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anus sp. cf. timorensis "Kisar Island" 金點帝汶巨蜥
Varanus cumingi (=Varanus salvator cumingi) 金頭澤巨蜥
Varanus cumingi (=Varanus salvator cumingi) 金頭澤巨蜥
首先談金頭澤巨蜥. 這隻巨蜥雖然不是菲律賓產澤巨蜥複合群中最稀少的物種, 然而這個物種仍然深受棲地破壞, 以及皮革貿易所帶來的獵捕壓力. Koch等人在2008年的時候撰文將金頭澤巨蜥(以及其它菲律賓產澤巨蜥)皆提升為種[見此說明], 當時我們認為這樣的動物命名作為令人有相當大的疑慮, 因為Koch僅根據一些形態測量值便將金頭澤巨蜥與"一般的澤巨蜥"[註一]分開, 但是那樣的研究方法並無法證實菲律賓產的數種澤巨蜥與中南半島至印尼爪哇(也就是巽它大陸地區)的澤巨蜥在演化上早就分道揚鑣. 我們後來取得一些樣本, 再配合GenBank上已經被上載的序列, 做了簡單的分析, 我們發現金頭澤巨蜥的確可能與salvator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而我們也意外地在這個簡單分析中發現在台灣流通的"黑澤巨蜥"其實很可能有多數只是中南半島產澤巨蜥的黑化型, 過去稱為"komaini", 而不是蘇拉維西產的togianus. 根據Wicker et al. (1999)發表於Mertensiella這個期刊的文章Contributions to the biology, keeping and breeding of the Mindanao water monitor (Varanus s. cumingi)指出, 在法蘭克福動物園中被圈養的野生金頭澤巨蜥的腸道寄生蟲包含了六鞭毛蟲( Hexamitae), 蛔蟲(Ascaridae), 圓線蟲(Strongylinda), 及絛蟲(Cestodae).
那個金點帝汶巨蜥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巨蜥研究學者Böhme發表在2003年的觀點, 在Odatria這個亞屬中, 有兩個主要的演化支系, 其中一個特產於澳洲, 也就是刺尾巨蜥(V. acanthurus)種群, 包含了史東巨蜥(V. storri)等等在台灣的寵物市場幾乎見不到的物種. 另一個就是帝汶巨蜥(V. timorensis)種群, 包含了帝汶巨蜥, 孔雀巨蜥(V. auffenbergi), 星點巨蜥(V. similis)等物種. 不過數篇巨蜥演化的研究(例如Schulte II et al, 2003)都指出這兩個種群都不是單系群, 所謂的帝汶巨蜥種群事實上應該還要包含scalaris, semiremex, mitchelli, tristis, glauerti, pibarebsis, 以及glebopalma這些物種. 帝汶巨蜥的分類歷史相當混亂, 在過去曾經與澳洲產的梯紋巨蜥(V. scalaris)以及星點巨蜥(V. similis)混淆不清, 不過根據分子親緣關係的證據顯示與帝汶巨蜥關係最近的根本不是梯紋或星點, 反而是澳洲的銹色巨蜥(V. semiremex)及米契爾巨蜥(V. mitchelli). 除了以上提到的物種外, 帝汶巨蜥本身的分類糾葛還牽涉了孔雀巨蜥以及產在Kisar島(Pulau Kisar)的金點帝汶巨蜥. 孔雀巨蜥雖然在1999年才被發表, 但是在發表當時除了體色斑紋之外, 一般巨蜥學者認為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其與帝汶巨蜥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至於金點帝汶巨蜥則是近年的另一個發現, 它在寵物市場上的俗名極多, Timor Monitor Lizard Kisar Island, Leopard "timorensis", "kisarensis"(一個偽學名), 或是Varanus (Odatria) timorensis - Varietät von Pulau Kisar(IG Warane的表示法). Kisar位於帝汶島的東北方, 其與帝汶島的直線距離其實並不遠, 如果說這個島上的帝汶巨蜥只是因為身上的斑點是金色的被當成不同的分類群, 那麼有沒有可能類似琉磺澤巨蜥與澤巨蜥的關係一樣? 也就是說那種體色只是因為在分布邊緣的小族群由母族群向外播遷的過程中發生了基因漂變還是啥的, 使牠們看起來有不同的體色呢? 從google earth上看Kisar這個島, 幾乎沒有森林覆蓋, 算是相當乾燥的一個小島, 這是因為人為墾殖的結果? 還是這個島本來就是一個平坦且乾燥的島嶼呢? 根據國外論壇的一些飼養報告, 這個金點帝汶巨蜥似乎能夠適應相當多樣化的飼養環境, 但是一般的建議還是以半乾燥與半樹棲的環境來飼養這個物種. 雖然在人工條件下提供的食物不外乎昆蟲或乳鼠, 但根據Losos & Greene (1988)的文章指出, 帝汶巨蜥的胃內含物包含了盲蛇以及蠍子.
[註一] 根據Koch的觀點, 一般在寵物市場上流通的澤巨蜥都不是原名亞種salvator salvator, 而應該是salvator bivittatus或是salvator macromaculatus.
那個金點帝汶巨蜥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巨蜥研究學者Böhme發表在2003年的觀點, 在Odatria這個亞屬中, 有兩個主要的演化支系, 其中一個特產於澳洲, 也就是刺尾巨蜥(V. acanthurus)種群, 包含了史東巨蜥(V. storri)等等在台灣的寵物市場幾乎見不到的物種. 另一個就是帝汶巨蜥(V. timorensis)種群, 包含了帝汶巨蜥, 孔雀巨蜥(V. auffenbergi), 星點巨蜥(V. similis)等物種. 不過數篇巨蜥演化的研究(例如Schulte II et al, 2003)都指出這兩個種群都不是單系群, 所謂的帝汶巨蜥種群事實上應該還要包含scalaris, semiremex, mitchelli, tristis, glauerti, pibarebsis, 以及glebopalma這些物種. 帝汶巨蜥的分類歷史相當混亂, 在過去曾經與澳洲產的梯紋巨蜥(V. scalaris)以及星點巨蜥(V. similis)混淆不清, 不過根據分子親緣關係的證據顯示與帝汶巨蜥關係最近的根本不是梯紋或星點, 反而是澳洲的銹色巨蜥(V. semiremex)及米契爾巨蜥(V. mitchelli). 除了以上提到的物種外, 帝汶巨蜥本身的分類糾葛還牽涉了孔雀巨蜥以及產在Kisar島(Pulau Kisar)的金點帝汶巨蜥. 孔雀巨蜥雖然在1999年才被發表, 但是在發表當時除了體色斑紋之外, 一般巨蜥學者認為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其與帝汶巨蜥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至於金點帝汶巨蜥則是近年的另一個發現, 它在寵物市場上的俗名極多, Timor Monitor Lizard Kisar Island, Leopard "timorensis", "kisarensis"(一個偽學名), 或是Varanus (Odatria) timorensis - Varietät von Pulau Kisar(IG Warane的表示法). Kisar位於帝汶島的東北方, 其與帝汶島的直線距離其實並不遠, 如果說這個島上的帝汶巨蜥只是因為身上的斑點是金色的被當成不同的分類群, 那麼有沒有可能類似琉磺澤巨蜥與澤巨蜥的關係一樣? 也就是說那種體色只是因為在分布邊緣的小族群由母族群向外播遷的過程中發生了基因漂變還是啥的, 使牠們看起來有不同的體色呢? 從google earth上看Kisar這個島, 幾乎沒有森林覆蓋, 算是相當乾燥的一個小島, 這是因為人為墾殖的結果? 還是這個島本來就是一個平坦且乾燥的島嶼呢? 根據國外論壇的一些飼養報告, 這個金點帝汶巨蜥似乎能夠適應相當多樣化的飼養環境, 但是一般的建議還是以半乾燥與半樹棲的環境來飼養這個物種. 雖然在人工條件下提供的食物不外乎昆蟲或乳鼠, 但根據Losos & Greene (1988)的文章指出, 帝汶巨蜥的胃內含物包含了盲蛇以及蠍子.
[註一] 根據Koch的觀點, 一般在寵物市場上流通的澤巨蜥都不是原名亞種salvator salvator, 而應該是salvator bivittatus或是salvator macromacul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