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面流通的"皇冠鯽"(註一), "皇冠兩點鯽", "紫紅兩點鯽", "紫紅皇冠兩點鯽"....這些八拉八拉的名字倒底是指那條魚呢? 在水族市場上流通的這類魚的鑑定一直有些困難,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原產地的出口商無法鑑定這些魚, 所以只能隨便找一個名字套用, 造成輸入國的水族愛好者認知的混亂; (2) 長得真得很像; (3) 幼魚與成魚的身形體色有相當大的差異; (4) 過去的分類一團亂; (5) 網路資訊紊亂, 連fishbase都不一定是對的; (6) 英名混用, 大家都是"Arulius barb"或"Filament barb"; (7) 國內某些盤商為了突顯自己的商品的不同, 中文名越編越長, 再加上零售商的誤用就更亂了.
所謂的紫紅兩點鯽(Puntius filamentosus)複合群其實包含了好幾種魚. 這個種群包含了P. arulius (印度斑點鯽), P. assimilis, P. exclamatio, Puntius filamentosus(紫紅兩點鯽, 紫紅鯽), P. singhala, P. srilankensis, 與P. tambraparniei (長鰭熊貓鯽, 四斑鯽). 而過去經常與P. assimilis混淆的P. mahecola其實並不屬於這個種群(網路上的照片也多半是P. assimilis或P. filamentosus的誤定). 最近我們買到的這批魚顯然與一般認知的紫紅兩點鯽不太一樣. 一般的紫紅兩點鯽至少要長到10cm以上才會拉背鰭, 顯示婚姻色長出追星, 但是我們買到這批, 才7-8cm就已經開始拉背鰭, 尾鰭背鰭都很紅, 重點是眼睛是紅的. 一開始我被網路圖片誤導, 以為這隻會不會是assimilis或是singhala呢? 但是真正的assimilis是條具有下位口(inferior)的魚, 所以和具有下端位口(subterminal)的filamentosus或singhala根本不一樣., 所以根本就可以從考慮中排除了. 而產於南印度喀拉拉的P. filamentosus與斯里蘭卡的P. singhala又應該怎麼分呢? 根據Pethiyagoda & Kottelat的看法, P. filamentosus才有尾鰭端部的黑帶, 而P. singhala則完全沒有尾鰭端部的黑帶. 那麼我買到的魚的確還是具有尾鰭末端的黑帶, 因此還是只能將之判定為filamentosus. 為什麼我所看到的"紫紅兩點鯽"會具有紅眼呢? 我們先查一下網路上的圖片, 很有趣, Encyclopedia of Life所顯示的filamentosus圖片(來源居然是菲律賓!)(此圖片也同時出現在fishbase)是條紅眼的魚, 但與我們家買到的魚並不相同, 況且整個菲律賓群島都沒有filamentosus的記錄(參看此處), 所以我懷疑fishbase上的圖片是不是沒有被審核過就被上載了? 後來我發現有些論壇上所顯示的照片似乎暗示所謂的filamentosus有不同的"色型"? 而Johnson et al. (2007)的一篇文章似乎顯示所謂的紫紅兩點鯽至少在印度南部的高止山區(Ghats)的確存在著"族群間"的分化. 除非有學者能夠把人工繁殖個體與野外採集個體做一點族群遺傳研究, 否則應該無人能確認繁殖個體的地理來源.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紫紅兩點鯽曾在1984年左右短暫地在夏威夷建立小族群, 但是那個外來小族群在後來發生的乾旱中絕滅, 然而USGS還是將之擺在外來入侵種的資料庫中.
魚隻來源: 永豐魚水族
註一: 可是英文中所稱的皇冠鯽"Clown Barb"指的是Puntius everetti, 與這個種群一點關係也沒有, 無論是2100種或2300種兩本圖鑑上也把P. everetti稱為"皇冠鯽", 所以我也不知道皇冠鯽一名是怎麼扯上P. filamentosus這個種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