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2008-07-29新進魚隻

Corydoras pulcher x 5
Corydoras super schwartzi x 5
Ammocryptocharax elegans x 5
Melanocharacidium sp.1 x 4 (近似此種)
Characidium sp.2 x 4 (近似此種)
Characidae sp. 黃翅玻璃燈 x 6 (尚未顯色照片待拍)
Hyphessobrycon sp. 火燄亞瑟燈 x 7
Iguanodectes adujai (?) 紅蜻蜓燈 x 8 (有人叫彩虹蜻蜓燈)
probably Carlastyanax sp. 藍鑽紅莓燈 x 4 (尚未顯色照片待拍)

鑑定這些脂鯉實在是相當地困難, 過去能夠使用的工具書頂多只有Characoids of the World, Baensch Aquarium Atlas系列這幾年大概加上AquaLog所發行的Aqualog Photo Collection Tetra 2, 3, 4, 否則實在是連頭緒也沒有. 畢竟一般使用者很難根據魚類系統分類學特徵, 尤其是內部骨骼結構鑑定一隻初來乍到的新魚. 基本上在水族市場南美洲的小型脂鯉不脫幾個大屬, Hemigrammus, Hyphessobrycon, Moenkhausia以及Astyanax, 不過這幾個屬的單系性在近年的研究皆被質疑, 使得鑑定更形困難. 所謂的草蜢跳鱸是Weitzman與Kanazawa於1976年所描述的魚種, 然而這條魚一直到近年才因為其隨著環境變色的特色(見Zuanon et al. 2006, Ichthyol. Explor. Freshwaters 17(3): 225-232)而被引入水族市場. 然而這條魚的鑑定仍然是有一些疑義的. 以台灣水草魚愛好者最常逛的rva來說, 標示為A. elegans的魚事實上應該是A. minutus, 兩者的頭型有著顯示的差異. 至於Characidium的鑑定就更困難了, 目前為止這個屬至少有46個種被描述, 大多數具有縱向條紋的種類都被當成C. fasciatum, 不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所謂的C. fasciatum代表的是一個複合種群, 而不是單一的種. Characidium在水族市場上通常被稱為跳鱸, 但其實這是一個誤稱. 所謂的跳鱸一詞來自於英名darter, darter是什麼? 其實原意是指北美洲一群底棲的鱸科魚類, 包含四個屬. 由於Characidium以及近緣的幾個屬, 如Leptocharacidium, Ammocryptocharax, Melanocharacidium, Klausewitzia, Odontocharacidium, Microcharacidium, 以及Elachocharax, 皆具有大多數底棲小型魚類具有的趨同演化體型, 因此其英名通稱為darter characin, 中名也就以訛傳訛成為"跳鱸", 其實應該是稱為溪脂鯉或跳脂鯉是比較合適的.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紅蓮跳鱸的學名常被一些業餘水族書籍書寫為Jobertina, 這其實是根據Géry自1960至1972間的著作所造就的印象. 近代研究溪脂鯉亞科系統分類的權威Paulo Andreas Buckup便於1993年為文指出Jobertina不應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屬, 而應被視為Characidium的次同物異名. 對台灣的觀賞魚愛好者來說, Characidiinae應該是一個相當冷門的類群, 然而對魚類學者來說, 溪脂鯉所代表的則是獨特的性染色體演化機制, 與其它底棲性溪流魚類, 尤其是非洲大陸的Nannocharax所展現的驚人趨同演化現象.

上圖為nobody拍攝
下圖連結自www.rva.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