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2009-02-18新進動物

Hydrosaurus weberi 印尼斑帆蜥 (=韋伯氏海蜥, 印尼海蜥) x 3 (進口至台灣的未成熟個體)
Tiliqua gigas 巨型藍舌蜥 x 2
Varanus macraei 藍樹巨蜥 x 2
Varanus happytreefriends 快樂樹巨蜥 x 1

Hydrosaurus這個屬在外型上會令人聯想到水龍(Physignathus spp.), 而根據Honda(2000), Macey et al.(2000)以及Stayton(2006)的研究, 在演化上, 這兩個屬的確是現生的飛蜥科動物中親緣關係最接近的, 且在飛蜥科中屬於較早演化出來的支系. 在現生的三種斑帆蜥中, 分布於菲律賓的菲律賓斑帆蜥(H. pustulatus)(經常被誤拼為pustulosuspostulatus)在IUCN的評估下被認為是最受棲地破壞與人類捕獵的瀕危物種; 分布於印尼Ambon島的馬來亞海帆蜥(H. amboinensis)以及印尼Halmahera島的印尼斑帆蜥(H. weberi)則是在寵物交易市場上較常見的兩個種. 過去有一些網路上的傳言(尤其是日本的)認為weberi的分類地位未定, 但事實上weberi自1911年由Barbour發表之後(全文連結), 其分類地位並未受到質疑, 反倒是Ferner et al. (2000)的文章認為產在菲律賓的斑帆蜥分類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這三個物種在寵物市場上的鑑定並不一定十分正確, 主因是幼體, 亞成體與成體的一般形態與色彩斑紋有相當大的轉變. Barbour則在1912年圖示比較了三種斑帆蜥的成體形態(見下圖). 所以, 斑帆蜥倒底吃什麼呢? 幾個有關斑帆蜥照顧的討論串都建議應該在幼體時期以較高的動物性食餌餵食, 但在成體時植物性的餌料應該要增多. 此外, Michell et al. (2006)整理了爬行動物"食蛻性"(keratophagy)形成的假說(也就是會吃下自己脫的皮), 其中馬來亞斑帆蜥的食蛻行為早在1929年即為Lederer於法蘭克福動物園的圈養個體中發現.

圖片連結: job的flickr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