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一個物種在華盛頓公約中的地位是如何被決定的呢?

華盛頓公約(CITES)締約國(party)每隔三年就會舉行一次締約國大會(convention of parties)。在這個大會中各締約國將會提出許多對許多野生動植物貿易的管制提案(proposal),並討論相應的管理措施,例如「如何降低對野生個體的需求量」、「如何確認野生動植物產製品的生產履歷」、「如何確保產品履歷資訊系統的運作正常」,以及「如何鑑識人工繁殖與野生個體,以及產製品」。

在這屆的大會中共計有66個提案被提出,其中有相當多的提案與台灣有關。舉例來說:沉香(台灣是全球最大進口國,但沒有合法的貿易資料)、蘇眉魚(台灣沒有合法貿易紀錄,包含所謂繁殖用個體的引進)、穿山甲(台灣雖然沒有非法出口本土的穿山甲,但台灣卻會涉及非法貿易的轉口)、龜板(台灣輸入大量的龜板做為龜鹿二仙膠的材料,但許多原料本身並不合法)、灰鸚鵡(台灣有大量人工繁殖個體)、鈷藍日守宮、枯葉變色龍(台灣曾大量輸入),以及部份多肉植物。

此外在這次大會中也將會討論所謂的「自由貿易區」(例如屏東的自由經貿園區)中轉口貨運的合法性、確認「人工繁殖個體」的定義是「F2」而不是「F1」,而「F1」的親本之一方一定要有合法取得的野生個體,以及與「非締約國」(例如台灣)進出口相關動植物的文件合法性等事務性議題。

在所有的提案,有些國家建議提升物種的附錄CITES等級,但也有調降的建議。除了調升與調降等級,還有修訂「附註」或「配額」的請求。

那麼討論是怎麼進行的?大國真的會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嗎?那NGO所扮演的角色又是甚麼?我以非洲灰鸚鵡從CITES II提升到CITES I的提案為例子說明。

此案是在2016年6月1日成案,然後由安哥拉、查德、歐盟、加彭、幾內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以及美國所共同連署提出。一個物種的提案若要得到支持,那麼提案國本身需要提供許多資訊,包括在該物種分布範圍國家的分布、生物學、資源利用方式、所受威脅、國內與國際貿易的過去與現況,相應的法律設計,實際的執行方式與成效,以及需要國際公約介入管理與要求各國配合的必要性。除此之外,還需要參考國際生態保育組織(例如IUCN)的專家小組的評估與建議。

根據TRAFFIC的說明與解讀,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的問題在於:分布範圍廣泛,橫跨中非到西非,然而其相對低的生育率和群居的特性讓該物種容易捕捉以供應野生鳥貿易。這個物種所分布的22-23個國家之中至少有20國的族群數量下降是因為貿易的關係。國際鳥盟(BirdLife)近來接受把灰鸚鵡的兩個亞種視為兩個獨立物種:其中提姆那灰鸚鵡(P. timneh)分布在象牙海岸中部以西,而非洲灰鸚鵡(P. erithacus)的分布起始於東象牙海岸往東橫跨至中非。IUCN表示「兩物種的族群下降率難以量化,但是考量到因應貿易的大量捕捉和部分棲息地森林大量的消失,保守估計在三個世代(47年)內族群減少可能達到30-49%」,並且表示數據顯示每年約有21%的非洲灰鸚鵡的野生族群遭到捕捉。然而,從其大部分分布地區得知的稀少證據,仍然無法絕對的確定該物種符合列入附錄I的生物標準。過去非洲灰鸚鵡列於附錄II,且諸多貿易紀錄顯示許多貿易源自非分布國(non-range nation)的人工繁殖個體。該物種曾經歷三次(1980年代、2004年和2011年)的顯著貿易評估,也提出許多給各原產出口國的建議。目前喀麥隆和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已經明訂每年的出口額度,分別為3,000及5,000隻。CITES動物委員會曾發出從2007年1月起禁止提姆那灰鸚鵡的兩年禁令,然而在2016年時常設委員會建議所有締約國停止從剛果民主共和國(DRC)進口非洲灰鸚鵡,這主要是因為DRC身為主要出口國但卻不段違反規定(通知書 2016/021)。顯然現有用於保護該物種免於過度捕捉的措施已經失效多年,且仍然持續發生。考量到上述的違法情況及持續因為捕捉造成的族群下降,TRAFFIC認為停止從野外捕捉個體的貿易似乎是保育該物種的最佳選擇。

然而把這個物種的貿易管制等級從CITES II提升到CITES I意味著「國際貿易可能完全被禁止」,這當然會引起許多寵物、籠鳥、鸚鵡養殖業團體的關切與反對。

在10月2日的討論中,主席先裁示由登記發言的國家一一發言 (至少有二十個國家登記發言)。首先是身為提案國的幾個非洲國家的發言。大多數國家多半會強調野外族群被寵物鳥貿易消耗而大量減少的問題,因此恭請所有締約國能夠支持把灰鸚鵡從CITES II提升到CITES I的等級。但是那些國家反對呢?南非、中國、日本、挪威,還有一些討論到中途轉向的國家。
反對把灰鸚鵡提升到CITES I的國家的論述根據都是「提案國缺乏足夠的證據指出所有的灰鸚鵡族群因為寵物鳥貿易而大幅減少。此外,並非所有提案國的國內管理都能落實,因此把物種貿然提升到CITES I只是把問題丟給國際」。有些國家的論述認為把一個原本可以貿易的物種提升到無法貿易並不一定有利於物種保育,說不定還會助長保育。

在冗長的辯論以後,身為提案國之一的歐盟就轉向,並發言撤回他們的支持。

然而這時候美國發言了。美國不愧是大國,其代表的發言一向極為有條有理、多語開攻、兼顧科學證據、各國困境、產業現況與現況發展。若有哪一個國家在物種的保育管制上做的比較好,還會藉著發言的機會感謝幾個國家讓大家「顏面有光」,就算有哪些國家做得不好,美國的發言也不會「直接指責」而以「願意提供援助」來展現言下之意。論理之後,然後再加上動之以情,請大家要把焦點擺在「灰鸚鵡這種高智能,能與人互動的聰明鳥兒的野外族群的危急狀況,而不是人工圈養個體的商業流通問題」。感覺就好像電視上那些高明的律師在對陪審團發表的演說。美國的發言的高明之處在於,支持灰鸚鵡變成CITES I物種的同時,國內的法規也已經順應這個時勢進行改變。例如國內圈養個體的圈養與登記制度,還有禁止國際流通後的國內交易問題都已經完成。所以美國能大聲地說「我們支持這種管制,而且我們已經做好準備」。

但是其他國家通常只能站在自己國家的利益上發言,例如以挑剔提案國的提案品質(例如族群量的估算方式)來刻意掩飾國內有很多非法貿易的事實(例如鳥蛋的走私)。聽起來美國真的很棒對不對?也不盡然。如果某個物種原產在美國,或在美國有很大的產業存在,美國也是有可能跳出來反對的。

當一個提案有很多國家登記發言,然後還有很多相左的意見,主席還會開放讓NGO發言。那個在這種場合會甚麼樣的NGO關注灰鸚鵡呢?除了國際鳥盟、IUCN這些保育團體之外,例如國際寵物聯盟、鸚鵡圈養聯盟之類的團體也都有機會在「會前」與「會中」進行遊說,並在正式大會中表明立場。

這時候我就想問一個問題了,台灣的寵物鳥業究竟和國際上的接軌有多少?除了叫貨、訂貨、找個體戶繁殖、收購、湊貨出口以外,究竟有沒有在關注國際現勢?如果今天台灣在這種場合有席次,可以發言,還可以讓業者同行。請問我們的商業團體有辦法在這邊以流利的英文說明台灣的商業交易量、管制方式、飼養文化、遵守CITES規範的努力,然後還能串連其他國際團體來爭取比較合理的待遇或配額嗎?
其實我很懷疑我們有這樣的本事。

好的。在10/2早上的討論中,灰鸚鵡從CITES II提升到CITES I的案子以秘密投票的方式通過了。所以在本次大會結束後90天之後這個提案就會正式生效。那麼台灣在這90天內應該做的是甚麼?

加強鸚鵡業的自主管理與宣導?健全CITES附錄鸚鵡的登記管理?有更多的鸚鵡社團宣導如何好好照顧灰鸚鵡?在缺乏合法國際貿易的可能性之下,本土繁殖場要如何建立永續的鸚鵡繁殖技術?還是,在這個空窗期會有大量的灰鸚鵡成鳥、雛鳥和鳥蛋被走私到中國去?然後被查獲以後又弄的一鼻子灰,還賠上國際名聲?

任何一個物種在CITES的提案其實都不會只是一個提案,不只是通過不通過,從提案提出到討論的過程與決議之間,各國在議場上所展現的除了科學知識程度、技術高度、產業成熟的地步,還有國際政治的智慧。我們雖然在目前只能以民間團體擔任觀察員,但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台灣如何能夠以觀察員的身分貢獻這些議題所需要的資訊、知識與技術。而我們所需要的也不會只是臨時從政府與學校找出來的承辦人與學者,還需要能夠熟悉這些事務與外交辭令的國際交流人才。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那些橘橘的鼠魚究竟要怎麼鑑定才好?

左二圖片引用自Aqua Magazine
圖片引用自Aqua Magazine
圖片引用自Aqua Magazine
所謂橘橘的鼠魚,意思就是,身體橘橘的鼠魚啊廢話~ 在Corydoras這個屬中,有一群(未必在演化上有較近緣的關係)身型不大,體色以淺褐色到橘色為底,搭配一些細點的物種,我把這群鼠魚稱為橘橘的鼠魚。先說說有那些物種(包含分類地位不明確的水族商品):

還沒開始解說之前是否就已經覺得快要爆炸了?是的,我也覺得快爆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五四三呢?有幾個原因:
  1. Guarana、Galana、Garana傻傻分不清:其實這一系列的橘橘點點鼠被稱為Corydoras sp. Guarana。好,Guarana是什麼?就是瓜拿納這種植物,以前台灣還有賣過它的飲料(酸酸甜甜這樣),但是Guarana和鼠魚有什麼關係?我想破頭想不出來,就好像台灣為什麼要叫芒果愛玉是一樣的道理吧我猜。一開始西方國家所稱的Guarana鼠其實是指現在已經被命名為eversi的C065,也就是台灣市面上曾經稱呼的"細點阿圭尼斯鼠"。這樣有清楚嗎?但是,日本人一來發音不標準,把Guarana轉化成Galana或Garana,後來又開始加油添醋,把原來已知的一再加碼,搞到以"Galana"為名的鼠魚超過七種之多,而且日本人看起來沒有想要釐清的意思。以致於Aquafin在近年又創造出更長的名字,例如什麼長身啦、星塵之類的,越看越頭大;
  2. 日本人與歐洲人的命名永遠搭不上:除了被科學家正式發表的物種之外,大家熟知的C與CW-number系統都是德國與英國人發展出來的。但是日本人不見得甩歐洲人那一套,也並不是很想要把日本人自己採集隊命的商用名和歐洲的名字拿來對照。在長期不對照,也很難理解雙方所說的魚是否是同一條的情況之下,名字越生越多,但是否都是指同一條魚呢?沒有人知道。
  3. 加上產地顯得尊爵不凡?對,日本人喜歡在名字後面加產地以顯得厲害。但是我們其實並不知道那些產地是否為真,因為多數採集者並不會透露真正的產地,所以有時候當我們看到什麼大港口或是河流交匯處的地名,大概就可以猜想那不過是一個集散地而不是真正的產地。此外,假造產地也是常有的事。
  4. 已被發表的物種本身的分類問題未被解決:以寶貝鼠來說,牠的模式產地就包含了巴西到巴拉圭境內不同的流域,而保存狀況不佳的模式標本並無法告訴大家牠究竟是什麼。
  5. 許多鼠魚被命名得過於倉促:怎麼個倉促法?剛下缸、還沒養穩,產地都還沒確認,就急著取名與轉發訊息。然後錯誤或劣質的照片就會在網路上散播,但就是沒有人看得懂那究竟只是個體差異?或根本是魚況不好?此外,多數的鼠魚沒有被人工繁殖過,因此多數人並不知道網路上看到的照片,或自己拿到的魚究竟是成體?亞成體還是幼體。而這是會影響斑點發達程度、分布、體高、吻型和體態的。
好,如果要我來整理一下這些橘橘的亂七八糟鼠,我會怎麼處理呢?
  1. 首先把鑑定比較沒有疑義的物種先挑出來:誰是沒有疑義的?艾柏金線鼠、阿匹亞克鼠、瓜拿納鼠、密紋鼠。
  2. 把幾乎沒有出現在市面上的物種也挑出來:例如密紋鼠、桑契斯鼠、真正產於Rio Xingu的芝麻鼠、C014,還有CW047。
  3. 把定義不名、從未輸入台灣的物種也挑出來:例如葛蓮納鼠六與七型根本本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奧利維亞鼠的定義也不明確。
  4. 寶貝鼠和葛蓮納鼠怎麼分?其實我不會耶。因為寶貝鼠不只一種,被日本人塞進"葛蓮納鼠"這個框架之下的鼠魚,有些像寶貝鼠,有些並不像。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寶貝鼠的身體偏橘、體高、頭部有細點,但在背鰭後與身體上基本上就沒有斑點。
  5. 然後整理一下寶貝鼠:寶貝鼠的正模式標本的模式產地其實就是Mato Grosso州的巴拉圭河,所以什麼產在巴拉圭河的,還有大斑點的寶貝鼠,其實就是一樣的東西。
  6. 潘塔納爾寶貝鼠呢?據說潘塔納爾產的寶貝鼠的身體比較高,身上也有比較多的細點,被認為和巴拉圭河的不太一樣。
  7. 瓜波河與聖荷西寶貝鼠呢?前者看起來非常像葛蓮納鼠V型,但產地差異極大。而聖荷西寶貝鼠身上噴滿細點,和潘塔納爾寶貝鼠也有些類似,但是產地似乎也是不一樣的。
  8. 葛蓮納鼠一型是什麼?雖然日本人把Guarana發音成Galana或Garana,但這不表示日本人說的葛蓮納鼠就等於新發表的eversi。我看了很多資料以後確認,日本人講的葛蓮納一型其實是新發表的阿匹亞克鼠。
  9. 葛蓮納二型與三型呢?其實前者根本不屬於這個短吻的種群,後者則可能是某種鼠魚的幼魚,所以這兩個魚種應該要被排除在討論之外才是。
  10. 葛蓮納四型與五型呢?前者看起來像寶貝鼠,但是黑底分布在胸部而非頭部。而五型則是身上完全沒有斑點的物種。
  11. 重要的特徵是什麼?請各位觀察幾個重點:體高比例、身體底色、頭部黑斑大小(形狀、規則性)、背鰭第一硬棘是否是黑色、身體斑紋分布在背鰭下?胸部?全身?身體斑紋是細小黑點?粗圓黑點?不規則細點?或是模糊的細點?
重點是要把魚養穩才會顯示出對的體色和斑紋,當然我們需要DNA序列來鑑定這些魚,光靠這種肉眼比對和產地猜測會有非常大的疏漏。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華盛頓公約第17次大會提議內容之評述

在2010年才在越南被發現的新種東虎Cnemaspis psychedelica,在2016就被提議直接列入CITES I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CITES)是在1963年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起草簽署,於1975年時執行的一份國際公約。此公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的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而這個公約管理的是國際間的邊境貿易,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的保育類動物通常會涵蓋所有CITES附錄一,與部份附錄二的動物在其中,以盡到國際責任。

華盛頓公約並非完全禁止野生動物的國際貿易,而是以分級管制、依需要核發許可的理念來處理相關的事務。目前被公約管制貿易的物種包含了大約5,000種的動物與28,000種的植物,並且被分列入三個不同的附錄:
  • 附錄一(Appendix I)囊括了受到滅絕威脅的物種,這些物種通常是禁止在國際間交易,除非有特別的必要性。
  • 附錄二(Appendix II)囊括了沒有立即的滅絕危機,但需要管制交易情況以避免影響到其存續的物種。如果這類物種的族群數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則會被改置入附錄一進行全面的貿易限制保護。
  • 附錄三(Appendix III)包含了所有至少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列為保育生物的物種,換言之就是區域性貿易管制的物種。將這些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中,才能有效要求其他會員團體進行協助管制其貿易。

這些物種是經由什麼樣的程序被置入各個附錄中呢?就是由各國提出,而可以提案的國家不限於原產國,任何國家都能提出來,只要這個國家可以舉出足夠的事證與文獻來證明這個物種因為貿易行為而深受威脅,一定要啟動國際貿易的管制才能維持其永續生存。但是提案一定會通過嗎?不一樣,因為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有相當大的差異,在CITES大會中也會有商業團體與保育團體進行各種遊說,所以就算有國家提出要將某個物種列入CITES附錄,也有可能受到各種不同原因與國家的阻擋。舉例來說,在上一次(也就是第十六屆)的大會中,有國家提議把黑鮪魚列入CITES公約管制物種,但是有許多漁業組織認為,這是一個已經受到國際監控的資源,所以不需要再使用CITES來進行管制,所以在上一次的會議中,黑鮪魚案就沒有通過。

除了把物種置入CITES外,也可以降級、升級或除名。例如已經絕滅的袋狼就被建議除名,然後某些物種因為族群量回升,因此被建議降級,例如科西嘉鳳蝶就是一例。也有一些物種的CITES附錄等級並不高,只有II或III,但是被建議不可以有任何的出口配額,這是避免一旦進入CITES I以後就變得難以操作的伏筆。

那麼今年九月將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第17次會議中會討論多少動物與植物的新提案呢?目前已經確認的提案如下:
  • 佛羅里達美洲豹(Puma concolor coryi)和東部美洲獅(Puma concolor couguar)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提案。
  • 木野牛(Bison bison athabascae)由附錄二刪除案。
  • 獅(Panthera leo):九個國家非洲獅由附錄二改列附錄一案。
  • 高加索羱羊(Capra caucasica)列入附錄二,由野外取得以商業或戰利品為目的之輸出配額為零。
  • 巴巴利獼猴(Macaca sylvanus)由附錄二改列附錄一案。
  • 小羊駝(Vicugna vicugna)修訂附錄提案。
  • 海角山斑馬(Equus zebra zebra)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提案。
  • 南方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修訂史瓦濟蘭附錄二白犀牛註解。
  •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不同國家族群改列附錄一或刪除註解,共三案。
  • 印度穿山甲、長尾穿山甲、白腹穿山甲、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馬來穿山甲、中國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由附錄二改列附錄一,共四個提案。
  • 頭盔吸蜜鳥(Lichenostomus melanops cassidix)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提案。
  • 諾福克島Boobook貓頭鷹(Ninox novaeseelandiae undulata)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提案。
  • 遊隼(Falco peregrinus)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提案。
  • 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由附錄二改列附錄一案。
  • 鱉科(Family Trionychidae)六種鱉列入附錄二提案。
  • 侏儒變色龍(Rhampholeonspp., Rieppeleon spp.)列入附錄二提案。
  • 瑤山鱷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由附錄二改列附錄一案。
  • 美洲鱷(Crocodylus acutus)特定地區族群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案。
  • 彩色東虎(Cnemaspis psychedelica)列入附錄一提案。
  • 九種樹鱷蜥:列入附錄一;或修訂附錄二註解,配額為零提案。(瓜地馬拉)
  • 29種鱷蜥(Abronia spp.)列入附錄二提案。(墨西哥與歐盟)
  • 黑框守宮(Masobe gecko, Paroedura masobe)列入附錄二提案。
  • 綠松石侏儒守宮(Lygodactylus williamsi)列入附錄一提案。
  • 兩種蝰蛇Ashe's Bush Viper (Atheris desaixi)和Kenya Horned Viper (Bitis worthingtoni)列入附錄二提案。
  • 尼羅鱷(Crocodylus niloticus)修訂附錄二註解案。
  • 鹹水鱷(Crocodylus porosus)馬來西亞族群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配額零案。
  • 無耳巨蜥(Lanthanotidae spp.)列入附錄一提案。
  • 瓜地馬拉鱷(Crocodylus moreletii)刪除附錄二零配額案。
  • 的的喀喀水蛙(Telmatobius culeus)列入附錄一提案。
  • 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列入附錄二提案。
  • 馬達加斯加兩種穴蛙(Scaphiophryne marmorata和Scaphiophryne boribory)及兩種番茄蛙(Dyscophus guineti和Dyscophusin sularis)列入附錄二提案。一種番茄蛙(Dyscophus antongilii)由附錄一改列附錄二案。
  • 長尾鯊(Alopias spp.)、魔鬼魚(Mobula spp.)、絲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號角神仙魚(Holacanthus clarionensis)、珍珠魟(Potamotrygon motoro)、考氏鰭竺鯛(Pterapogon kauderni)列入附錄二提案。
  • 古巴蝸牛(Polymita spp.)列入附錄一提案。
  • 鸚鵡螺(Nautilidae)列入附錄二提案。
  • 阿爾及利亞冷杉(Abies numidica)列入附錄一提案。
  • 非洲紫檀(Pterocarpus erinaceus)列入附錄二不加註解提案。
  • 三種古夷蘇木(Guibourtia tessmannii、Guibourtia pellegriniana、Guibourtia  demeusei) 列入附錄二提案。
  • 猴麵包樹(Adansonia grandidieri)修訂附錄二註解案。
  • 莫里狄氏鳳梨(Maury's Tillandsia, Tillandsia mauryana)列入附錄二提案。
  • Natal Ginger (Siphonochilus aethiopicus)列入附錄二提案。
  • 三種魚鉤仙人掌(Sclerocactus spinosior ssp. Blainei、Sclerocactus cloverae、Sclerocactus sileri)由附錄二改列附錄一案。
  • 沉香木(Aquilaria spp., Gyrinops spp.)修訂列入附錄二案。
  • 馬尾辮棕櫚,又稱象腳樹(Beaucarnea spp.)列入附錄二提案。
  • 玉檀木(Holy wood, Bulnesia sarmientoi)修訂列入附錄二案。
  • 黃檀(Dalbergia)列入附錄二提案,已列入附錄一之物種除外。
  • 連體紫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修訂附錄註解案。
  • 13種墨西哥紫檀木(Rosewood)列入附錄二提案。

在這些提案中,與台灣的動物寵物市場最有相關性的可能是灰鸚鵡、四種鱉(輸入量與持有量極少)、兩個屬的侏儒變色龍、少數的樹鱷蜥、無耳巨蜥、蕃茄蛙、黑框守宮與珍珠魟。而在這些動物中,也只有灰鸚鵡與珍珠魟在台灣有較大的持有個體,其它都數於少量、高單價、或是持有量很少,或死亡量高的生物。

那麼這些提案一定會通過嗎?難說。但是各位可以到CITES官網去查,這些提案是那些國家提出來的。如果提案國中有歐盟,那麼會成功的比例就非常高,畢竟這本來就是大國間的政治運作,但是如果有美國呢?就不一定了。那麼中國的態度是否重要?其實還好,除非該資源只有中國有,或是中國佔有很大的消費需求(例如穿山甲),那麼中國是否反對或支持才可能會有一些影響力。

就國內管理來說,當CITES大會開完後90天新的名單就生效了。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90天內修改野保法的保育類名錄,並瞭解這些生物在台灣的國內流通狀況是否達到需要進行重度管理的程度。如果有任何物種被提升到CITES I或是零配額,當然就意謂著進出口都沒有可能,而國內個體也就只能限期登記,或是在不進行任何買賣的前提下繼續持有。所以一切都要等開完會以後才能確定。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花尾鼠、黃花鼠、新維多利亞鼠,蓋亞那斑點鼠究竟是誰是誰啊?

以花尾鼠(Corydoras breei)名義輸入的蓋亞那斑點鼠(C129) (王忠敬攝)
早期輸入的C129,留意稍大的魚的斑點開始變細變多
2011年輸入的黃花鼠(Corydoras osteocarus),注意側線靠尾柄半部並沒有細細的黑帶
這是花尾鼠的正模式標本
這是黃花鼠的的標本

最近(2016年5月底)經由日本AquaFauna輸入了一批名為Corydoras breei (花尾鼠)的魚。有人跟我說看起來不像,怎麼看起來像新維多利亞鼠,或是C129 (蓋亞那斑點鼠)?然後我就查了一下breei的原始發表文獻,也就是這篇:Isbrücker, I. J. H. and H. Nijssen (1992) Corydoras breei, a new species of callichthyid catfish from the Corantijn River basin in Surinam (Pisces, Siluriformes, Callichthyidae). Beaufortia v. 43 (no. 2): 9-14. (全文連結)。在這篇論文中,兩位作者比較了breei、黃花鼠(osteocarus),還有寶貝鼠(polysticus)之間的差異。因為寶貝鼠和這個議題沒有關係,我就不談了。

如果去google"breei"這個學名,相信大家一定會發現ScotCat或是PlanetCatfish都認定這樣的魚是breei,如果再查Ian Fuller的書,他所認為的breei也是這隻花花的魚。但是大家若看看1992年的原始文獻就會發現,這幾個鼠魚網都是錯的啊。

C129是一條在蓋亞那的Rio Tacutu河所發現的,而breei則是在蘇利南的Corantijn河所發現的魚,兩個產地其實有些距離,但是兩條河的源頭是一樣的。我一向認為使用距離來判斷兩個很近似的生物是否同種是有風險的,但是由於許多鼠魚的分布範圍並不廣,所以我無法使用這樣的資訊來斷定兩者的關係。

C129和breei的差異在那裏?如果嚴格要說的話,C129的背鰭後方到脂鰭之間缺乏明顯的黑色塊(請見鴻順的照片),而breei是有的。以這個特徵來判斷的話,這次輸入的應該不是正牌的花尾鼠。如果查輸入到日本的花尾鼠,我們可以發現那個黑斑的確是一個穩定的特徵。

然而網路上有些breei的照片則是錯的。以PlanetCatfish來說,上兩張不知道是什麼魚,而下面那張則是CW030。ScotCat的照片鑑定也有問題。前兩張都是錯的,只有最後一張應該是正牌的花尾鼠。

可能有人會認為C129的斑點不應該這麼多,其實C129的斑點大小變化相當大。養穩以後,在深色底砂,還有變成成熟個體以後的斑點深淺與密度都會有些不同。因此我認為AquaFauna宣稱的花尾鼠,其實還是蓋亞那斑點鼠,也就是新維多利亞鼠。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經過兩個月以後,哈盆的水蘊草真的就被大水沖走了嗎?

我在3/12寫了一篇文章談哈盆溪被水蘊草入侵的事,林試所很快地就在3/23早上10點在福山研究中山召開一個會議討論對策。出席的狀況很"完整",包含黃所長,歷任福山研究中心的分所長/主任,相關人員,包含技工,學者專家都到場了。林試所的確發揮很快的應變能力來處理這個議題。而所有的人應該都在4/28收到會議記錄,記載當天所有人的發言要點。

那個會議本身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從歷任分所長/主任的口中,我們可以知道福山那個水生植物池的變遷歷史,還有對於池中爆增的藻類還有水蘊草的控管決策過程是什麼。除了所方從管理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知外,發言的學者專家從水域生態、外來種控管、工程施作、水文地質等方面提供意見。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會議。只是會議之後究竟會有什麼樣的作為呢?我們需要看林業試驗所的實際處置才知道。

這個水池的先天其實是不良的,因為水源是另外引入,而不是天然流入的。有人認為水池並不是優養,而是貧營養才使得水蘊草可以大量增生。這是需要科學證據的,好比水質監測與水生植物生理方面的數據。在實務上應該要直接找人移除?還是要先改善水池出口的閘門設計,以免移除的水蘊草枝條又流入哈盆溪中?原本被移除了草魚/青魚還需要再被放回去嗎?如果要被放回去,放養密度需要多高?多快可以收效?青魚和草魚真的會吃水蘊草嗎?還是反而會挑本土的水王孫吃?那哈盆溪的水蘊草需要被移除嗎?還是讓颱風來解決就好?

從三月底到五月中,東北部下了好幾場的大雨,如果大雨可以把水蘊草沖走,那不就太好了嗎?以後都交給颱風就好了。所以我在5/14那天又走進去看一看。的確,因為水量變大了,水流變急了,在三月時看到的水蘊草床幾乎都不見了,恭喜老爺賀喜夫人。但是真的都沒有了嗎?並不見得。因為水量變大了,使得原本在枯水期溪流沒有流經的地方都產生的寬約50-100cm的小水流或是小水窪,而這些躲在溪流兩岸林下的緩流區,就成了剩餘水蘊草的藏身之處。一直走到平緩但森林覆蓋較高的部份,才發現許多水蘊草其實只是被埋在砂中,沒有死去,只是長得不夠好罷了。

水蘊草究竟會產生什麼問題?我認為是有的。它本身就是一種被許多國家高度關注的水生害草,在台灣沒有原生的植食性動物能利用,它的出現也可能改變溪流食物鏈的結構。然後我不知道被沖離哈盆溪的水蘊是否就會直接進入南勢溪?然後成為烏來地區水蘊草的來源?

不過這些都屬於猜測,或許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福山植物園的水池成為外來入侵種的大本營,如何一方面降低水池中水蘊草的量,避免流出,再配合有效的打撈,進而降低入侵性水草然後再進入哈盆溪形成一種風險,而破壞哈盆保留區的天然狀態。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黑箭紅頭鼠和鑽紋一間鼠的CW-number究竟是那個?


鴻順魚坊提供
鴻順魚坊提供
2008年澄澔水族輸入的個體
在鑑定上仍有疑義的各種個體。右上角為Ian Fuller所定義的CW045,來自Rio Jutai。左上為常勝魚場在2009年所販售的魚。左下為悠游魚坊在2010年販售的魚,而右下則是悠游魚坊在2011年販售的魚。
吻型特別的個體,鴻順魚坊提供
有群鼠魚的鑑定一直有點爭議,也就是黑箭紅頭鼠,還有鑽紋一間鼠。牠們究竟有沒有已知的CW-number呢?我來說說這個歷史問題。

首先,這群魚一開始是在2008年11月由澄澔水族所引入。當時輸入的魚有兩種,一個是短吻,一個是尖吻。當年並沒有什麼CW-number,所以出口的廠商就只能各憑想像力來取名字。所以呢,當年以為長這樣的魚只有兩種,一長一短。而長的有兩型,一個身上沒斑點,一個身上有細斑。而短吻的則沒有斑點。

無論是日本或是德國Glaser因為不知道如何稱呼這群魚,所以一直換名字。Corydoras sp. Resex、Corydoras sp. aff. virginiae、Corydoras sp. aff. armatus都是牠們。只不過在名字後面加上短吻或尖吻。

牠們的產地在一開始也是充滿神秘。所以本來短吻的被稱為尼格羅紅頭黑箭鼠,尖吻的被稱為尼格羅一間鼠,但是後來發現產地不在Rio Negro,而可能是Rio Jutai,大家就開始把短吻的改稱紅頭黑箭鼠。至於尖吻的物種呢?因為身上偶爾噴個點,後來就被稱為巴西鑽紋一間鼠

這時候有兩個CW-number跑出來了。一個是CW045,一個是CW057。兩者都來自Rio Jutai,感覺有編號可用,很好啊。這樣OK嗎?有沒有問題?

CW045是美國人Frank Falcone所發現,然後Ian Fuller在其著作中定義。一開始CW045真的是隻短吻鼠魚,但是但是,不知道為什麼,CW045的身份後來被混淆了,無論在Planet Catfish,ScotCats,還有相關網頁上都被當成是一隻身上有雜斑身體高高的尖吻鼠魚。然後Ian Fuller本身也混淆了。我在2016年4月6日與他再度確認後,我們同意CW045應該是短吻鼠魚,而後來的網頁把牠與其它鼠魚混為一談。而黑箭紅頭鼠是CW045沒有錯。

那尖吻的是誰?有一個編號叫CW057,但CW057只有一隻來自Rio Jutai的大斑點老舊個體,那牠就是巴西鑽紋一間鼠嗎?後來在討論以後我們發現,尖吻的物種似乎有兩種。一種是身上有大斑點,身體沒有那麼高,一種的吻較短,但又比CW045長,身體較高。但誰是CW057?Ian Fuller傾向不要理會CW057,而另立兩個編號,一個叫CW116,一個叫CW117,原因是什麼呢?
  • 他對於CW057是什麼抱著不確定的態度。因為就只有Hans-Georg Evers那條魚。CW057的照片看來是一隻發育不太好的魚,斑點很大,頭上有寬寬的橙色帶。其實aquafin曾輸入過此魚,但是Ian Fuller抱著不想要處理CW057的態度。所以呢,就算我認為2016年4月輸入的明明就是CW057,我暫時也不想和阿公爭執。
  • 他認為只要有一點點不一樣,在不確定,也不是親自採集的狀況下,最好把牠們先當成不一樣的東西。例如頭部金線寬度、吻型、斑點大小、尾鰭是否有斑點所代表的意義都被放大檢視。對我們這種生物學家來說,很多差異都只是個體差異。但是對他這樣的水族專家來說,最好先當成不一樣的東西。好吧,雖然我認為CW057就是他新建立的CW116 or CW117,但是我就先尊重他。 
那CW116和CW117的差別是什麼?還是有點差別。CW116的身體比較CW117來得矮一些,身軀比例其實不太一樣,吻部再長一點。所以我暫時相信Rio Jutai至少有三種長這個樣子的共棲鼠魚。

但是中名要怎麼取?我的建議是:
  • 黑箭紅頭鼠 = CW045
  • 鑽紋一間鼠 = CW117 (因為2008年輸入個體已被命名)
  • 尖吻黑箭紅頭鼠 = CW116
那以後呢?我們會抽這些鼠魚的DNA,再做分析。希望很快可以告訴大家,CW057、CW116還有CW117是不是一樣的魚。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巴洛克直升機才是真正的Pseudohemiodon apithanos,變色龍直升機則是未描述新種

Pseudohemiodon apithanos的正模式標本,採自厄瓜多 (圖片來自Isbrücker & Nijssen , 1978)
2016年輸入台灣的巴洛克直升機,圖片來自悠游魚坊粉絲頁
一般的變色龍直升機(過去也稱陰陽直升機),來自秘魯,一直被誤認為Pseudohemiodon apithanos
巴洛克直升機在2016年忽然輸入以後引起很多鯰魚飼養者的騷動。最有趣的是你從日本和德國這些水族業發達國家的業者網頁上查不到這條魚,這真的非常令人匪夷所思,難道台灣業者的輸入實力勝過日本和德國嗎?雖然這條魚輸入的量不能算很少(以這類鯰魚的生殖潛能來說,我認為一次輸入台灣近百隻的成體算是非常大的量),但是居然在各國網頁都查不到是怎麼回事?一直到2016/04/01有個日本業者把這條鯰魚標上"Pseudohemiodon apithanos Real Colombia"以後,我忽然覺得我應該要查查原始文獻怎麼說。查了CAS的記錄以後,我找到了Isbrücker & Nijssen (1978)的論文。讀了讀論文以後我發現,根據論文的描述與模式標本圖片,巴洛克直升機顯然才是真正的Pseudohemiodon apithanos,而最近十年來市售的變色龍直升機則是一個未描述物種。這也就是說此魚在鯰魚星球的圖片也是錯的。

但是已經在水族市場上流通的這類直升機只有兩種嗎?其實不只。有一種變色龍直升機叫Pseudohemiodon sp. "Marbled"就曾經少量輸入台灣,體型不大。

由於Pseudohemiodon這個屬的魚的分布範圍都很狹窄,而且被長途運送時的死亡率並不低,因此我認為這類的鯰魚應該被優先納入人工繁殖的清單,以免因為棲地破壞以及大量撈捕而瞬間絕滅。這從一般的變色龍直升機從約10年前都是輸入成體,而現在只有極小幼體輸入,而價格遠高於過去成體價格的數倍,就知道這類鯰魚的族群規模已經變得非常小,小到連幼魚都在抓,而且可能持續在運送過程中折損了。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當哈盆保留區被外來種大舉入侵,源頭是林試所,該怎麼處理?

哈盆保留區中生長良好的水蘊草
哈盆自然保留區是一個依據文資法所劃設的保留區。保留區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能夠在這個區域被允許的行為比野保法所劃設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更為嚴格。因為台灣的保育行政立法的複雜,目前台灣共有15個依文資法劃設的保留區。而哈盆是這15個保留區中被人為干擾相對較少的區域之一。一個地區的受保護層級與其自然環境的條件,包含多樣性、代表性,還有特殊性有關,還有受干擾的程度。如果一個地方受干擾的程度越大,表示環境的品質越差,如果到了無法由人力管控或挽回時,受到保護的法律與行政層級可能就沒有那麼大。

以往大家都認為哈盆因為是個自然保留區,平常除了少量研究人員,根本不會有人在哈盆溪走進走出。更不會有人沒事把外來物種丟到那個地方去,所以哈盆應該是一個再天然不過的好地方。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上次因為協助一位老師設置樣站所以去了哈盆溪一趟,結果才從福山走進哈盆溪,就一整個傻眼。整條哈盆溪到處都是原產南美洲的強勢入侵物種,水蘊草 (Egeria densa)。如果你使用Egeria densa + invasive去查,就知道此物在全球造成多大的災難。水蘊草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一來是阻塞水的流動、改變水中生物的群聚結構、而且會損害原生水生植物的生長。

在哈盆這種地方,水蘊草長進來會是一個問題嗎?會。我們先看看哈盆溪原來應該是什麼樣子好了。
哈盆原本就沒有任何水生植被
這種溪流原本不會有任何水生植被存在,就算有,也是非常少數勾在石縫中短暫存在的植株,不會形成真正的水生植被。在哈盆溪中天然存在的沉水性植物只有卵葉水丁香(Ludwigia ovalis),其它一律沒有。因為這個地方的溪流環境變化很大,缺乏穩定的底質,也沒有肥沃的底泥。再加上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溪流本來就沒什麼水生植物,所以沉水植被一直都不是這類溪流的生物群聚。如果有沉水植被會怎麼樣?會不好嗎?我們不能說好與不好,因為哈盆本來就沒有啊。

那水蘊草從那裏來?抱歉,就是福山植物園的水池。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過,福山水池是一個已經演替到末期,又被開挖出來的地方。在加上長期沒有管理入侵種,而且還有人主張水池中的水草流進哈盆溪"根本不會存活",因此長期不管的狀況下,不旦整個水生植物池變成入侵植物的大本營,還讓入侵性的水蘊草,以福山植物園為基地,大舉入侵哈盆溪,破壞了哈盆溪原來的風貌。
福山植物園水池根本不設置任何攔截設施,就讓入侵種進入保留區
水蘊草是一種非常耐命的植物,你把它撈上來,只要有機會又泡到水,它還是有可能存活。只要一小段勾在樹根上,它就能繼續長。就算溪流中的二氧化碳量不足,它也能藉由生物脫鈣作用來取得二氧化碳,所以就算哈盆溪的動物量不大,它也能長得好好的。此外,在台灣沒有任何原生的植食性動物會吃水蘊草,包含水螟蛾,所以它能在台灣橫行無阻不是沒有原因的。

問題來了,如果一個入侵性植物跑進哈盆溪,而且其分布面積會越來越擴大,請問要不要處理?要如何處理?這其中有幾個要討論的點:
  1. 要怎麼清?能清乾淨嗎?如果不清,那我可以確認水蘊草會有一天蓋滿哈盆溪。但如果要清,就不能用三腳貓的功夫來清。例如撈起來就往旁邊扔,或是撈一段就斷好幾段,那不是根本在幫忙拓殖嗎?所以如果要撈要清理,需要有對水草有一定認知的人來做,而且還需要有一些攔截的措施;
  2. 清除會需要人手,但那是自然保留區,如果請一堆的志工去清,那以後大家摸進去玩,有沒有可能?好像有可能。那人手要幾位?怎麼找?才能清得乾淨,又沒有後患?
  3. 然後要多久監測一次,確認有清乾淨呢?清除範圍要多大?只有哈盆保留區範圍嗎?以下的不要理它了?
我認為這茲事體大,不只是福山植物園的水池要不要無為而治的問題,不只是組改以後哈盆的實質管理要不要丟回林管處管理的問題。當一個入侵種因為福山的不管理而跑進保留區,而且擴大範圍時,我認為就不應該放任不管了。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成體超過180cm的尼羅巨蜥適合當成家庭寵物嗎?

最近我們從新北市動保處接收了一隻先前在板橋的下水道被抓到的尼羅巨蜥,含尾巴大概是100cm,其實還不算大,因為這隻巨蜥的尾巴很長,頭加身體大概只有60cm左右。好,100cm的巨蜥看起來不大,但是大家認為這能養在家裏嗎?

尼羅巨蜥(Varanus niloticus)是什麼樣的動物?牠是非洲大陸上的第一大巨蜥,一般長度可達180cm,最大的記錄可超過220cm。把這麼大的動物養在家裏沒有問題嗎?
  • 首先,尼羅巨蜥因為棲地破壞、當地人的捕捉食用、皮革貿易和寵物交易,已經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動物。根據CITES在2015的配額報告顯示各國的配額如下:貝寧(Benin)有5500,伊索匹亞(Ethiopia)有750,坦尚尼亞(Tanzania)有3020,泰國根本不產尼羅巨蜥居然有10500。這個配額包含了活體和皮革的數量。那麼輸入台灣的尼羅巨蜥有多少?我只能跟你說很多很多很多。因為在2015年6月前輸入量很龐大,但是當時野保法沒有修正規定,因此輸入巨蜥不需要經過審查,但是在2015年6月以後沒有業者申報,所以市面上還有多少尼羅巨蜥在流通?甚至跑出去?是未知數;
  • 養尼羅巨蜥有什麼問題?第一個是動物福利問題。這麼大的半水生蜥蜴要養那裏?養浴缸?還是小爬缸?如果把會長大的大動物養在小空間,牠不是永遠長不大,就是吃到脂肪肝掛掉。一般家庭可以給牠四處漫步、半水半陸,還有豐沛陽光的空間嗎?顯然是很難的。沒事為什麼要養一隻不太能顧得好的巨蜥?如果是黑喉或白喉也還好,純陸棲又乖乖的,但尼羅不算是好的寵物選擇;
  • 第二是保育問題。尼羅巨蜥並沒有穩定的人工繁殖業,在絕大多數的配額分析中輸出的個體都是野生捕抓,因此利用這種動物當成寵物其實還是有非永續利用的疑慮;
  • 第三是危險問題。當尼羅巨蜥變大了,就有可能會因為失控而咬傷人。雖然這個原因不構成禁止輸入這個物種,但日本已經在愛護動物法中把尼羅巨蜥列入應該要限制飼主資格與飼養空間的動物。
  • 第四是入侵種問題。尼羅巨蜥在美國佛羅里達已經成為一種災難,因為牠會吃掉許多當地的動物,在一項2015年的分析中顯示,因為這種巨蜥的貿易量龐大,適應力不差,所以很有可能會變成全球性的入侵性動物。
尼羅巨蜥是否有可能在台灣的野地中存活?我認為並非沒有可能,原因是:(1) 輸入量的確很大;(2) 逃逸狀況常見;(3) 可在都市下水道與受到輕度污染的河川與河岸旁生存;(4) 在高屏地區可能可以渡過冬天 (若沒有遇到少見的寒流)。此外尼羅巨蜥應該可以活上10-20年,如果有相當的個體在野外存活,甚至有機會相遇,那麼在高屏地區那種備受干擾的河道與河灘地上,缺乏掠食者的環境中存活,或許是有可能的。

我一向認為巨蜥的飼養需要很高的門檻,沒有很好的空間設計、食物供應,還有溫溼度的調控,是很難養好的。但這樣的動物應該可以在寵物店隨便買到,然後拿回家就關在整理箱或小爬缸中折騰嗎?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因為"年年有魚"又忽然有閒錢所以想要買隻寵物前,請你一定要再想一想

樹棲型巨蜥並不應該被擺在矮小的空間飼養,而且所有種類都是瀕危動物
只要到了過年,就會開始有人要喊年年有魚。因為覺得年年要有魚,所以就要來養一缸魚表示好運到,旺旺來,有水就有財,反正超棒的。但是我認為如果一個人缺乏飼養動物的知識,不做任何空間、設備與知識的準備,也沒有那麼有愛心與恆心,那麼逢年過節買個寵物當獎品或耗材,就是給動物找麻煩,拿動物的性命尋開心。

我知道過年期間大家的口袋會比較滿(當然這很難說,有些人領不到年終,還有人才領到錢就馬上變成紅包給出去),但是那個年年有魚的概念還是在。連政府單位與相關產業NGO的出版品都告訴你"觀賞魚與其他寵物的功能是讓你宜情養性的",也就是說,這些動物的存在只是拿來讓人類開心。而相關單位談到觀賞魚與其它寵物養殖業的發展時,通常也只提生產、銷售、通路。但就是沒有人要談最根本的動物福利議題。

如果不重視動物福利,也不重視養殖的專業,只談那些假鬼假怪的風水、造景、產銷,市面上只有拚價,轉手,出清,卻不重視對動物本身的了解,那麼台灣的寵物飼養文化與產業就不可能提升,永遠是那些有閒錢的奧客和品質很差的業者在"支撐市場"。

其實能不能把動物養的好和新手老手沒有關係。所謂的老手有時候只是"錢花得多,養死的動物比較多",並不表示他真的能把動物養的很好。而新手或許沒經驗,但如果願意好好學習知識,而不是道聽塗說,只想在網路上請大家"介紹他養一種不會死不需要吃東西也不會大便的東西",說不定還會比自以為是的老手養的好。

動物種類那麼多,在市面上經常流通的也超過一千種,那麼你要怎麼選擇?真是聽信一般媒體那種腦包文章的說法嗎?例如甚麼"新興寵物"、"模樣超萌","價值不菲"?還是聽信一些不負責任業者的推銷說詞?甚麼都可以吃飼料?很好養?關在整理箱就好?不會再長大?我認為任何人養動物之前一定要思考以下的問題:

  • 你有沒有足夠的生物學常識?那是生命,不是沒生命的物品,因此你需要有基本的生物學常識?有多基本?至少是國中生物程度。所以請不要問"陸龜可不可以當水龜養"?"青蛙或蛇可不可以吃菜"?"我一週不餵會不會死"?"牠會不會喜歡我"這類的蠢話。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會問這種蠢話,那我認為他去看看迪士尼電影,買買公仔也就可以了,不要打擾活生生的動物;
  • 你願不願意瞭解那種動物的需求?而不是要動物配合你的喜好?如果那是夜行性動物,你要整天開燈嚇牠只為了你想要隨時看到牠?如果那是需要吃活餌的動物,你願意幫牠準備營養的餌料,或只是想要拿飼料打發牠?
  • 你願不願意給牠足夠的成長空間?而不是"長大再說"。如果你給牠太小的空間,可能就長不大了,而且會短命。很多動物在過度狹小空間中生活也會有心理疾病,或智能退化的問題;
  • 你願意購買合格、完備的器材,而且學習基本的醫療常識嗎?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可以帶去看獸醫,也不是所有的獸醫都能醫治所有動物的病症。一般哺乳動物會有獸醫院可以處理,但是爬蟲醫院很少,魚類的醫師更少。也就是說,你需要對動物的疾病偵測有基本的了解,而不是生病了看不出來,都快死了才上網討拍拍,最後死了就再買,那真是災難;
  • 你會不會克制慾望?常常看到有人在網路上問"A與B可以混養嗎?"其實任何動物單獨飼養都不會出狀況,但是混養以後就會發生不必要的死傷。可能是因為習性衝突,可能是因為需要的餌料不一樣,也可能是因為疾病的感染或空間的緊迫。很多書,尤其是觀賞魚的書通常不對混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每一種魚都寫"性情溫和",其實那是鬼話。大多數的動物只要長大了,性成熟了,都可能會有領域性,對其他個體或物種有攻擊性,甚至還會有食性的轉變。但是你若誤信這些書,你可能會以為"既然大家都很溫和,養在一起應該沒關係吧?"然後你就一直買一直買,過不了兩天就發現不是A掛了就是B傷了。除非你有辦法把每一種分開養,除非你真的很了解物種混養的原則,那麼請克制慾望,不要使用小空間、不足的設備、趨近於零的知識、有限的金錢,和無窮的慾望來害死動物。
其實如果能具備基本的知識與技術,好好地飼養動物可以帶來很多知識和情緒上的樂趣。但是請不要因為一時興起,把動物當成年貨辦哩,牠們是生命,不是天燈或鞭炮。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對動物的無知與偏見即便在災難中仍隨處可見

因為台南震災的緣故,我們又見到台灣幾乎所有媒體大喇喇地呈現對不同類群寵物的大小眼、偏愛與偏見。

一隻搜救犬究竟是嚇到還是被割傷?居然可以被兩個媒體的下完全不一樣的標題猛藥拿來衝點擊次數。一隻貓趴在人身上,一下子說牠是嚇壞,一下子說牠對主人不離不棄。反正話都是這些媒體的編輯在說,只要標題對了,下面就會有一大群的信眾開始大談貓的報恩、忠心護主,再來個給那些貓狗抱抱秀秀。對寵物好並沒有錯,人喜歡這些動物也沒有問題,但是為什麼一遇到蛇和其它動物,媒體就開始代替救難人員"嚇到"?(究竟是媒體自己嚇自己,還是想要嚇讀者?)原本對動物的愛都不見了,馬上變成莫名其妙的恐懼與污名上身。

台灣媒體(不管是電子或平面)開始重視寵物與動物新聞大概是在10幾年前。聯合新聞網開始有一個動物星球之類的欄位,後來有些媒體就開始跟進做了一些動物新聞。一開始這類的新聞大體上看起來還沒犯到什麼,賣賣萌或轉貼一些外電也不傷大雅,但是近年來台灣媒體對這類新聞的挑選味口有幾個特色:
  • 廉價:只要去抄外電或是已經被大量轉發的東西,記者自己加油添醋改寫一下就可以上稿了;
  • 低能:我記得總統大選之後,有某位名人說,有些候選人的政策說帖寫得再怎麼仔細,都不及一則貓狗打滾或跌倒的點擊次數多。我認為這是真的。不管那個消息是否屬實,不管資訊是否正確,只要配一張萌圖或動畫,標題冒出一大堆的粉紅色泡泡就可以了;
  • 腦補:明明就是浪犬要生產所以挖開墳墓生小狗,結果被媒體當成忠犬守靈;明明就是狗找到好料還沒吃,結果變成狗叼嬰兒向人類求救。對動物行為的不理解和神化,才是對動物福利最大的傷害;
  • 賣萌:所謂的賣萌指的是人去解讀動物行為的心態。例如發一則新聞只是告訴大家,美國有隻狗跌倒了,youtube上有隻貓被嚇到了,或是有老鼠飛出去了,或是小雞會叫之類的。資訊的傳播真的這麼淺就好嗎?
以上的種種只要再加上一些固定的公式來個"融化了"、"心碎了"、"驚呼了"就是收視保證。那我們能怪媒體嗎?好像也不行。媒體會這麼做也必然是有這樣的味口,要不然沒事幹嘛東抄西抄?只要某家媒體早上發一個即時,你整天就會看到其它媒體改寫一下照抄。

請問人養的寵物只有貓和狗嗎?明明還有一大堆,明明曾經輸入到台灣作為寵物用途的動物至少有2000種,但是都已經2016年了,台灣的媒體還是只會跟隨某些很狹曖的動物社群的口味和偏見來描述社會事件。只有貓狗才是寵物,只有童話書中出現過的萌萌小動物才是值得被疼愛的,其它的最好都去死,要不然一律被屈打成壞蛋最簡單,是嗎?

一隻狗在災難現場中出現似乎只有兩種固定角色,被救,和救人。和好萊塢電影一樣。狗最好要通人性懂人語,這樣才能當人類最好的朋友。不覺得當一條狗也很累嗎?如果沒有這麼多才多藝是不是就不值得被疼愛閃邊去?貓呢?貓大概只能被救,除非她像電影貓女的情節一樣可以讓人死而復生。魚缸反正會破,應該死光了沒人會管。老鼠太小不必理牠,兔子應該會跳走吧?沒人甩牠。昆蟲、蜘蛛、馬陸這些東西大概早就和整理箱一起被壓扁,我想也不會有人在意。鳥?有翅膀真好,大概飛走了吧?那一時可能不會死然後還會被發現的寵物大概剩下蛇、蜥蜴和龜鼈了。
請問在災難現場發現寵物蛇有什麼好大驚小怪,值得向救災人員保密以免影響救災心情?請問狗為什麼不需要防?有隻狗被救出來以後咬了救災人員,居然被台灣的媒體下了"救難人員拚命搶救狗狗,卻反遭狠咬拇指,警消忍痛不放手,狗狗原地遍尋主人,主人卻罹難了...警消『一句話』讓人錐心刺痛"這樣的鳥標題,那狗咬人又為什麼不是問題不會影響心情?究竟是動物本身真的很危險?還是因為無知所以感到害怕?或是因為對動物的理解使得人知道如何面對動物呢?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創傷醫學科的人員曾經為文探討狗咬傷這個被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而台灣動物新聞網也報導過犬隻攻擊的通報問題。雖然被蛇咬傷在台灣也是相當常見的案例,但是我們似乎不會在一般媒體上看見記者一遇到"狗"時採取"防犯"與"恐懼"的角度,只會稱讚牠很聰明很乖,要不然就是誇飾其處境有多麼可憐。

如果被蛇咬的風險不比被狗咬來得高,甚至沒那麼大的風險時,請問媒體還要繼續散播這種荒謬的情緒嗎?如果在災難現場中發現寵物蛇,那麼應該留意的種類只有已經超過兩公尺的大型蟒,還有毒蛇。在台灣飼養毒蛇的人並不多,含劇毒的寵物種類也少,但是大型蟒是有較多人飼養的。然而處理大型蟒所需要的並不是害怕,而是專業的手套、蛇勾、裝運容器和態度,還有相關團體(或業者)的專業協助。但是你在台灣的媒體上很少看見這些,每次都在靠杯有多大隻然後誰誰被嚇壞了。

宜蘭大學毛俊傑老師製作了消防隊常遇到蛇類的圖卡,這是一個重要的常識,我想值得大家看看。一般人會養的寵物蛇不外乎就是球蟒、王蛇、奶蛇、豬鼻蛇、鼠蛇、外加血蟒、小型的網紋蟒這樣的無毒蛇。不要聽到"蟒"字就抓狂。蛇類在低溫與緊迫狀態下,狀況會變得很差,很神經質。一般養蛇的人有可能會擺加溫墊,所以一旦遇到這種災難,在沒有電的狀況下,溫度降得很低,是有可能影響蛇類的生理狀況的。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發現蛇,蛇又還沒死,那應該怎麼做?首先應該要看看動物是否有脫水的情況,若可以,是可以泡在20度左右的溫水中避免脫水。然後看看有沒有嚴重的外傷。如果有外傷,就應該要送到爬蟲醫院或有經驗的獸醫院進行應有的醫療處置。在搬運上,最好使用打洞而且有緊密扣環的整理箱來搬運,不應該隨便使用布袋與紙箱。然後在適當的溫度中讓牠們恢復體力。至於其它爬蟲類,例如巨蜥、守宮、變色龍與其它蜥蜴的處理也差不多。

如果大家那麼呵護狗,那麼也應該要呵護其它的伴侶動物,也就是寵物。寵物不是只有貓狗,還有很多其它的東西。每一種動物的飼養都可能會帶來風險,不是因為你喜歡牠,牠就最好乖乖聽你的話隨你高興擺布或解讀。如果被狗咬的風險也不小,被咬以後還能變成美談,那請問為什麼遇到蛇就要大驚小怪,搞得好像會被末日Z戰中的喪屍接觸性感染一樣呢?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天然災害下的動物飼養應變須知

近幾十年來台灣所面臨的天然災害不外乎颱風、地震與寒害。而這些天然災害對於動物養殖者來說像是不定時的炸彈令人感到擔心與害怕,然而絕大多數的媒體報導與建議通常只圍繞著食用經濟動物,例如養殖漁業與禽畜業,偶爾報導一些休閒農場或動物園中如何防止動物失溫,或只談貓狗這兩種內溫動物會不會被嚇到或是冷到,絕大多數的非貓狗寵物似乎都被遺忘了,還是大家以為只要買風扇降溫或買加溫管加溫就一切沒有問題呢?如果我們把動物飼養的範圍聚焦在水生動物、兩生爬蟲、非犬貓與家畜的哺乳類,還有非家禽的鳥類,在天災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我們先把颱風或地震引起的土石流、房屋傾倒排除,因為這個太可怕了,可怕到你做什麼也沒以用。所以一般人會遇到的問題大體上是電力供應、淹水、溫濕度變化,停水,與飼養設備倒塌的狀況。
  • 停電:無論是颱風或地震都有可能遇到停電的問題。那停電對於這些動物來說有什麼立即的危害?我想養殖水生動物的人應該會馬上想到加溫、二氧化碳供給、照明、過濾與打氣在停電後掛掉是多麼可怕的事。一般的不斷電系統大概都只能提供"好好關機"的過程,但無法真的提供超過12小時的電力。所以對水生動物來說,電池式的打氣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平時就可能要在缸中擺上水妖精或氣泡石之類的東西,才能夠在停電時馬上補救。除了這些你還需要什麼?當然是彈性OK的風管。沒事在家裏儲藏足夠長度的風管也是有必要的,要不然臨時要去那裏生打氣用的管子?對兩生類來說,加溫通常是不太需要的,多數的兩生類也很少會在停電時出狀況,除非是溫帶物種,例如歐洲產的蠑螈或北美洲產的蛙。如果因為停電而使得溫度升高,那麼電池式的小風扇外加冰塊大概就能救急了,但前提是你要有冰塊,而且你的飼養房間與外面的阻隔要完好,以免冷氣外洩快,熱氣進來也快。停電對於爬蟲類、哺乳類和鳥類來說問題比較小,因為爬蟲類在短時間內沒有加溫的問題不是那麼大,就算是王者蜥、鬆獅蜥,或是地棲性守宮,也能夠適應溫差很大的環境,除非停電會直接影響到空氣流通、水質控管(半水棲性的種類),與室內的溫控。一般若養殖數量規模不是很大,我想使用電池式的替代設備(幫浦、燈具、風扇)應該都可以渡過難關,但是如果養殖規模很大,那麼最好要自己建構備用電源,也就是發電機。我不知道一般來說請廠商來施工需要花多少錢,以我們研究室來說花了30萬來備用電力的運作上,只要一停電,就會把電力直接切換到備用電源上。但是要留意,不是每一個插座的電都會被直接切換到備用電上,所以我們平常在安排電器的時候就會把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電器接上去,例如圓桶式的過濾器,為什麼?因為圓桶式過濾器如果超過12小時以上完全不運轉,在缺氧的情況下,裏面的水可能就發臭了,也就是說硝化系統可能就壞掉了。相較於臨時打氣來說,維持一個好的硝化系統可能是更為重要的;
  • 淹水:淹水、漏雨,或是因為豪雨與風災所引起的高濕度也可很可怕的。那個可怕之處在於電器容易漏電造成人員或動物的傷亡。我想有幾個很基本的用電常識大家都知道,但有時候就是沒有被好好執行。首先是所有插座的位置都應該位於一定的高處,使得淹水的時候才不會有電器接著引發嚴重的觸電危險;第二是插座的安全性。現在有很多新式的插座本身有開關,可以降低觸電的風險;第三則是延長線的品質和負載,我們經常看到什麼延長線燒掉或是走火的消息,為什麼?不要忘了,大多數水族與爬蟲用的加溫設備的瓦數都很高,動不動就是350W以上的電器,而且還要長時間使用,外加控溫盒和燈具的時候,負載就非常驚人。因此如果打算使用很多的設備,那就應該要改善基本的電力配置,而不只是拿一條很差勁的延長線一再串接,如果遇上品質不佳的電器,就有可能發生危險;第四是高溼度狀況下電器的清理。有些人養動物不愛整潔,會讓灰塵積得厚厚的,而這樣的厚灰塵在吸收濕氣,或是被水牆之類的水霧噴到以後是有可能導電的,所以在高濕度情況下,把電器擦乾、清理乾淨、檢查電力設備的配置是防止意外的重要法則;
  • 寒害:不只是虱目魚會凍死,其它動物也會凍死。不是還有加溫器嗎?為什麼會冷死?要知道,有時候溫度太低,加溫器的瓦數不足,溫度加不上去,一些外溫動物還是有可能冷死,或是因為溫度升升降降而感染其它病症(例如白點病)。另外有些控溫器很爛,只要溫差很大,就只會叫,整個停擺,甚至幫你煮魚湯。所以如果遇到寒流,其實最好不要把溫度維持在可能加不上去的28度,可以適時調降到22-24度左右,因為那其實是大多數熱帶河川魚類可以適應的溫度。爬蟲類也有可能在忽然出現的寒流中死亡,主要是因為時間快到讓牠們來不及進入休眠的生理狀態,或是溫度已經低到牠們無法移動到可以避寒的地方。所以如果能夠提供例如夜間加熱燈(無光線的加熱陶磁燈)會有助於牠們存活,但是又不能讓溫度太高,有些物種會因為局部被加熱過高而產生熱衰竭,所以加溫的方式是需要被仔細考量的,究竟是要置於頂部?或是置於底部?至於鳥類也是一樣,防風,與提供熱源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鳥類與哺乳類是內溫動物,但是在寒流時仍然有可能不敵低溫,所以提供加熱燈泡可以降低突如其來的損失。此外,對外溫動物來說,溫度驟降可能會造成消化上的問題,所以如果那段時間的溫度非常不穩定,那麼就應該要降低餵食量,或是等到氣溫比較"正常"時再給予平常的餵食量與菜單;
  • 停水:停水應該也是一個惡夢,但是停水一般來說比較是可以預測的。所以在可能造成停水的天災出現前,最好要有儲水或事前換水,與清理過濾設備的準備,以免在高溫狀態下水質惡化,或是動物缺乏乾淨的飲用水,或缺乏調控濕度噴霧的水源;
  • 飼養設備的倒塌:每個養動物的人如果遇到地震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籠具或架子是否會整排倒下來,但這種事情就是會發生,所以有一些很基本的概念我認為是所有養動物的都應該要具備的。首先是籠具本身的重心要低,也就是說不能隨便一推就倒;第二是籠具(包含水族箱)本身的結構要穩,不能一搖就碎裂、解體,或是斷開。這涉及施作的品質和材料的挑選;第三就是層架的固定。我看過很多整個架子倒下來的案例,問題大多都出在幾方面,把重物擺在頂端,架子太高重心太高,架子的材質不佳,結構不穩,只是木頭或角鋼隨便釘一釘鎖一鎖,或是架子的角與層板早就鏽蝕,所以一搖就整個垮掉。再來就是整個架子沒有鎖在牆面上,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步驟,如果你有整面牆都拿來養動物,那麼你就應該要牢牢記住,重物在下面,有重物(例如加溫石與底部過濾馬達)的飼養籠也應該擺在下面,你只能在上層擺一些輕輕的耗材,千萬不要把爬缸擺在底部,魚缸擺在上層,那就非倒不可了。
除了不可抗力的因素外,動物的死傷多半還是因為人的不小心而引起的,在天然災害很多的台灣,我想這些基本上的常識是每一個飼養動物的人都應該要留意的。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放任其自然演替或應人為介入?談福山植物園水生植物池的管理難題

林業試驗所的福山研究中心所管理的水生植物池,自從開園以來一直是遊客參觀的重點,也是許多環境教育的重要場合,然而福山植物園水生植物池的管理與經營一直存在著諸多問題,是外界很難想像的。總歸來說這些問題可分為幾個部分:先天的缺陷、沒有明確的願景、缺乏管理措施的共識,還有缺少對社會大眾的教育。而福山植物園所面臨的問題,是台灣各地的人工溼地甚至是"生態池"經營所遇到的近似狀況。

福山植物園水生植物池的先天缺陷是甚麼?

任何學過生態學,甚至是普通生物學的生態學部分的人應該都學過湖泊的演替與森林演替的知識。如果一個天然湖泊是貧營養湖或中營養湖,在地質與水文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那麼我們應該就可以預期在未來的十年中,湖泊中的物種多樣性與景觀的變化可能就不會太大,我們也能預期水質也不會有劇烈的變化。但是大家要知道,福山植物園的水池在植物園設立之初,只是一個小泥塘,早就進入演替的末期,也就是優養化之後,再長出大量的草本植物。在營養鹽的累積已經到這種程度時,開挖成大面積的水池,就好比把2尺的魚缸忽然變成200尺,營養鹽被稀釋以後,就很容易營造出水生植物池初期看起來極為漂亮的榮景。也就是說,這個水池的現有面積與型狀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湖泊演替已經進入末期,都快要進入森林演替時,又被挖開。因此這是一個半天然環境,已經不是完全天然的環境。

第二個缺陷是水生植物池的結構。入水口的水量無論在夏季或冬季都不算多,雖然在另一側有出水口,但是因為接近出水口側的水深變的很深,也蓄積了大量的淤泥,在加上光照亮降低,所以物種的多樣性到後半部顯然變少,但是出水口處顯然就成為一個類似天然溪流的攔砂壩,這樣的結構反而影響了河川天然的搬運作用,使的淤泥一再淤積,讓水池中的營養鹽快速累積,卻很難隨著水而排入哈盆溪。此外,入水口很小,水冰冰涼涼的,然後馬上就變得非常開闊,在缺乏週邊樹木遮蔭下變成一個被曝晒在夏季烈日(或冬季季風)下的大池塘,因此中間有一大段是流動性很差的水域,這也增加了優養化的風險。

第三個缺陷是這個水生植物池中有部分植物不是原生種,而入侵物種目前佔滿整個池塘。這個池塘中真正的原生物種其實只有水毛花、東亞黑三稜、卵葉水丁香(現在沒有了)、部分的蓼科植物、浮萍、滿江紅,或許還有水王孫。而萍蓬草、睡蓮、桃園石龍尾、水蘊草、苦草,通通都是被人為引入。更別說是水池周邊的部分景觀樹木,例如水杉,都是人工栽培的。當這個水池並非只有原生植物時,它的獨特性、完整性與保育教育的完美地位都會受到影響。

再說缺乏明確願景的部分

如果福山植物園有這麼一個地方,請問它的功能是甚麼?如果不談功能與願景,就不會有相應合理的管理措施。請問林業試驗所是否會拿這個地方當成重要的科學研究樣區嗎?(我指的是棲地品質,而不是各別動物的觀察)。請注意,林試所是一個科學機構,福山植物園是一個研究中心,而不是森林遊樂區, 不是公園,也不是社區庭院。因此它不應該像台北植物園的荷花池一樣,被當成都市景觀來經營。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沒事期待福山植物園裏面的台灣萍蓬草一定要開滿開好,來滿足攝影者的願望。

如果這是一個天然池沼,林試所又把它當成一個重要的棲地維護不受干擾,甚至在此進行科學研究,那麼就應該不要有任何的人為操作,就算藻類長的再多,都讓其自然演替就好。

但這已經不是一個天然池沼,還有大量入侵物種,林試所又沒有在此進行任何科學研究計畫時,是不是就把它當成一個兼具"替代宜蘭地區山區池沼生態功能"的環境教育場所就好?也就是說,人為管理需要介入,其目的是維持這個地方的物種與棲地多樣性。

為什麼會沒有管理共識?

這個水生植物池事實上有幾大問題:第一是底泥淤積嚴重所以已經開始優養化,要不是福山的氣溫偏低,要不然早就已經變得像平地公園水池一般破敗;第二是入侵植物覆蓋率超高,而這個覆蓋度也是拜水質優養化所賜;第三是棲地環境不利於部分動物生存,例如池中有斑龜,但是池岸的植被與土質似乎不適合龜類繁殖。

歷任的福山研究中心主任都做過一些措施,也聽取過一些專家的建議,包含人工撈取過多的水草、把水放乾曝曬重新注入溪水、還有放養草魚吃掉過多的水草。有人認為水質的變化乃是自然現象,只要一個颱風或豪雨一來,水位升高了,浮萍被沖走了,狀況就會獲得改善,所以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但也有人認為水面上應該要乾乾淨淨的,水中植物應該要清清爽爽的,最好隨時有花讓民眾可以拍照打卡,要不然民眾會抱怨。甚至還有委員認為水生植物池的經營應該要有SOP(為何那麼熱愛SOP?)

但是在諸多的意見中,我就是沒有看見大家討論一個重要的議題:一個被人為介入的演替末期沼澤,在重新變成水池,卻有諸多缺陷,沒有實際長期科學用途,但有環境教育價值,而且還是會不敵演替過程,漸漸變成沼澤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在過去與現存的討論中,顯然缺少了這個部分,所以每次討論福山植物園水池的處置方案時,就只在"放魚或不放魚",還有"要不要因為民眾抱怨而撈浮萍"這種瑣碎的鳥事上來來去去。

大眾缺乏被教育的機會

如果你是一個對台灣的天然環境一無所知的人,你認為一個位於幾百公尺高的山區的水池,應該長甚麼樣子?水質清澈?要有仙鶴和涼亭?最好還有小船?還是裡面要有很多錦鯉?還是要種滿一堆睡蓮或荷花?如果旁邊有賣冰棒或手工皂最好了對不對?我相信多數人不知道應該如何期待這種地方的環境景觀與品質,因為就是不知道。

宜蘭的山區有相當多山間小凹地所形成的小水池與濕地,但是面積都不大。面積最大的山區池沼大概是位於南澳的神祕湖。然後還有宜蘭與新竹交界處的鴛鴦湖。然而兩個湖沼的天然環境大不同,所以所孕育的生物種類與景觀也非常不一樣。

福山植物園這個水池就算被挖開,應該比較像甚麼樣子?其實應該會比較接近冷埤、爛埤、或是早期的雙連埤。但是福山水生植物池又缺乏雙連埤大多數的水生植物,例如菱角、石龍尾、狸藻、與其他濕生蕨類。然後也沒有其他小水池所擁有的圓葉澤瀉和蓴菜。要不是有水王孫和早就不見的卵葉水丁香,我還真不知道應該期待水中有甚麼沉水植物。

但是當民眾看到一整排的水杉時,那個溫帶地區的風情畫面就出現了。如果是一個溫帶地區的湖泊,那一般民眾可能就會認為水池的水面不應該有那麼多浮水植物,最好看起來像一幅莫內的畫。可是這樣的景觀不會出現在台灣的淺山。

所以我想這是一個林試所教育民眾的好機會:我們應該如何以科學知識,而不是個人喜好或文化偏見評估一個池塘的品質與景觀?如果水面上有甚麼東西,就應該要馬上抱怨找主管機關清除?或是認知那就是一個自然現象?如果林試所在水裡面放草魚或鰱魚,是一種在嚴謹考量下的管理措施?或是沒事干擾自然演替?如果在水邊聞到一股因為優養化而產生的臭味,也要主管單位馬上讓它消失?或能明瞭那也是溫度升高時的自然現象?

如果主管單位自己能有清楚的願景,又能夠在清楚的理念下進行管理,那麼就可以科學、教育與實務管理的角度,對民眾進行很好的教育。也就是說,林試所在這方面應該要加油了,不管是在治理、科學研究與教育方面,尤其是所內資源與人員的協調與整合。

最後,這個水池個現況是甚麼?入侵性的水蘊草已經爆量到一個誇張的程度,以前根本就沒有。所以我認為處理外來入侵種反而成為當務之急。如果這些水蘊草不處理,直接讓它進入哈盆溪,那反而是一個災難。至於水蘊草怎麼處理?除了人工撈除之外,放養草魚和鰱魚也是可行的。喔記得,撈上來的水草應該要移走,曬乾,如果只是丟在岸邊,那一點用也沒有,因為大雨一來,一沖又回去了。有意義嗎?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搞了半天我們都錯了,真正的紅鱗鼠超少的!!!

採自Rio Iquiri的紅鱗鼠模式標本,圖片來自ACSI
這才是正牌的紅鱗鼠 (悠遊魚坊提供)
體色比較白的正牌紅鱗鼠 (悠遊魚坊提供)
最常輸入的"紅鱗鼠",被日本人稱為I型,但不是正牌ourastigma,而是CW118 (悠遊魚坊提供)
所謂的紅鱗鼠(Corydoras ourastigma)有好幾個型是眾所皆知的事,日本人(例如aquafin)把紅鱗鼠分成四型,看起來超複雜的。但是大家知道問題點在那嗎?
  • 正牌的紅鱗鼠是誰?日本人把紅鱗鼠分為I型II型III型、還有IV型。感覺I型好像是正牌的對不對?而且市面上比較常見是I型。但是如果大家看看模式標本就會發現,咦?怎麼那個模式標本看起來像II型啊?差別在那?I型的尾斑幾乎只出現在側線以上,而II型的尾斑較短,但分布在側線的上下方,還有,II型的嘴巴長很多呢。根據模式標本的比對,我認為市面上常見的紅鱗鼠是日本人說的I型,但不是正牌的紅鱗鼠。II型才是正牌的。
  • 紅鱗鼠究竟和誰共棲而且有擬態關係?看到這群有尾柄斑的鼠魚,大家一定會想到紫羅藍鼠(Corydoras similis),新紫羅藍鼠(Corydoras sp. new similis),長吻新紫羅蘭鼠(Corydoras sp. C066),國王豹鼠(Corydoras caudimaculatus)還有瓜波鼠(Corydoras guapore)。事實上這些鼠魚並不共棲。國王豹鼠和瓜波鼠才是共擬態物種,分布在Rio Guapore。而正牌紅鱗鼠其實是和新紫羅蘭鼠還有長吻新紫羅藍鼠在Rio Purus這附近的支流中共棲。至於I型紅鱗鼠和誰共棲?應該是和紫羅蘭鼠。不過紫羅蘭鼠本身可能也是一個複合群,aquafin整理出好幾型,外加產在Rio Acre與Rio Jurua的種類,未來說不定有可能在其它流域發現更多共棲種。
最後,如果"I型"不是正牌的,那中名還叫紅鱗鼠嗎?我的建議是加上產地。正牌紅鱗鼠(也就是II型)產在普魯斯,可以叫"普魯斯紅鱗鼠"嗎?那麼較常見的紅鱗鼠,產在Rio Javari,能不能叫牠"雅瓦里紅鱗鼠"(CW118)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