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2011-03-31新進魚隻

Ventral view of oromandibular structures in: (A) Bangana rendahli, IHB 2003052, 151.3 mm SL, China, Chongqing city,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B) Sinilabeo hummeli, IHB 2003051, holotype, 120.0 mm SL, China, Chongqing city,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lj = lower jaw; ll = lower lip; uj = upper jaw; ul = upper lip; mb = maxillary barbel; mg = mental groove; rf = rostral fold; pg = postlabial groove. Scale bar = 10 mm 文獻來源: Zhang et al. (2006) Copeia 2006(1): 96-102.

Siniperca scherzeri 斑鱖/豹紋克萊斯勒/黑雲克萊斯勒 x 2
Siniperca obscura 暗鱖 x 1
Coreoperca whiteheadi (="Siniperca whitehensi") 中國少鱗鱖 (=白頭鱖, 紅耳克萊斯勒, 白頭克萊斯勒) x 2
Sineleotris saccharae 薩氏華黝魚(=薩氏小黃鼬魚, 桔彩蝦虎) x 9
Leptobotia tientainensis 天台薄鰍(黃金豹紋鰍) (以紫薄鰍Leptobotia taeniops名義輸入) x 5
Triplophysa siluroides 擬鯰高原鰍(虎皮巨鯰, 巨型虎皮鰍) x 2
Parabotia fasciata 花斑沙鰍(大型九間鼠) x 5
Bangana rendahli (=Sinilabeo rendahli)
倫氏孟加拉鯪(華鯪, 火鑽麒麟) x 4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黑鰭鰁(花斑黑鰭鯉, 廣西鰁, 紅臉花豹) x 9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華鰁(胭脂鯉, 斑節鰉魚) x 6
Ptychidio jordani 卷口魚 x 3
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 越南鱊 x 5
Acheilognathus meridianus 廣西副鱊 x 2
Tachysurus longirostris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長吻鮠(沙魚鴨嘴) x 2
Tachysurus ussuriensis 烏蘇里鮠(長尾鯊) x 1
Pterocryptis anomala 糙穩鰭鯰 x 1 (超激珍水黴版)
Hemibagrus macropterus 大鳍鱯(=白鬚長腰鴨嘴) x 2 (晚上會咬其它魚的鰭)
Silurus sp. cf. asotus 某某鯰 x 2
  • 其實每次面對一些有的沒的鯉科魚類我比較在乎的是什麼呢? (1) 嘴巴的形態是不是刮食型會把整個水族箱弄得雞飛狗跳的還有 (2) 脾氣好不好? 其實廣義的鯉科魚類中的鯪亞科(Labeoninae)都是底棲魚, 食性的專化也比其它的鯉科類群來得明顯, 所以呢除了大家很愛的食藻食屑性物種(什麼飛狐啦什麼溫泉魚食神的)外, 還有一群魚是脾氣差而且會刮食其它魚類體表黏膜, 而且非常容易在水族箱中因為混養對其它魚類造成重大傷害的種類. 例如整個Labeo屬(例如什麼非洲花鯉Labeo cyclorhynchus)以及海豚鯽(Incisilabeo behri)(=Bangana behri) 我都認為是混養性極差而且最好不要飼養而且絕對不可以被野放的物種. 所以說我們真的可以從口部的形態來推測其食性是否機車嗎? 看看近代鯪亞科魚類演化的研究就可以發現, 其實魚類學者對於這些鯪魚的嘴型也是耿耿於懷的呀~~因為口部結構不但與生存適應有非常大的關係也是鯪亞科在分類與親緣關係推測上重要的線索. 那我不是魚類學者又為什麼要耿耿於懷? 因為倫氏孟加拉鯪(註一)(Bangana rendahli)這條魚過去被認為是Sinilabeo屬的魚, 那麼後來又被轉移到Bangana屬, 海豚鯽原本也屬於Bangana屬, 這意思是不是說牠們有可能一樣機車? 不但是同種個體間打得你死我活, 也會狂揍其它魚? 但是網路上根本找不到這些魚的行為學研究(怎麼可能有啊, 都是在講怎麼釣怎麼吃不是嗎?), 那麼我是不是可以從演化方面的研究看看"比較兇的魚是不是具有特定的嘴型而且具有比較接近的親緣關係"? 所以我就找了幾篇文章來看. Tang et al. (2009)年的研究著重於鯪亞科魚類的起源以及亞非間物種的關係, 他們的研究顯示鯪亞科起源在2300萬年中新世青康藏高原第二次抬升的時期並分兩次進入非洲, 不過這個研究取樣著重於非洲與青康藏高原產物種, 所以參考價值不大. Zheng et al. (2010)的文章使用了兩個核DNA與三個粒線體DNA序列重建中國產鯪亞科魚類的親緣關係, 在他們的研究結果中, Bangana這個屬顯然並不是單系群, 而兩個親緣關係很遠的類群也具有不一樣的口部形態, 但是這個研究並沒有解讀我的問題, 因為rendahli, behri或是其它我認為有攻擊性的野鯪都沒有被包含在這個研究取樣中. Yang et al. (2010)的文章總算把海豚鯽包含在分析中了, 但是這個研究又偏偏漏了很多中國產物種, 所以這個研究只回答了鯪亞科分類大架構的問題, 對於食性與口型演化的關聯是沒有解釋性的. 基本上我極度懷疑Bangana是一個單系群, 不過目前沒有證據顯示rendahli與那一個物種是比較接近的. 就一般外型來說, rendahli其實會讓我想到湄公魚(Mekongina erythrospila), 兩者的口型其實非常接近, 而湄公魚是一種相當溫馴的鯪亞科魚類, 這是不是可以讓我放心一點呢? [2011-04-16註: 這條魚非常兇, 會攻擊其它魚類的尾柄與體表造成損傷並可能造成死亡, 因此不建議與任何魚類混養]
  • 有關鱖魚和黑鰭鰁的問題看之前的文章
註一: Sinilabeo Rendahl, 1932(華鯪屬)這個屬原本在中國有好幾個種, 不過Kottelat在1998年與2001年的論述中建議把一些中國產Sinilabeo物種移到孟加拉鯪(Bangana)屬中, 其中華鯪(Sinilabeo rendahli)就被移入Bangana成為Bangana rendahli. 但是Sinilabeo這個屬直譯就是"華鯪", 這使得Bangana rendahli這個物種繼續被稱呼為"華鯪"產生了矛盾, 因此我認為Bangana rendahli的中文專名最好被改稱為"倫氏孟加拉鯪"較為妥當. 有關Sinilabeo的命名問題可參考Zhang et al. (2010)發表在Copeia的文章.

魚隻來源: 阿勇水族/廣州石頭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