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selobarbus jordoni 杰氏高鬚魮 x 1
Garra sp. cf. hughi x 1
Bangana diplostoma 雙口孟加拉鯪 x 1
Glossolepis wanamensis 大帆綠蘋果 x 3
Horabagrus nigricollaris 黑項下眼鱨 (不是紅尾黃金貓Horabagrus brachysoma或雙星紫羅蘭貓Mystus bimaculatus) x 2
Yasuhikotakia splendida 黃尾帝王鼠 x 2
所謂的美人, 也就是黑帶魚科(Melanotaenidae)魚類以及其它沒有直接相關但在水族上被歸成一個商品大項的淡水生擬鯔科與銀漢魚科魚類)大概在20多年-30年前進入台灣市場, 早期所謂的陽春魚種其實是到目前為止分類上還不太清楚的Melanotaenia splendida, Melanotaenia trifasciata, 紅蘋果Glossolepis incisus, 到1985年代左右才開始引入石美人這類的魚種, 當時的石美人也都還是野生個體. 但是到了現在, 整個全球水族市場上最常見的Melanotaenia只剩下幾個種, 石美人, 電光美人, 藍美人, 紅尾美人, 黃金美人, 然後頂多加上帕金森美人, 還有2-4種不常見一般人也沒啥興趣的物種. 大帆綠蘋果這條魚其實是在野生的紅蘋果引入之後隨之引入水族市場的, 在10幾年前或更久以前不算是非常少見的水族物種, 但是近年就幾乎消失, 連印尼與新加坡魚場的stocklist也沒出現. 根據一些水族網站的報導, 這條魚之所以在水族市場上消失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人工繁殖個體的消失或弱化(記得台灣魚場本來是有這條魚的), 其次是原產地Lake Wanam被莫三比克吳郭魚入侵(基本上就是人的問題), 導致野生族群瀕危. 而因為食用魚類引入而導致東南亞特有淡水魚的消失事實上是非常嚴重的現象, 然而我目前並沒有看到印尼政府針對食用魚類放養導致的生態系破壞採取什麼樣的作為. 同樣的問題在台灣也是一樣的. 台灣絕大多數的水域都是外來物種的天下, 而這些外來魚種中有絕大多數其實都是漁業當局與相關團體以"增加漁業資源"的理由引入的, 而且這些物種在大多數的外來物種移除與監測計畫中都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我不能理解的就是, 只要講到外來種, 多數學者只會對魚虎玻璃魚琵琶鼠窮追猛打, 但是對於百年以來破壞台灣低海拔湖沼生態系的食用鯉科魚類視而不見, 然後再把責任推給民眾棄養與放生團體(這當然是原因之一), 還有業者. 但就是絲毫不檢討於外來食用魚類引入的問題, 也沒人檢討倒底是什麼樣的學者對這些適應力強體型又大的外來魚類大開方便之門, 但是對幾乎沒有威脅的大多數觀賞魚類龜毛封鎖(但明明又封鎖不了), 造就了我們這個怪異的政策執行所導致的外來種橫行問題. 我們漸漸看到德國與日本輸入台灣的野生魚類作為觀賞魚,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在Glaser的網頁上看到這樣的文字: 某某魚在20xx年首次由台灣輸入德國, 並已經在德國成功人工繁殖, 此魚在台灣已經因為環境的破壞近乎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