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日本外來種生物管理現況


日本外來種生物管理現況 [全文連結]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 李春霖 楊平世


前言
日本為我國的近鄰,除地理位置外,人民的生活、文化與社會型態也相當接近,加上同為國際貿易及國民出國風氣興盛的海島型國家,所以也同樣面臨著複雜龐大的國外產品及原物料輸入管制之問題,是故在制訂與執行相關外來物種的各種規範、組織架構與經驗交流上,日本一直都是我國一個很好的參考對象;為求鑑往知來並防患於未然,本文茲就日本對該國外來種生物防治管理議題進行蒐集整理,期待能使吾人對外來種生物管理制度之建立有所助益。

日本為美國及歐洲聯盟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野生生物進口消費國;根據日本財務省貿易月表統計,包括家禽、家畜與一般野生動物在內,2001年全年日本進口的活體動物總數為782,710,453隻。而若以「華盛頓公約」即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所統計,在1991年時,申報核准輸入日本,名列CITES附錄內的活體動物有100,638隻,到了1998年則倍增至257,564隻,而其中的靈長目、熊科、鳥類、爬蟲類,以及植物的蘭科等類群,日本俱為全球最大或次大的消費國 (CITES Trade database, 1999),這些數據明白顯示,日本的外來生物不論在量或種類數,或是合法亦或非法輸入的來源上,都勢必面臨著非常嚴苛的管理與查察上之考驗;事實上,至2002年8月止,在日本國內經確認記錄的外來種生物約有2317種之多 (參見表一說明),其中維管束植物因為具有悠久的人為引進栽植歷史,且多數為食用與觀賞的園藝作物,使總數達到1548種而為最多,其次則為昆蟲,共有415種。因此,在日本也存在不少的外來生物因不當的輸入或管理,致散逸到野外立足,進而造成嚴重的產業損失,或生態與多樣性保育上威脅的例子。

表、一 日本至20028月止各類外來種生物種類數統計

哺乳類

29 (另有7種未確認立足)

鳥類

39

爬蟲類

13 (另有10種未確認立足)

兩棲類

3

魚類

44 (另有4種未確認立足)

昆蟲

415 (另有8種水生昆蟲未確認立足)

其它節肢動物

40 (另有10種未確認立足)

軟體動物

28 (另有27種未確認立足)

其它非寄生性無脊椎動物

13 (另有13種未確認立足)

寄生生物

141

維管束植物

1548

藻類

4

2317 (79個未確認立足種)

18種已被根絕種類

2包含蜘蛛綱、甲殼綱、倍足綱

3包含腹足綱、二枚貝綱

4包含刺胞動物、扁形動物、觸手動物、線形動物、環形動物、背索動物

5包含原生動物、扁形動物、節肢動物、線形動物、鉤頭動物、舌形動物


日本有關外來種生物的法律
目前日本牽涉到外來種生物的國內法,依立法內容與對象,可區分為自外國輸出入管制與本土既存外來種管理的兩大類型,其中關於外來生物輸入日本的法律共有五項,其管制對象與主管部會分別如表二所列:

表、二 日本有關管理外來生物輸出入的國內法 (改自村上,2000)

法律名

規範對象

管理部會

外國為替及外國貿易法

CITES附錄I-III種類

經濟產業省

種的保存法

環境省及農林水產省)

植物防疫法

農業上的有害生物

農林水產省

家畜傳染病預防法

家畜

農林水產省

感染症預防法

猿猴類

厚生勞動省

狂犬病預防法

犬、貓、浣熊、狐狸、臭鼬

厚生勞動省

不過以上的法律條文,除了第一項的「外國為替及外國貿易法」外,其餘者或多或少也同時牽涉到,已輸入或以已立足於日本本土的外來種活體管理與規範,例如「植物防疫法」與「家畜傳染病預防法」,就都有針對外來生物活體在日本國內的運輸,或是當有危害農作物生產及家畜健康時,所制定的處理原則與規範。另外,還有包含了一般家庭寵物,及動物園、水族館、自然公園等展示場所內的動物,以及實驗用動物等適用對象的「動物愛護管理法」,以及正在研議立法中的(非家禽家畜)養殖動物的法案。至於「種的保存法」也規範了對於危害到一般或是被保護物種的生存與棲地,或其它法定保護區中出現的外來生物,政府有責任設法將之驅除,或禁止民眾在環境生態敏感地區野放外來生物。 但不論是關於國際貿易輸出入或國內移動繁殖管理,這些立法時間較久遠的法律條文,除了「種的保存法」外,其它可說都是奠定在經濟、人體健康,或農業生產等單一面向議題上所考量立法的,致法條分散,規範對象也過於狹窄或定義不清,對於許許多多潛在有害的外來生物之管理,基本上來說仍是缺少一套專門法律來管理,這樣一個漏洞,特別是在近年因「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及後續的相關重點研究與行動宣言上,特別突顯出外來或入侵生物物種,對各地生物多樣性所可能造成的重大自然環境破壞,同時威脅人類生活與經濟生產活動後,才日益開始受到關切。

日本中央政府專責管理外來種生物之單位 在日本的中央政府體制內,有特別針對外來種生物這項議題,設置專責單位或以任務編組方式,進行研究對應的機構有以下四個單位: 一、環境省自然環境局所設置的「野生生物保護對策檢討會移入種問題分科會(移入種檢討會)」:目前所著眼的議題,均是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點,分別研究外來種生物進入日本本土或立足前的預防工作,以及立足後的管理兩項。 二、國土交通省河川局的「外來種影響·對策研究會」:這個機構的主要任務是要設法移除侵入河川地的外來植物,並恢復原有植生。 三、國土交通省綜合政策局的海洋課海洋室:此單位的任務是尋求解決那些來自外國載重船舶所必需的壓艙水中,所攜帶進入日本海域排放時一併流出的各種有害海洋生物問題。 四、農林水產省:為因應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通過的「食品衛生檢驗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日本在隔年即同步修定了「植物防疫法」部份條文,以符合國際檢疫規範標準,以分佈在各個通商口岸的植物防疫所,與地方的病蟲害防除所為單位,從「檢疫病蟲害蟲」、「病蟲害危險評估」與「病蟲害危機管理與檢疫措施決定」三個層面,依序擬定所遇到的各種可能外來植物疫病害蟲的狀況處理與對策。 日本目前的外來種生物之驅除計畫 除了花費日本22年時間及日幣204億經費後,才得以澈底驅除侵入沖繩地區的東方果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 Oriental Fruit Fly)外,在日本各地,尚有四個主要的驅除侵入外來種動物長期性計畫在進行著,分別是:
  1. 沖繩本島與奄美大島的食蛇蒙(Herpestes javanicus, Small Indian Mongoose) 驅除計畫:1910年先被引進沖繩本島,1979年再引入奄美大島。原產於中亞細亞至東亞與東南亞一帶的食蛇蒙,日本當局最初引進的目的,與19世紀末被引進許多英屬殖民地小島與夏威夷群島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防治當地農地中猖獗的鼠類,不過日本也同時著眼在他們或可捕食威脅當地住民生命的猛毒蛇類,但由於後來發現這些大量繁殖後的食蛇蒙也同時捕食家禽,與小型家畜,並破壞農作物,因此於2000年由環境省主導展開驅除計畫,而近年的著眼點則在於防止食蛇蒙捕食奄美大島上,極為珍貴稀少而有滅絕危機的特有種-奄美短耳兔(Pentalagus furnessi, Amami Rabbit)。目前本種名列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全球100種最具威脅外來種的名單 (100 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 中。
  2. 小笠原國立公園的野山羊驅除計畫:山羊的野生化是個世界性的問題,主要是這些脫離馴養的山羊,大量繁殖後啃食灌叢草地,造成了當地植生的改變,及引起水土保持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這個計畫的執行已收初步成效,目前的工作重點在於解決山羊的安置問題,以及後續的原生植被的恢復。
  3. 滋賀縣琵琶湖的外來種魚類的驅除計畫: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的淡水湖,且具有相當久遠的地質歷史,因此也形塑出了非常獨特的生物相,已知是大約40種日本原生淡水魚貝類的固有棲地;琵琶湖自1883年開始投放外來養殖魚種後,許多外來的水生植物乃至魚貝與甲殼動物就陸續出現在湖中並生存下來,以在1994-1995年間所做過的調查為例,在湖中以小型底曳網進行66次的捕撈後發現,所有捕獲的個體中,外來魚種竟已佔有49.4%的比例,其中又以引自北美的兩種太陽鱸科 (Centrarchidae) 魚種,其所佔的重量比例為最高的前兩種(但個體數不及全部的1/5),而後者亦名列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全球100種最具威脅外來種的名單中,可見以這兩種強烈肉食與雜食性為主的外來魚種,已對琵琶湖中原有的生物多樣性穩定造成嚴重威脅。
  4. 北海道的浣熊 (Procyon lotor, Raccoon) 驅除計畫:原產於北美的浣熊事實上已在日本本土各地立足。但在地廣人稀,以農業為主的北海道地區,當1996年浣熊造成的為害情形突然急速增加之後,當地政府即開始擬定防治條例以及驅除計畫並付諸實行,另外,浣熊也是一種會造成死亡的人畜共同傳染病感染源蛔蟲之寄主,再者,他們在沒有天敵的北海道地區,也會侵佔某些鳥類的巢穴,或捕食當地的特有物種,因此驅除浣熊已不能單純地僅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思考。
日本處理有關外來種生物之非政府組織概況 在非政府組織方面,日本有三個主要的團體,在外來種的議題上有較為積極的貢獻,分別是:
  1.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此協會主要工作是即時引介翻譯IUCN有關外來種的相關文件資料,除發表在其機關雜誌刊物上,另外並召集相關人士,研擬日本本國對外來種管理與管制種種缺失的具體意見與建議,使能成為尚未立法之「外來種對策法」(暫稱)之基礎,並據此積極向國會議員與政府官員進行遊說工作。
  2. 日本野鳥會:可能是日本最大的野生生物相關團體,會員人數約有五萬人,主要是以野鳥為各項主題中心,發展出各種自然保育相關的議題,其分散在全國的88支部具很強的活動計畫與執行能力,對於外來或入侵鳥種的分佈與流通現況都能掌握到第一手的資料;此協會不但接受日本政府委託調查日本外來鳥種的現況,也接受國際鳥盟 (BirdLife International) 的委託,協助調查並出版亞洲瀕危鳥類的專書。
  3.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日本委員會: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與IUCN及聯合國環境計畫總署(UNEP),早在1980年即已共同指出外來種生物的侵入與環境過度開發,是對野生生物生存的兩大威脅;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日本委員會,也是日本最早對外來種生物進行正式調查的團體,在1991年,已首先清查了南西諸島的外來動物,1995年更成立「野生生物保護相關法制檢討會」,針對外來種生物議題,每年召開1-3次的研討會,以期喚起社會大眾與政府對外來種生物相關立法工作的重視,另外該會還捐款成立「自然保護助成金」,補助全國各地的市民團體進行外來種生物的調查研究。
另外,近一年多來也有許多日本相關的學會或研究團體,例如日本生態學會和日本昆蟲學會等,陸續透過各種會議場合討論宣導並公開決議,呼籲日本政府各相關部會正視外來種生物入侵問題,從而儘速制定通過專責法案,從預防、風險評估管理與教育研究各個層面,來保護日本國內的自然生態與農業生產環境。

結語
隨著國際間的交通工具與人員往來日趨便利與頻繁密切,以及人們對於新鮮事務的好奇與佔有慾,隨著生活水準與訊息傳播快速度提升下,反而變得更為強烈,即使在日本,外來種的演變趨勢也是從早年以經濟生產相關為主的種類,慢慢演變到現在越來越多以賞玩為目的的引進,而不論就來源與種類來說,都遠較十數年前更為廣泛與多樣,以鍬形蟲與兜蟲這兩類只具玩賞功能的昆蟲為例,農林水產省從1999年末到2002年底為止,已陸續開放了402種 (Nomura, 2003),非日本原生的大型鍬形蟲與兜蟲種類,以個人或公司名義申報後可以任何活體形式(成蟲、蛹與幼蟲)輸入,因而大幅活絡了日本國內活體飼養的風氣,至今仍呈方興未衰之勢,以2001年上半年為例,光由四個日本主要國際機場依法申報進口的活體,光鍬形蟲類就有將近50萬隻,而若加上走私者,實際則將有兩倍以上數目,而在日本的郊野,也已陸續發現了被棄養野放的外來種活體 (Araya, 2002a, 2002b),從這個例子可以預見,未來在日本野外立足的的外來種生物中,將有越來越多寵物棄養的案例被發掘出來,因此,對於那些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通常缺乏完整生物學基礎資料與認識的外來種,若又在一個沒有完整鑑定能力,及嚴謹的制度化風險評估系統下被冒然進口,則未來一旦散逸至野外甚或立足的結果,將對任何國家的自然與農業生態環境,發生難以估計與收拾的衝擊。


2002年4月,在荷蘭海牙所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締約國會議中,曾經針對如何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八條h款,有關「防止引進、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脅到生態系統、生境或物種的外來物種」的內容執行進度,達成了一項包含15項指導原則 (Guiding Principles) 在內的決議,在這份指導原則中,詳細羅列了關於外來種生物的預防、引進與緩和衝擊在內的諸多原則,以供各國政府能在政策的制定與檢討時,能有一個可以遵循的國際準則,這是繼IUCN在2000年2月於瑞士通過,有關防止生物多樣性因外來種侵入而消失的指導原則 (IUCN Guidelin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 caused by Alien Invasive Species)後,國際社會最近的一次對外來種防治所通過更具約束力的行動方案;而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已然躍居目前與未來國際間,處理各項有關生物議題最高準則的今天,外來種的防治與管理,將不止是單純的農業、貿易或環境問題,從趨勢、內容及重要性來看,它已然是一個攸關全球生物安全的綜合性議題了。而日本顯然已意識到有必要針對外來物種生物的引進前、後的種種風險評估與追蹤管理,特別是對該國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面,有一套專責的法律、機構及方式(approach),來統整彌補現今分散且缺漏多有的狀況,這或許可以提供給同樣也有嚴重外來種生物問題的台灣,一個積極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Araya, K. 2002a. Conservation biology of Japanese lucanid beetles. The Nature and Insects 37(5): 2-3. (in Japanese) Araya, K. 2002b. A threat of exotic lucanid beetles to domestic species. The Nature and Insects 37(5): 4-7. (in Japanese) Nomura, S. 2003. Annual review on entomology for 2002: Coleoperta. Gekkan Mushi 387: 16-36. (in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