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書介] 台灣淡水魚及河口魚圖鑑

[書名] 台灣淡水魚及河口魚圖鑑
[作者] 周銘泰, 高瑞卿(故)
[審定] 邵廣昭
[出版] 晨星出版社
[日期] 2011/12/10
[ISBN] 9789861775449
[書評] 我對淡水魚的興趣是從小學開始, 但是我的慧根不足, 所以我覺得自己充其量只能當一個"aquarist"(水族專家)與網路嘴砲者, 但我絕對不會說自己有資格被視為一個魚類學者, 我還是認為自己頂多只能被當成一個昆蟲學者. 小時候總覺得為什麼台灣的淡水魚看起來都是死魚啊? 台灣的淡水魚只有這麼少種嗎? 為什麼台灣的淡水魚看起來都這麼不提神啊? 怎麼都像食用魚啊? 這麼醜的東西會有人覺得需要保育或在乎嗎? 後來, 我高中的時候認識了陳義雄老師, 從那時候開始我才知道原來台灣的溪流性蝦虎不只有褐吻蝦虎還是什麼日本禿頭鯊, 之後我就和台灣的淡水魚資訊斷線了, 因為興趣就轉移了. 一直到回到台灣重新養魚養爽的之後, 才重新認識台灣的淡水魚與河口魚類. 先是看到林春吉的書, 再看到陳義雄老師一本接一本的書與一篇一篇的paper, 再加上更多淡水魚研究者如林弘都與王弘毅老師深入的研究, 還有近年在論壇上出現很多專業的採集與飼養者對蝦虎的探索, 我才發現, 原來台灣的淡水與河口魚類還有這麼廣闊的天空. 值得更多的書籍來介紹. 翻過這本書以後,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一些在fishbase上一向以"死魚"或"魚乾"模樣面世的魚, 終於有像樣的活體照片了. 就實用性來說, 我也贊成把"可以在河口看得到的魚"都納入這種通俗書籍中以增進一般使用者的理解. 也讓科學界瞭解許多"海水魚"對淡水的適應性超過原先的想像, 我認為這對評估河口生態系的多樣性是具有正面的意義的. 當然別說那些令人驚豔的蝦虎大發現了. 不過有一些我不是很明白的地方, 例如:
  • 南方間爬岩鰍和沈氏間爬岩鰍的關係是什麼?
  • 泰國塘蝨與非洲塘蝨似乎沒有被包含在書中
  • 所有的鮠屬名誤拼為Trachysurus (應為Tachysurus)
  • 所謂的"弓背稻田魚"似乎不像是Oryzias curvinotus (但此魚在台灣被發現遠早於弓背稻田魚被水族業者少量輸入的年代)
  • p.194的"Parachromis umbriferum"應該不是"火口"(在觀賞魚中被叫xx火口的魚太多了), 圖片上的魚看起來是消失很久的觀賞魚黃麒麟(Herotilapia multispinosa), 由此可見有多少早期被引入的中北洲慈鯛已經跑到野外去了
  • p.195的紅寶石是不是bimaculatus我不確定. 就我的認知來說, 真正的bimaculatus未在水族市場上出現過, 市面上的紅寶石應該是guttatus. 而紅寶石與紅鑽石其實是不一樣的物種. 台灣市面上或跑到野外去的Hemichromis有沒有雜交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瞭解. 不過有很多已在台灣野外出現的外來慈鯛(如紅魔鬼)沒有被包含在本書中我有些小訝異
  • Blennidae的多樣性應該會高一些, 不只有兩種
  • 據說東港溪有麗麗和小水針, 但在本書中未列入
我一直很喜歡台灣在整個亞洲與華人社會中所擁有的高度出版創意與議題多元性, 在自然生物圖鑑方面也不例外. 不管在那一個生物類群, 過去人們總認為"出版圖鑑"是"大學教授"的責任, 然而在現實狀況中, 大學教授忙著研究教學都忙不過來了, 怎麼可會真的去寫一本對升等一點幫助也沒有的圖鑑(而且還會被大老指責為不務正業)? 所以說, 如果在台灣有任何的教授願意寫一本圖鑑嘉惠大眾, 大家都應該要覺得是一種奇蹟而不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 又因為大眾對於圖鑑式出版品具有一種想要兼得"學術嚴謹"與"視覺美感"的貪心, 因此任何一本圖鑑的產生, 都很容易被一些社群(無論是學術社群或網路嘴砲社群)拿來放大檢驗. 我個人認為所有出版品的問世都是對我們認識台灣生物提供一種前進的基礎與動力. 所以, 我們應該做的是鼓舞這些還願意在台灣功利社會下憑著單純的喜愛, 而不是SCI文章的產量, 來探索自然生物奇妙世界的人們, 而不是拿著幾個錯字, 學名的差異, 來責難或否定許多愛好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