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鼠魚的愛好者之間有一個若有似無的"常識" - 也就是"所謂的三線豹鼠(Corydoras trilineatus)是一個體色變化極大的物種". 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些鼠魚(如agassizii, ambiacus, lamberti)的鑑識非常困難, 除了一些據說很穩定的形態特徵(體形的量化特徵, 胸鰭硬棘上的刺突大小與排列)之外, 就只能根據一些取樣數很低的觀察結果進行非常微細的區別. 糟糕的是大多數熱帶魚的實際採集地並不為人所知, 只憑集魚的地點或出口國根本是難以判斷這些斑紋上的差異倒底有什麼實質的意義. Cope在1872年根據秘魯的Rio Ampiyacu產標本發表這條魚的時候所呈現的圖是非常簡單的(最下圖), 他當時說trilineatus是一條體色淡, 背方有點褐色, 黑色側線的上下兩側具有很模糊的邊界, 背鰭的軟條末端具有一個大黑點, 尾鰭則具有五條黑色縱帶, 臀鰭具有斑點, 臉頰則具有一些縱向的線條. 三線豹鼠有一個次同物異名, 叫episcopi, Eigenmann & Allen於1942年根據秘魯Loreto產標本所發表的(正模標本見此), 另一個次同物異名dubius則是Nijssen & Isbrücker在1967年根據"買到的標本"所發表的, 當時他們認為該魚產地在蘇利南, 不過多數的學者都懷疑三線豹鼠亦分布蘇利南, 而懷疑真正的產地在秘魯. Nijssen & Isbrücker在1986年又在Studies on Neotropical Fauna and Environmen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秘魯與厄瓜多產的鼠魚, 在這篇文章中, 他們檢查了秘魯與厄瓜多產的三線豹鼠標本, 包含模式標本. 不過他們說了半天, 也呈現了不同產地的標本, 最後得到一個很沒有建設性的結論 - 三線豹鼠是一個變化很大的物種, 但是他們就是沒有說明"如何定義三線豹鼠這個種?", 又為什麼不同產地具有不同斑紋的族群不可能代表不同的種呢? 一般來說, 在市面上以三線豹鼠的名義流通的魚具有以下不同特徵狀態的組合 (參考鯰魚星球的圖片):
- 頭部花紋是大圓點? 細圓點? 或是所謂的蟲紋(reticulate)
- 背鰭是否具有大黑斑?
- 側線以上區域是否具有細小斑點? 蟲紋? 或是縱向條紋?
- 側線黑線是否完整? 或只出現在身體中段以後?
- 臀鰭是否具有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