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書介]南美短鯛完全手冊 - 南美短鯛III

短鯛(Dwarf cichlids)泛指一群體型相對於食用魚等級體型物種相對嬌小的慈鯛。在台灣,短鯛被引入大概是1985年左右的事。當時水族市場對這些魚感到非常新奇,但是所知不多,能夠獲得的資訊頂多就是德國與日本水族專家所寫的專書。養魚養到生病大概還有人可以問,但是講到鑑定短鯛?大概就很難有人可以幫上忙。因為魚類分類學界的不會搭理水族寵物市場中的動物,而水產界也不認為分類鑑定或生物學是非常重要的事。

所以短鯛界是怎麼冒出來的?是學者帶頭嗎?是政府鼓勵嗎?別鬧了。是業者領軍嗎?不完全是。其實,短鯛在台灣的繁養殖,一開始都是一群對熱帶魚瘋狂熱愛的非科班出身(我指的是生物或水產相關科系)玩家所奠定的基礎。

1985-1990那種年代,看到阿卡西就超開心了,看到鳳尾短鯛更開心。熊貓短鯛是夢幻逸品,因為當時市場上只有那個種的雌魚長那個樣子。更別說看到三線啦~等等等。連金眼短鯛都是不常見的小可愛,更別說藍袖鯛,看到牠們在打架,一看可以看好久啊,都不想去補習班惹~ 所以說在那段時間,大家對短鯛是很珍惜的。一對魚進來之前,會好好地找資料,養水,布置,然後發情以後就拍照,產卵以後就小心觀察親魚怎麼帶小魚。如果生病就心急著到處查資料要治好牠。我記得以前沒有什麼"拿人工當野生賣",或是"有錢大量輸入但是連魚都不會顧"這種事,更別說把產地張冠李戴,在網路上亂賣給人看笑話這種事。

現在是2015年了,不管是水族養殖界或魚類學界,對短鯛的知識都多得更多了,但是近30年來台灣的水族社群有沒有變得更精緻?成熟呢?我真的不知道耶~ 翻翻水族雜誌(對,現在都倒了沒有了),其實是有一些進步。以前只能用誇張的語氣形容那條魚有多美,一定要買來試試。但是後來會關心天然棲地,會關心牠的行為,還有基本的分類學知識。可是面對這麼有意思的生物類群,而且只要有心,你一定可以在台灣市場上找到>50種,除了滿足收集癖以外,除了搶貨以外,除了繁殖換現金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可以談?可以持續熱情的呢?

過去台灣曾有一些短鯛書籍。不過因為受限於過去已知物種的數量,還有出版社的財力與格局,以前的書總是在談少量物種的介紹,還有那些"套用所有南美小型魚都適用"的操作流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不能說過時,但是那個知識量就是不太夠。所以我們需要一本新書了。

這本新書的中文標題雖然寫個III,其實我真的不知道I和II是什麼~(感覺是個謎)。這本書的製作過程其實是這樣的。前面約60幾頁是譯自Ingo Koslowski在2002年著的Die Buntbarsche Amerikas 2. Apistogramma und Co.,然後接下來的頁數是根據台灣市場上可得到的物種與飼養經驗所集結而成的。

作者張永昌是個熱帶魚宅,是理組男,是工程師。他對短鯛的癡迷和經驗就是台灣精緻水草魚的發展歷程。他是一個安安靜靜玩自己魚的人,會寫,會看書,會觀察,會討論。不在市場上說三道四,不介入買賣,沒有幫派,就是喜歡繁殖這些美麗小魚,然後有時間就跟大家分享。他花了一段時間把Ingo Koslowski有點難懂的文字翻成中文。雖然翻譯的成果可能不是那麼易懂,但是他很努力地把Ingo的原意翻譯出來。

這本書的精華可能不是那些物種的介紹,而是作者花的很大的篇幅去談那些不太討好而且有點深的議題。例如分類歷史、演化、生殖生態、婚配系統、繁殖行為(寫得很詳細)、性轉換、還有從野外步入水族箱所需要的技術與知識。而這些知識也多半基於嚴謹的科學研究。

如果想要對短鯛這群魚類有進一步的認識,我認為這本書對於玩家與初入門者都相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