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蛇吃鳥會很奇怪嗎? 身為教育工作者以潛在主觀意識給動物貼上擬人的善惡正邪標籤, 似乎並不是環境教育的目的呀

我認為整個報導看起來呈現的是一種"善意", 但這裏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我覺得應該要拿出來雞婆一下:
  • 蛇吃鳥有什麼不對的嗎? 為什麼需要人去"營救"?
  • 成鳥先被吃, 雛鳥掉出來, 又為什麼會被推測為"成鳥捨身護子"? 我覺得這邊擬人化得太嚴重了. 但是這種依據人類自己的想像對動物行為進行擬人化詮釋的狀況在台灣的動物相關報導裏太常見了, 大家應該經常見到"動物被放生之後久久不忍離去似乎在跟人們說謝謝"的媒體文字吧, 喂, 都已經被人折磨那麼久, 不是手斷就是腳斷, 當然走不動爬不走啊, 又不是在演中國民間故事?
  • 根據我對很多中小學的環境教育與生態園的實際執行的觀察, 我發現教育人員甚至是義工訓練中經常呈現對物種的"雙重標準", 而我不確定這對於環境教育來說是正面的啊. 舉例來說: 很多學校都愛搞一個蝴蝶園(教育部環保小組的建議啊), 然後呢寄主植物種來種去就是馬利筋, 阿勃勒, 馬兜鈴....然後只要馬利筋上面長蚜蟲了, 就要想辦法"殺蟲", 如果蝴蝶幼蟲被鳥啄了, 又要"驅鳥", 用一個網子把蝴蝶通通罩起來, 就忽然變成"有愛心的蝴蝶媽媽". 但這是生態教育不是蝴蝶繁殖場啊, 蚜蟲吸食植物汁液, 蚜蟲與蝴蝶幼蟲競爭, 瓢蟲吃蚜蟲, 不同的寄生蜂寄生蚜蟲與蝴蝶幼蟲, 蝴蝶幼蟲被病毒感染....這些不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嗎?
  • 這則新聞如果只要告訴大家, 某些蛇會吃鳥, 那就是環境教育, 但慈悲心用錯了地方, 穿插了太多類似打虎救父的情節, 隱隱地把蛇屈打成"壞蛋", 叫那蛇情何以堪? (不要忘了也有猛禽以蛇為食啊)
夜間生態調查 驚見蛇吞鳥 2011-07-28
中國時報【鄭光宏/嘉義報導】

梅山仁和國小校長張文良與同事林正龍,凌晨在校園作夜間生態調查時,先在地上發現一鳥窩被破壞,抬頭一看,驚見長一公尺餘的大頭蛇,正張開血盆大口,要將赤腰燕吞進肚裡,由於機會難得,兩人趕緊拿機器,紀錄下卅分鐘「物競天擇」殘忍過程。

張文良說,同事連續兩年獲得教育部「科教專案」的補助,針對梅山太和村作生態觀察,暑假以來,兩人常常就利用深夜時段在校舍頂樓架起五百瓦強光,紀錄趨光性昆蟲種類與數量。

凌晨工作結束,同事返回一樓辦公室收拾物品,先是撇見地上有鳥窩痕跡,還聽見雛鳥微弱叫聲,往屋簷上方一瞧,驚見一條蛇鑽進鳥窩裡,沒多久便看見大頭蛇將到手的獵物拖出來外面享用,同事始發現赤腰燕早已變成盤中飧,驚訝之餘,趕緊拿出攝影機紀錄。

卅分鐘後,大頭蛇將赤腰燕成鳥吞下肚,隨即再轉身進鳥窩尋找其它食物,擔心雛鳥或鳥蛋遭殃,張、林兩人儘管深知不應干預生態平衡,礙於良心過意不去,仍匆忙接上一旁水管,用水柱將蛇與鳥窩一起沖下來,趨前一看,鳥窩內空無一物。

隨後,兩人在鄰近草地與窗台上各找到一隻赤腰燕雛鳥,研判當時應為母鳥捨身救子,用自己生命,換來二隻雛鳥存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