相關條文,以立法保障。
  2. 議題二:以石虎為例,在人類活動頻繁地區,政府應該積極且主動與民間的合作,協力營造瀕危野生動物的友善社區,減少人為威脅,創造雙贏契機。
  3. 議題三:成立海洋保育署,建立海洋生態保育及資源永續利用。
  4. 議題四:搶救在臺灣全世界已知陸蟹多樣性最高的重要棲息地,即墾丁國家公園內之後灣棲地,反對京城大飯店之開發。
  5. 議題五:要求桃園竹圍漁港到福興溪口劃為藻礁自然保留區。
  6. 議題六:為不干擾野生動物原生生態,應限制民眾飼養動物種類,並積極管理外來生物。
  7. 議題七:檢討現有相關法規(動保法、野保法等)重疊與漏洞,增訂相關辦法、規則,並列出執行期程。
  8. 議題八:建立不同單位的權責劃分及單位間合作與通報管道。
  9. 議題九:野生動物走私及買賣飼養管制問題。
這些議題看起來都很正確,都很重要,我都很同意。但是這些問題的集結本身就是問題,動保團體和保育團體有沒有誤解了什麼?有沒有弄錯對象?有沒有過度天真?有沒有切中問題所在?為什麼?以下我就一條一條地針對這些呼籲說明我的立場與疑慮。
  1. 如果你是黑熊、石虎與白海豚方面的相關學者與團體,看到這種呼籲應該會瞬間開心,覺得"受到高層重視了"。但我要問的是,拿日本的資金投入相比有比較基礎嗎?日本的國土多大?GDP多少?行政體系為何?森林保育狀況如何?保育論述是什麼?台灣能和它比嗎?當然我們認為生態保育相關的經費永遠是不足的,但是請不要忘了,有些明星物種一直都有其它資源的注入與關切(農委會、科技部、教育部、縣市政府、NGO、企業、台電、中油、國際組織等),但是有更多的的非明星物種的個體數量可能遠小於這三種動物,所以第一點的呼籲究竟是要鼓動不同分類群的保育學者通通出來抗爭搶經費?還是我們應該要要求行政院在組織改造時弄清楚生態保育並不是阻擋發展的絆腳石,使得相關單位都應該要配合保育工作?是應該要請政務委員幫忙希望大雪山纜車不要再開下去,苗栗縣不要再亂搞了,然後台灣西海岸的生態環境要怎麼復原以利白海豚的生存?怎麼會本末倒置地要求保育經費不足的林務局一定要編不得少於多10%的經費給這三種動物還要逐年增加?這真的非常荒謬。難道其它更瀕危的野生動物都不需要錢嗎?
  2. 第二點我也超看不懂的。這幾年無論是屏科大或是林務局相關林管處也投入了一些人力經費來處理石虎棲地與開發衝突的問題,最近新竹林管處也做了一些很有開創性的措施來創造石虎的棲地。可能是根本和現況脫節,所以有關石虎的呼籲看起來超弄不清楚狀況的,明明就是苗栗縣進行非常多不必要的開發破壞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怎麼會要求弱勢的保育單位要做得再好一點?沒有把矛頭指向都計、土木、工程、開發單位,不是很怪嗎?究竟是誰有責任跟誰溝通?
  3. 成立海洋保育署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思維。這樣說好了,請問各位,台灣的保育行政體系還不夠多頭馬車嗎?林務局、國家公園已經兩個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互不管行政體系了,現在還要來一個海洋保育署,我想問一下,以後海洋性的或涉及海域的國家公園,甚至是交通部觀光局的海岸風景區是誰管?移撥給海洋保育署?那鯨豚和海洋魚類保育也是海洋保育署業務的話,請問林務局和漁業署的角色是什麼?是不是覺得自己喜歡的生物不受重視就要要求政府成立一個新單位"專責管理"?那其它生態系統可以比照嗎?成立新單位就可以增加就業員額嗎?看看國家公園就知道了,壽山處到現在還是籌備處,人也是從其它地方調來的,如果成立新單位對現況無解,反而只能用少少的正式員額處理很多的事,請問真的會更好嗎?我請問一下這些提案單位。如果大家真的認為保育行政多頭馬車超好的,那OK啊,請告訴大家,每一個單位是不是有一樣的保育論述?然後請問海洋保育署又是什麼法的主管單位?野保法?海岸法?還是又要有新的法?我認為海洋保育超重要,我也知道漁業署也是迫於壓力不得不做,但是我要請問這些提案單位,你們是否認為只要成立新單位,過去的行政單位間的衝突就會自動消失?或只是在成立新單位後把衝突從"局VS署"抬高到"委員會VS委員會層級"?那未來的環資部是不是就不管海洋?可以給一個在組織架構上合理的說法嗎?
  4. 京棧的議題不是不重要,但是相對於很多架構性問題,它只是一個minor case。京棧的問題是野保法的母法設計難以維護這個棲地,而國家公園法也很難有非常積極的作為。在台灣到處都有面積很小卻很重要的棲地(例如中橫公路XXK路段),但多數法令都無法防止其被破壞時,保育團體應該要做的是要求修改國家公園法,讓國家公園法對於破壞棲地與採取野生動物的行為能夠受到更高量的制裁。此外,保育團體應該要關切的是,為什麼國家公園法修法在立法院會被拖延?是誰在拖?為什麼法界認為違反國家公園法和野保法不算重罪?這才是問題所在。
  5. 我真不知道是那個有趣的團體提出要把觀音藻礁提報為世界遺產的。世界遺產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下的產物,台灣又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許這個願望不是好笑嗎?大哥大姐,生態保育要務實啊,不要想這些五四三好嗎?
  6. 我知道外來種的問題很嚴重,但是這些團體是第一天在台灣嗎?似乎完全不懂外來種議題啊。我在先前文章中說明過與外來種相關的法令與實務有多大的問題,最重要的也不是缺乏外來生物防治法,而是要先解決單位任務與法令間的衝突。此外,外來物種不會只有和寵物有關係,食衣住行育樂都可能會衍生外來入侵種問題,所以提出一個"限制民眾飼養"的訴求其實是很天真的,而且這些NGO難道不知道根據動保法、野保法還有植物防疫檢疫法,已經有非常多動植物是不得輸入或持有的嗎?講一句"建立回收或移除"機制很簡單,那NGO知不知道,漁業署核准輸入的水族觀賞物種一旦逸出,並不是漁業署處理?我認為NGO應該要提出務實的建議,而不是一個連結薄弱的呼籲。
  7. 有關動保法與野保法之間的關係,我同意兩者是應該要再談清楚一些。但是我認為NGO又弄不清楚狀況了,「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在2014年6月18公告,後來又在6月27日回收的原因是在於忽視大多數水產食用經濟物種也是野生動物的問題,所以只好回收進行修改。怎麼會被解讀成「使一般類野生動物輸出入毫無限制」?NGO整個弄錯了呀~ 此外,網路販賣一直不會只是保育主管機關的問題,而是從內政部商業司的營業登記部份就應該要加強處理。什麼樣的動物可以在網路上賣?什麼不可以?原因是什麼?(保育、動物福利、入侵種防止) 如何顧及賦稅公平與商業自由?這些都不只是保育單位可以單獨完成的。但是行政院發的這個文,除了國貿局,根本沒有商業主管單位在裏面,請問是要談什麼?
  8. 有關建立相關單位的聯繫問題,我很同意。但是我想NGO一定沒有分析清楚,每一個單位業管的是什麼,衝突是怎麼發生的?例如漁業署主管產業,被動不情願地碰一點保育。畜牧處只有能力管貓狗,其它無法依動保法來管,但也不真的主管產業發展。林務局一直到近年才開始碰觸野生動物的產業(我指的是可合法經營的部份),但一般來說這三個單位都是政策單位。如果有人總認為自己的產業最了不起,最大,基層選票最多不能得罪,那麼就算這些單位的承辦人平常會熱線,會用Line聊天,都很難達到完好的運作。如果NGO真的要對此建言,應該要直接說清楚單位間衝突與無法聯繫的部份在那裏?是不是要先去查查過去的會議記錄呢?然後,我看不出來浣熊、蜜袋鼯、狐獴、多線南蜥、巴西龜、兔子、天竺鼠這些動物會什麼會擺在一起談?還擺在這個議題中談?多線南蜥並不是寵物,而是一個近期入侵種,和寵物業管理有什麼關係?如果沒有釐清"應該要被管"的原因,所認識的物種多樣性又不夠,就會每每出現這種張冠李戴的問題。
  9. 最後談到走私問題。走私有輸入與輸出兩部份。NGO知不知道真正問題是什麼?輸入的問題在報關行的神通廣大,海關認為自己沒問題,所以放行,業者其實不會接觸海關,所以中間就是報關行在處理,那報關行要誰管?林務局嗎?防檢局嗎?弄錯了吧。那輸出呢?野保法的母法設計並沒有賦予警察單位強力的偵察權,所以常常都要到犯行非常明顯而且很重大(也就是幾千隻的龜要被運出去了)才能有所作為。而且在量刑上,違反野保法的刑責也並不高,所以這部份是不是應該要跟司法界溝通呢?如果是CITES管制的動物,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外的假證件,不同物種以同一個證件混充輸入,這個部份有時候也不是操之在己的呀~
我認為NGO關心野生動物保育議題很好,但是說真的,要一個環教背景的政務委員出面主持個會議,然後各NGO把這個會當許願池,每一個問題都有相當大的牽連,但沒有把根本問題找出來,卻只叫各行政單位派人去坐在那邊列席,用意真的不大。我誠心地認為,我們的保育政策需要科學、理性、務實面對現況的需求,而不只有熱情。然後請問NGO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要一個什麼都管的大政府?還是中型政府?什麼都要靠法令來限制人民行為?還是要科學先行?教育先行?然後要不要想一想,有沒有偽科學或壞科學在裏面?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誠徵平日(星期一至五之間)工讀生兩隻

[工作內容] 
  • 魚缸換水、馬達與氣動式過濾器保養與清潔
  • 發現病魚或狀況時立刻通報研究助理處理
  • 魚類飼養區一般打掃工作 
  • 一週最好來兩次
[工作待遇]
  • 比照中山大學的工讀生聘雇標準,過年期間或其它長期連假間工作薪資double
[所需條件]
  • 需要有飼養魚類的經驗
  • 要喜歡動物(不能只是嘴巴上說說)
  • 要配合動物作息(通常是白天工作)
  • 負責、細心、好奇、誠實,愛問問題
  • 知道職場倫理(例如沒事把研究室狀況拍拍po網炫耀是非常零分的行為)
  • 不限中山大學學生,鄰近大學學生或非學生也可以
[應徵方式]
即日(4/24)請e-mail你的自我介紹(適合的人會知道自己該寫什麼)到老師信箱(shenhornyen@mail.nsysu.edu.tw)或送至老師的facebook訊息,會儘快安排面試。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評2015年6月1日生效之新版「准許輸入一般類野生動物物種名錄」

在台灣,外來動物的輸出入一向是非常複雜的議題,因為所有動物的輸入都會涉及保育、外來入侵風險、防檢疫、動物福利與產業需求五大面相,再加上涉及此事的主管單位與法律相當繁複,若非長期涉入這些事務是很難釐清的。

過去水產動物的輸入第一關口是漁業署,而漁業署則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7條第1項設置「首次輸入外來水產動物活體審查小組」。這個小組的審查委員除了漁業署的長官、承辦人、相關學者專家外,有時候會邀請林務局保育組就保育議題擔任委員。在通過這個小組的審查之後,漁業署就會把准許輸入的物種羅列於「准許輸入水產養殖種苗名錄」、「准許輸入觀賞水產動物名錄」與「准許輸入食用水產名錄」中。

由於長期以來,我們的農漁業體系對經濟動物的定義太過傳統(只有食用動物是經濟性的),忽視寵物市場上流通的數千種動物與產製品,以及每一種動物所可能衍生的保育、入侵性、動物福利與產業競爭性議題,所以根據過去的審核流程,就是林務局、防檢局、畜牧處、漁業署各做各的,出了問題再說,基本上缺乏協調性的。在不知道開過幾次圓桌會議以後,農委會在2014年6月18日公布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修正規定,家禽、家畜、寵物及其他涉經濟目的者,由畜牧處負責;除哺乳類動物、海龜以外野生動物之水生物種,涉經濟目的者,由漁業署負責;除了前兩項以外的野生動物活體、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或一般類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產製品,由林務局負責;而野生動物疫病風險評估,由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負責。

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因為大多數的水生動物都是因為寵物目的而輸入,所以畜牧處、林務局和漁業署的權責難道沒有重疊嗎?現在的態勢是這樣,因為畜牧處是動物保護法的主管單位,所以他們能管的就是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顯然不在動保法的範圍內),在輸入議題上,畜牧處顯然也只能觸及人工繁殖的陸生脊椎動物(鳥、兩爬、哺乳類)。但是這三類動物還是很多啊,所以究竟這些動物的輸入主管單位是誰,得等到畜牧處自己挑挑撿撿,把想管的撿走以後,剩下的大概就通通是林務局的事了。

這樣管會比較好嗎?我不知道,問題還是存在的。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過去水族業者總是垢病政府開放的觀賞水族動物太少,輸入審查過程龜毛,往往都是在水族展之前才做做樣子,大量包裹審查,然後一堆物種就進來了。但事實上市面上流通的物種就是比漁業署正面開放表列的物種多N倍。

農委會這次公告的1191種物(所有檔案請由此下載)新增了539個物種,據說業者很高興,覺得是德政(我覺得這是表面上的話啦),但是我們來看看目前這個新公告的新名單是否是非常OK的?
  • 市面流通物種數量遠高於許可數量:事實上曾在台灣流通過的觀賞魚(若排除海水種類)高達3500種左右,就算經常出現在市面上的物種也有1500種左右,所以這個名單真的能夠反應市場需求嗎?顯然是不行的;如果准許輸入的物種有1191個種(其中包含不少很少出現在市面上的動物,例如Aspidoras rochai),但市面上經常流通的卻遠高於這個數字,那不就表示市面上有許多物種未經合法程序輸入?然後海關人員也片面地相信報關行的資料而放行?不過實務上海關人員有本事辨識那麼多物種嗎?不可能。因為全台灣能馬上辨識出這麼多物種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更何況是得處理所有進口貨物的海關人員呢?
  • 許可名單中仍有具中度入侵風險的種類:雖然這個名單已經經過一些學者專家"審查",但其中還是有一些我們認為有入侵疑慮的物種。所謂的入侵疑慮的評估是這樣的:如果一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本身不具有入侵性,在台灣也缺乏合適的棲地,就會被判定為低入侵風險生物,若排除保育和動物福利疑慮,在市面上流通就沒什麼問題,應該被置於准許輸入清單中。但如果一種生物本身的生物特性可以適應台灣本島環境,且可能自行繁殖,那麼我們就會認為應該被劃入中度入侵風險物種。至於高度入侵風險物種所具備的特質除了生物學特性外,還有人類的利用與商業交易方式有機會促成牠們成為入侵種,或已經入侵台灣的環境。在這個名單中還是有一些中度與高度風險魚種,例如:
    泰國鯽(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 = Barbodes schwanenfeldii) - 已入侵台灣東北部溪流
    細鯽屬(Aphyocypris spp.) - 基本上我反對輸入在台灣有同種或近親的魚類,以免發生雜交的疑慮
    紅魔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 Cichlasoma citrinellum) - 已入侵台灣多數平地池沼與湖泊
    黑唇胎生鱂 (Girardinus metallicus) - 尚未入侵到野外,但是在屏東的魚場可渡冬、繁殖狀況良好,在一般人擺在家門口的小水缸中也可存活良好
    金腹食蚊魚 (Girardinus falcatus) - 理由同上
    綠寶石胎生鱂 (Limia perugiae) - 理由同上
    黑叉尾鬥魚 (Macropodus spechti) -與蓋斑鬥魚棲位一樣,在台灣室外可渡冬順利繁衍,仔魚到成魚都可攻擊其它小型魚類並可導致其它小型魚類死光
    紅尾鴨嘴 (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 - 大型鯰魚,經常被棄養,雖然在台灣野外可能不會繁殖但是被棄養後可吃光棲地中的其它生物
    紅寶石 (Hemichromis lifalili) - 這個東西問題有點大,過去漁業署的舊版正面表列的紅寶石學名是Hemichromis bimaculatus,但是近年魚類學者認為真正的bimaculatus在水族市場上沒有出現過(但是在水族進出口的報價單上仍使用此名),然後有學者認為市面上的物種其實是H. guttatus,或是lifalili,甚至是雜交種。所以光是鑑定就是個大問題,更別說此魚在台灣中部是非常糟糕的入侵物種。
  • 學名與中名應該增列異名與慣用的商用名:各位知道"新月博魚"是什麼碗糕嗎?其實就是和平鬥魚或英貝里斯鬥魚(Betta imbellis)。我認為官方公告的名錄中只有學名是沒有問題的,身為業者本來就應該要有基本的常識來判讀這堆學名。但是如果在未來業者要使用農委會的線上簽審平台進行申請作業的時候,系統能判讀同物異名嗎?能判讀商用名嗎?這點我是有非常大的疑問的。舉例來說,去年就曾發生過業者申請輸入"已經是在白名單上的物種",而漁業署的承辦人員未能發現學名的小差異只是同物異名,使得那個物種的申請又進入實質審查流程,這對於審查作業的行政效能來說是打折的。使用fishbase上那些怪里怪氣,或出自誤解的中文專名對官方與業者的溝通有用嗎?我覺得也沒有耶。官方真的和業者開會討論時,難道還在那邊博魚、麗魚嗎?加上"鬥魚"或"慈鯛"會很困難嗎?應該不會吧。
  • 名單缺乏校正:例如小豹鯨的有效學名Centromochlus perugiae和同物異名Tatia perugiae同時出現在名單中變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品項,一眉道人的有效學名Sahyadria denisonii和舊學名Puntius denisonii也變成兩個不一樣的品項,但荷蘭鳳凰的有效學名Mikrogeophagus ramireizi不見了,卻只有一個無效學名Papiliochromis ramireizi,看起來有些不太專業,漁業署在這方面可能真的要加強一下了,下次要修正名單可以問一下分類學家的意見嗎?
因為現在根據分工,水產活體動物的輸入就是漁業署的事了,那漁業署應該要怎麼樣把這事在做得好一點呢?我的建議是: (1) 我認為審查的學者組成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會場中只有"只顧產業不顧生態環境的學者"和"不懂產業利用方式,以為所有外來魚種都可能變成入侵種的學者"坐在那邊攻防,最後都是由漁業署自行裁決,那這個決策品質就會有問題。我再次要強調,一個物種是否可以輸入,一定要同時考量生物特性、利用方式與商業模式。如果漁業署不希望背負引入外來入侵種的罵名,那麼就一定要做好末端,尤其是繁殖場的輔導,而水族協會與工會也應該要做好業者與消費者的宣導;(2) 名單中一定要加入同物異名以免造成糾紛與困擾;(3) 我認為有必要經常公布增刪物種,而不是在審查過後只有少數人知道,然後發個文給地方政府要地方政府追蹤,但地方政府壓根不知道他的管轄範圍為什麼有那些東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