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成體超過180cm的尼羅巨蜥適合當成家庭寵物嗎?

最近我們從新北市動保處接收了一隻先前在板橋的下水道被抓到的尼羅巨蜥,含尾巴大概是100cm,其實還不算大,因為這隻巨蜥的尾巴很長,頭加身體大概只有60cm左右。好,100cm的巨蜥看起來不大,但是大家認為這能養在家裏嗎?

尼羅巨蜥(Varanus niloticus)是什麼樣的動物?牠是非洲大陸上的第一大巨蜥,一般長度可達180cm,最大的記錄可超過220cm。把這麼大的動物養在家裏沒有問題嗎?
  • 首先,尼羅巨蜥因為棲地破壞、當地人的捕捉食用、皮革貿易和寵物交易,已經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動物。根據CITES在2015的配額報告顯示各國的配額如下:貝寧(Benin)有5500,伊索匹亞(Ethiopia)有750,坦尚尼亞(Tanzania)有3020,泰國根本不產尼羅巨蜥居然有10500。這個配額包含了活體和皮革的數量。那麼輸入台灣的尼羅巨蜥有多少?我只能跟你說很多很多很多。因為在2015年6月前輸入量很龐大,但是當時野保法沒有修正規定,因此輸入巨蜥不需要經過審查,但是在2015年6月以後沒有業者申報,所以市面上還有多少尼羅巨蜥在流通?甚至跑出去?是未知數;
  • 養尼羅巨蜥有什麼問題?第一個是動物福利問題。這麼大的半水生蜥蜴要養那裏?養浴缸?還是小爬缸?如果把會長大的大動物養在小空間,牠不是永遠長不大,就是吃到脂肪肝掛掉。一般家庭可以給牠四處漫步、半水半陸,還有豐沛陽光的空間嗎?顯然是很難的。沒事為什麼要養一隻不太能顧得好的巨蜥?如果是黑喉或白喉也還好,純陸棲又乖乖的,但尼羅不算是好的寵物選擇;
  • 第二是保育問題。尼羅巨蜥並沒有穩定的人工繁殖業,在絕大多數的配額分析中輸出的個體都是野生捕抓,因此利用這種動物當成寵物其實還是有非永續利用的疑慮;
  • 第三是危險問題。當尼羅巨蜥變大了,就有可能會因為失控而咬傷人。雖然這個原因不構成禁止輸入這個物種,但日本已經在愛護動物法中把尼羅巨蜥列入應該要限制飼主資格與飼養空間的動物。
  • 第四是入侵種問題。尼羅巨蜥在美國佛羅里達已經成為一種災難,因為牠會吃掉許多當地的動物,在一項2015年的分析中顯示,因為這種巨蜥的貿易量龐大,適應力不差,所以很有可能會變成全球性的入侵性動物。
尼羅巨蜥是否有可能在台灣的野地中存活?我認為並非沒有可能,原因是:(1) 輸入量的確很大;(2) 逃逸狀況常見;(3) 可在都市下水道與受到輕度污染的河川與河岸旁生存;(4) 在高屏地區可能可以渡過冬天 (若沒有遇到少見的寒流)。此外尼羅巨蜥應該可以活上10-20年,如果有相當的個體在野外存活,甚至有機會相遇,那麼在高屏地區那種備受干擾的河道與河灘地上,缺乏掠食者的環境中存活,或許是有可能的。

我一向認為巨蜥的飼養需要很高的門檻,沒有很好的空間設計、食物供應,還有溫溼度的調控,是很難養好的。但這樣的動物應該可以在寵物店隨便買到,然後拿回家就關在整理箱或小爬缸中折騰嗎?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因為"年年有魚"又忽然有閒錢所以想要買隻寵物前,請你一定要再想一想

樹棲型巨蜥並不應該被擺在矮小的空間飼養,而且所有種類都是瀕危動物
只要到了過年,就會開始有人要喊年年有魚。因為覺得年年要有魚,所以就要來養一缸魚表示好運到,旺旺來,有水就有財,反正超棒的。但是我認為如果一個人缺乏飼養動物的知識,不做任何空間、設備與知識的準備,也沒有那麼有愛心與恆心,那麼逢年過節買個寵物當獎品或耗材,就是給動物找麻煩,拿動物的性命尋開心。

我知道過年期間大家的口袋會比較滿(當然這很難說,有些人領不到年終,還有人才領到錢就馬上變成紅包給出去),但是那個年年有魚的概念還是在。連政府單位與相關產業NGO的出版品都告訴你"觀賞魚與其他寵物的功能是讓你宜情養性的",也就是說,這些動物的存在只是拿來讓人類開心。而相關單位談到觀賞魚與其它寵物養殖業的發展時,通常也只提生產、銷售、通路。但就是沒有人要談最根本的動物福利議題。

如果不重視動物福利,也不重視養殖的專業,只談那些假鬼假怪的風水、造景、產銷,市面上只有拚價,轉手,出清,卻不重視對動物本身的了解,那麼台灣的寵物飼養文化與產業就不可能提升,永遠是那些有閒錢的奧客和品質很差的業者在"支撐市場"。

其實能不能把動物養的好和新手老手沒有關係。所謂的老手有時候只是"錢花得多,養死的動物比較多",並不表示他真的能把動物養的很好。而新手或許沒經驗,但如果願意好好學習知識,而不是道聽塗說,只想在網路上請大家"介紹他養一種不會死不需要吃東西也不會大便的東西",說不定還會比自以為是的老手養的好。

動物種類那麼多,在市面上經常流通的也超過一千種,那麼你要怎麼選擇?真是聽信一般媒體那種腦包文章的說法嗎?例如甚麼"新興寵物"、"模樣超萌","價值不菲"?還是聽信一些不負責任業者的推銷說詞?甚麼都可以吃飼料?很好養?關在整理箱就好?不會再長大?我認為任何人養動物之前一定要思考以下的問題:

  • 你有沒有足夠的生物學常識?那是生命,不是沒生命的物品,因此你需要有基本的生物學常識?有多基本?至少是國中生物程度。所以請不要問"陸龜可不可以當水龜養"?"青蛙或蛇可不可以吃菜"?"我一週不餵會不會死"?"牠會不會喜歡我"這類的蠢話。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會問這種蠢話,那我認為他去看看迪士尼電影,買買公仔也就可以了,不要打擾活生生的動物;
  • 你願不願意瞭解那種動物的需求?而不是要動物配合你的喜好?如果那是夜行性動物,你要整天開燈嚇牠只為了你想要隨時看到牠?如果那是需要吃活餌的動物,你願意幫牠準備營養的餌料,或只是想要拿飼料打發牠?
  • 你願不願意給牠足夠的成長空間?而不是"長大再說"。如果你給牠太小的空間,可能就長不大了,而且會短命。很多動物在過度狹小空間中生活也會有心理疾病,或智能退化的問題;
  • 你願意購買合格、完備的器材,而且學習基本的醫療常識嗎?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可以帶去看獸醫,也不是所有的獸醫都能醫治所有動物的病症。一般哺乳動物會有獸醫院可以處理,但是爬蟲醫院很少,魚類的醫師更少。也就是說,你需要對動物的疾病偵測有基本的了解,而不是生病了看不出來,都快死了才上網討拍拍,最後死了就再買,那真是災難;
  • 你會不會克制慾望?常常看到有人在網路上問"A與B可以混養嗎?"其實任何動物單獨飼養都不會出狀況,但是混養以後就會發生不必要的死傷。可能是因為習性衝突,可能是因為需要的餌料不一樣,也可能是因為疾病的感染或空間的緊迫。很多書,尤其是觀賞魚的書通常不對混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每一種魚都寫"性情溫和",其實那是鬼話。大多數的動物只要長大了,性成熟了,都可能會有領域性,對其他個體或物種有攻擊性,甚至還會有食性的轉變。但是你若誤信這些書,你可能會以為"既然大家都很溫和,養在一起應該沒關係吧?"然後你就一直買一直買,過不了兩天就發現不是A掛了就是B傷了。除非你有辦法把每一種分開養,除非你真的很了解物種混養的原則,那麼請克制慾望,不要使用小空間、不足的設備、趨近於零的知識、有限的金錢,和無窮的慾望來害死動物。
其實如果能具備基本的知識與技術,好好地飼養動物可以帶來很多知識和情緒上的樂趣。但是請不要因為一時興起,把動物當成年貨辦哩,牠們是生命,不是天燈或鞭炮。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對動物的無知與偏見即便在災難中仍隨處可見

因為台南震災的緣故,我們又見到台灣幾乎所有媒體大喇喇地呈現對不同類群寵物的大小眼、偏愛與偏見。

一隻搜救犬究竟是嚇到還是被割傷?居然可以被兩個媒體的下完全不一樣的標題猛藥拿來衝點擊次數。一隻貓趴在人身上,一下子說牠是嚇壞,一下子說牠對主人不離不棄。反正話都是這些媒體的編輯在說,只要標題對了,下面就會有一大群的信眾開始大談貓的報恩、忠心護主,再來個給那些貓狗抱抱秀秀。對寵物好並沒有錯,人喜歡這些動物也沒有問題,但是為什麼一遇到蛇和其它動物,媒體就開始代替救難人員"嚇到"?(究竟是媒體自己嚇自己,還是想要嚇讀者?)原本對動物的愛都不見了,馬上變成莫名其妙的恐懼與污名上身。

台灣媒體(不管是電子或平面)開始重視寵物與動物新聞大概是在10幾年前。聯合新聞網開始有一個動物星球之類的欄位,後來有些媒體就開始跟進做了一些動物新聞。一開始這類的新聞大體上看起來還沒犯到什麼,賣賣萌或轉貼一些外電也不傷大雅,但是近年來台灣媒體對這類新聞的挑選味口有幾個特色:
  • 廉價:只要去抄外電或是已經被大量轉發的東西,記者自己加油添醋改寫一下就可以上稿了;
  • 低能:我記得總統大選之後,有某位名人說,有些候選人的政策說帖寫得再怎麼仔細,都不及一則貓狗打滾或跌倒的點擊次數多。我認為這是真的。不管那個消息是否屬實,不管資訊是否正確,只要配一張萌圖或動畫,標題冒出一大堆的粉紅色泡泡就可以了;
  • 腦補:明明就是浪犬要生產所以挖開墳墓生小狗,結果被媒體當成忠犬守靈;明明就是狗找到好料還沒吃,結果變成狗叼嬰兒向人類求救。對動物行為的不理解和神化,才是對動物福利最大的傷害;
  • 賣萌:所謂的賣萌指的是人去解讀動物行為的心態。例如發一則新聞只是告訴大家,美國有隻狗跌倒了,youtube上有隻貓被嚇到了,或是有老鼠飛出去了,或是小雞會叫之類的。資訊的傳播真的這麼淺就好嗎?
以上的種種只要再加上一些固定的公式來個"融化了"、"心碎了"、"驚呼了"就是收視保證。那我們能怪媒體嗎?好像也不行。媒體會這麼做也必然是有這樣的味口,要不然沒事幹嘛東抄西抄?只要某家媒體早上發一個即時,你整天就會看到其它媒體改寫一下照抄。

請問人養的寵物只有貓和狗嗎?明明還有一大堆,明明曾經輸入到台灣作為寵物用途的動物至少有2000種,但是都已經2016年了,台灣的媒體還是只會跟隨某些很狹曖的動物社群的口味和偏見來描述社會事件。只有貓狗才是寵物,只有童話書中出現過的萌萌小動物才是值得被疼愛的,其它的最好都去死,要不然一律被屈打成壞蛋最簡單,是嗎?

一隻狗在災難現場中出現似乎只有兩種固定角色,被救,和救人。和好萊塢電影一樣。狗最好要通人性懂人語,這樣才能當人類最好的朋友。不覺得當一條狗也很累嗎?如果沒有這麼多才多藝是不是就不值得被疼愛閃邊去?貓呢?貓大概只能被救,除非她像電影貓女的情節一樣可以讓人死而復生。魚缸反正會破,應該死光了沒人會管。老鼠太小不必理牠,兔子應該會跳走吧?沒人甩牠。昆蟲、蜘蛛、馬陸這些東西大概早就和整理箱一起被壓扁,我想也不會有人在意。鳥?有翅膀真好,大概飛走了吧?那一時可能不會死然後還會被發現的寵物大概剩下蛇、蜥蜴和龜鼈了。
請問在災難現場發現寵物蛇有什麼好大驚小怪,值得向救災人員保密以免影響救災心情?請問狗為什麼不需要防?有隻狗被救出來以後咬了救災人員,居然被台灣的媒體下了"救難人員拚命搶救狗狗,卻反遭狠咬拇指,警消忍痛不放手,狗狗原地遍尋主人,主人卻罹難了...警消『一句話』讓人錐心刺痛"這樣的鳥標題,那狗咬人又為什麼不是問題不會影響心情?究竟是動物本身真的很危險?還是因為無知所以感到害怕?或是因為對動物的理解使得人知道如何面對動物呢?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創傷醫學科的人員曾經為文探討狗咬傷這個被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而台灣動物新聞網也報導過犬隻攻擊的通報問題。雖然被蛇咬傷在台灣也是相當常見的案例,但是我們似乎不會在一般媒體上看見記者一遇到"狗"時採取"防犯"與"恐懼"的角度,只會稱讚牠很聰明很乖,要不然就是誇飾其處境有多麼可憐。

如果被蛇咬的風險不比被狗咬來得高,甚至沒那麼大的風險時,請問媒體還要繼續散播這種荒謬的情緒嗎?如果在災難現場中發現寵物蛇,那麼應該留意的種類只有已經超過兩公尺的大型蟒,還有毒蛇。在台灣飼養毒蛇的人並不多,含劇毒的寵物種類也少,但是大型蟒是有較多人飼養的。然而處理大型蟒所需要的並不是害怕,而是專業的手套、蛇勾、裝運容器和態度,還有相關團體(或業者)的專業協助。但是你在台灣的媒體上很少看見這些,每次都在靠杯有多大隻然後誰誰被嚇壞了。

宜蘭大學毛俊傑老師製作了消防隊常遇到蛇類的圖卡,這是一個重要的常識,我想值得大家看看。一般人會養的寵物蛇不外乎就是球蟒、王蛇、奶蛇、豬鼻蛇、鼠蛇、外加血蟒、小型的網紋蟒這樣的無毒蛇。不要聽到"蟒"字就抓狂。蛇類在低溫與緊迫狀態下,狀況會變得很差,很神經質。一般養蛇的人有可能會擺加溫墊,所以一旦遇到這種災難,在沒有電的狀況下,溫度降得很低,是有可能影響蛇類的生理狀況的。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發現蛇,蛇又還沒死,那應該怎麼做?首先應該要看看動物是否有脫水的情況,若可以,是可以泡在20度左右的溫水中避免脫水。然後看看有沒有嚴重的外傷。如果有外傷,就應該要送到爬蟲醫院或有經驗的獸醫院進行應有的醫療處置。在搬運上,最好使用打洞而且有緊密扣環的整理箱來搬運,不應該隨便使用布袋與紙箱。然後在適當的溫度中讓牠們恢復體力。至於其它爬蟲類,例如巨蜥、守宮、變色龍與其它蜥蜴的處理也差不多。

如果大家那麼呵護狗,那麼也應該要呵護其它的伴侶動物,也就是寵物。寵物不是只有貓狗,還有很多其它的東西。每一種動物的飼養都可能會帶來風險,不是因為你喜歡牠,牠就最好乖乖聽你的話隨你高興擺布或解讀。如果被狗咬的風險也不小,被咬以後還能變成美談,那請問為什麼遇到蛇就要大驚小怪,搞得好像會被末日Z戰中的喪屍接觸性感染一樣呢?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天然災害下的動物飼養應變須知

近幾十年來台灣所面臨的天然災害不外乎颱風、地震與寒害。而這些天然災害對於動物養殖者來說像是不定時的炸彈令人感到擔心與害怕,然而絕大多數的媒體報導與建議通常只圍繞著食用經濟動物,例如養殖漁業與禽畜業,偶爾報導一些休閒農場或動物園中如何防止動物失溫,或只談貓狗這兩種內溫動物會不會被嚇到或是冷到,絕大多數的非貓狗寵物似乎都被遺忘了,還是大家以為只要買風扇降溫或買加溫管加溫就一切沒有問題呢?如果我們把動物飼養的範圍聚焦在水生動物、兩生爬蟲、非犬貓與家畜的哺乳類,還有非家禽的鳥類,在天災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我們先把颱風或地震引起的土石流、房屋傾倒排除,因為這個太可怕了,可怕到你做什麼也沒以用。所以一般人會遇到的問題大體上是電力供應、淹水、溫濕度變化,停水,與飼養設備倒塌的狀況。
  • 停電:無論是颱風或地震都有可能遇到停電的問題。那停電對於這些動物來說有什麼立即的危害?我想養殖水生動物的人應該會馬上想到加溫、二氧化碳供給、照明、過濾與打氣在停電後掛掉是多麼可怕的事。一般的不斷電系統大概都只能提供"好好關機"的過程,但無法真的提供超過12小時的電力。所以對水生動物來說,電池式的打氣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平時就可能要在缸中擺上水妖精或氣泡石之類的東西,才能夠在停電時馬上補救。除了這些你還需要什麼?當然是彈性OK的風管。沒事在家裏儲藏足夠長度的風管也是有必要的,要不然臨時要去那裏生打氣用的管子?對兩生類來說,加溫通常是不太需要的,多數的兩生類也很少會在停電時出狀況,除非是溫帶物種,例如歐洲產的蠑螈或北美洲產的蛙。如果因為停電而使得溫度升高,那麼電池式的小風扇外加冰塊大概就能救急了,但前提是你要有冰塊,而且你的飼養房間與外面的阻隔要完好,以免冷氣外洩快,熱氣進來也快。停電對於爬蟲類、哺乳類和鳥類來說問題比較小,因為爬蟲類在短時間內沒有加溫的問題不是那麼大,就算是王者蜥、鬆獅蜥,或是地棲性守宮,也能夠適應溫差很大的環境,除非停電會直接影響到空氣流通、水質控管(半水棲性的種類),與室內的溫控。一般若養殖數量規模不是很大,我想使用電池式的替代設備(幫浦、燈具、風扇)應該都可以渡過難關,但是如果養殖規模很大,那麼最好要自己建構備用電源,也就是發電機。我不知道一般來說請廠商來施工需要花多少錢,以我們研究室來說花了30萬來備用電力的運作上,只要一停電,就會把電力直接切換到備用電源上。但是要留意,不是每一個插座的電都會被直接切換到備用電上,所以我們平常在安排電器的時候就會把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電器接上去,例如圓桶式的過濾器,為什麼?因為圓桶式過濾器如果超過12小時以上完全不運轉,在缺氧的情況下,裏面的水可能就發臭了,也就是說硝化系統可能就壞掉了。相較於臨時打氣來說,維持一個好的硝化系統可能是更為重要的;
  • 淹水:淹水、漏雨,或是因為豪雨與風災所引起的高濕度也可很可怕的。那個可怕之處在於電器容易漏電造成人員或動物的傷亡。我想有幾個很基本的用電常識大家都知道,但有時候就是沒有被好好執行。首先是所有插座的位置都應該位於一定的高處,使得淹水的時候才不會有電器接著引發嚴重的觸電危險;第二是插座的安全性。現在有很多新式的插座本身有開關,可以降低觸電的風險;第三則是延長線的品質和負載,我們經常看到什麼延長線燒掉或是走火的消息,為什麼?不要忘了,大多數水族與爬蟲用的加溫設備的瓦數都很高,動不動就是350W以上的電器,而且還要長時間使用,外加控溫盒和燈具的時候,負載就非常驚人。因此如果打算使用很多的設備,那就應該要改善基本的電力配置,而不只是拿一條很差勁的延長線一再串接,如果遇上品質不佳的電器,就有可能發生危險;第四是高溼度狀況下電器的清理。有些人養動物不愛整潔,會讓灰塵積得厚厚的,而這樣的厚灰塵在吸收濕氣,或是被水牆之類的水霧噴到以後是有可能導電的,所以在高濕度情況下,把電器擦乾、清理乾淨、檢查電力設備的配置是防止意外的重要法則;
  • 寒害:不只是虱目魚會凍死,其它動物也會凍死。不是還有加溫器嗎?為什麼會冷死?要知道,有時候溫度太低,加溫器的瓦數不足,溫度加不上去,一些外溫動物還是有可能冷死,或是因為溫度升升降降而感染其它病症(例如白點病)。另外有些控溫器很爛,只要溫差很大,就只會叫,整個停擺,甚至幫你煮魚湯。所以如果遇到寒流,其實最好不要把溫度維持在可能加不上去的28度,可以適時調降到22-24度左右,因為那其實是大多數熱帶河川魚類可以適應的溫度。爬蟲類也有可能在忽然出現的寒流中死亡,主要是因為時間快到讓牠們來不及進入休眠的生理狀態,或是溫度已經低到牠們無法移動到可以避寒的地方。所以如果能夠提供例如夜間加熱燈(無光線的加熱陶磁燈)會有助於牠們存活,但是又不能讓溫度太高,有些物種會因為局部被加熱過高而產生熱衰竭,所以加溫的方式是需要被仔細考量的,究竟是要置於頂部?或是置於底部?至於鳥類也是一樣,防風,與提供熱源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鳥類與哺乳類是內溫動物,但是在寒流時仍然有可能不敵低溫,所以提供加熱燈泡可以降低突如其來的損失。此外,對外溫動物來說,溫度驟降可能會造成消化上的問題,所以如果那段時間的溫度非常不穩定,那麼就應該要降低餵食量,或是等到氣溫比較"正常"時再給予平常的餵食量與菜單;
  • 停水:停水應該也是一個惡夢,但是停水一般來說比較是可以預測的。所以在可能造成停水的天災出現前,最好要有儲水或事前換水,與清理過濾設備的準備,以免在高溫狀態下水質惡化,或是動物缺乏乾淨的飲用水,或缺乏調控濕度噴霧的水源;
  • 飼養設備的倒塌:每個養動物的人如果遇到地震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籠具或架子是否會整排倒下來,但這種事情就是會發生,所以有一些很基本的概念我認為是所有養動物的都應該要具備的。首先是籠具本身的重心要低,也就是說不能隨便一推就倒;第二是籠具(包含水族箱)本身的結構要穩,不能一搖就碎裂、解體,或是斷開。這涉及施作的品質和材料的挑選;第三就是層架的固定。我看過很多整個架子倒下來的案例,問題大多都出在幾方面,把重物擺在頂端,架子太高重心太高,架子的材質不佳,結構不穩,只是木頭或角鋼隨便釘一釘鎖一鎖,或是架子的角與層板早就鏽蝕,所以一搖就整個垮掉。再來就是整個架子沒有鎖在牆面上,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步驟,如果你有整面牆都拿來養動物,那麼你就應該要牢牢記住,重物在下面,有重物(例如加溫石與底部過濾馬達)的飼養籠也應該擺在下面,你只能在上層擺一些輕輕的耗材,千萬不要把爬缸擺在底部,魚缸擺在上層,那就非倒不可了。
除了不可抗力的因素外,動物的死傷多半還是因為人的不小心而引起的,在天然災害很多的台灣,我想這些基本上的常識是每一個飼養動物的人都應該要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