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 x 1 (40cm)
這隻祖先的鰭肢有一點受損, 應該是之前的主人虐待牠或是沒有顧好, 但是牠的鰭肢會再長回來嗎? 根據我們飼養其它Dipnoi的經驗, 牠們的鰭肢與尾部不管被咬爛到什麼程度, 都可以非常神奇地在一段時間後連中基骨(mesomere)和橈骨(radial)都長回來, 而且也不一定比原來的小. Protopterus和Lepidosiren的鰭肢可以再生, 這個現象早在1897年就被Léger (Mutilation pathologique et régénération chez le protoptere. C. R. Soc. Biol. Paris 1897: 543–545)發表, 而且被Conant在1970年代詳細研究寫成I, II, III系列文章, 但是祖先可以嗎? 再生的"能力"是怎麼一回事? 是因為膠原蛋白還是怎樣呢? 這類神奇的生物怎麼會沒有被華人拿去做三杯, 糖醋, 或是什麼肺魚黏液時空膠囊呢? 理論上華人應該沒有什麼不吃才是啊~~~Gall et al. (2003)寫一篇有趣的文章討論為什麼肢體的再生能力在兩棲類以後的四足類就沒啦, 他們的觀點與假說認為兩棲類與肺魚的肢體發生是在主軀幹發育完成之後, 而非與其它羊膜類四足類動物的肢體與軀幹於胚胎時同步發育, 而在發育上的延遲以及幼體至成體需要變態出現使得肢體的發育有再生的可能性. 而Maginnis (2006)則對動物自割與再生的現象做了研究歷史與研究面相的回顧與建議, 他們認為肢體的再生事實上對於四足類+肺魚的生長與生殖有負面的影響, 也就是說為了把腳長出來, 長胖和生小孩都要等一等了. 所以祖先的腳還會長回來嗎?
澳洲有個很棒的研究室, 真想到他們的池塘看看啊.
Ptychozoon lionotum x 7
飛蹼守宮這玩意兒據說會滑翔, 就好像章子怡在臥虎藏龍最後一幕縱身一跳(也像極了白面鼯鼠), 牠和飛蜥, 還有飛蛇是爬蟲界較有名的可滑翔種類, 不過飛蹼比起其它兩種來說應該是遜一點, 只能在短距離跳跳, Rossel et al. (2001)的文章比較了Ptychozoon與Draco的表面微細結構, 他們認為表皮的一些感覺器能夠感應氣流以促進滑行相關皮膜的擴張. 若對動物滑行/飛行起源有興趣可參考Dudley et al. (2007)的文章, 另外Boshma (1925)則首次探討飛蹼守宮體色變化的機制. 這張照片和這一張照片似有點太歡樂.
ps. 之前不查, 沒弄清楚Ptychozoon有6-7個種, 所以草率地把種小名標上一堆爬蟲論壇上寫的kuhli, 事實上我們買到的應該是lionotum, 又真的有人拿這玩意兒入藥嗎? 感覺十分沒必要.
Polypterus teugelsi 喀麥隆恐龍 (40-50cm) x 4
Gymnallabes typus 鰻貓 x 5
Eutropiellus debauwi 非洲玻璃貓 x 10
Marcusenius sp. 迷你黑企鵝 x 10
Brienomyrus brachyistius 黑企鵝 x 10
Ambystoma mexicanum 六角恐龍 x 4
Nannocharax latifasciatus 非洲鉛筆 x 10
Neolebias powelli x 10
Neolebias ansorgii x 10
Neolebias axelrodi x 10
Nannaethiops unitaeniatus 綠皮鉛筆 x 10
這批魚裏面最可愛的大概就是所謂的非洲玻璃貓這種北非鯰科(Schilbeidae)的群聚型物種. 光聽商品名可能會以為和俗稱玻璃貓的隱鰭鯰(鯰科Siluridae)有關係, 不過這兩個科其實沒啥親緣關係, Pauyaud et al. (2004)為文指出Shilbeidae與巨鯰科Pangasiidae才是姐妹群, 而兩個科的分化大致在中生代早期.
這次進口的兩種長頷魚的鑑定實在是困難, 叫作黑企鵝的應該是Brienomyrus的一個物種, 但有點下勾的下頷與去年進口的種類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以"迷你黑企鵝"名義出現的應該不是超可愛的Pollimyrus, 而是Marcusenius的一個物種. 這兩個種比起什麼海豚或Oxymormyrus會互相打個半死好多了. 長頷魚的個體空間分配與個體及種間的敵對行為實在是飼養上的一大頭痛問題. 雖然有些文章試圖解釋敵對行為的意義, 但對於長期養殖這類的魚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一般的熱帶魚飼養書籍都說這玩意兒一定要有躲藏的空間, 不過飼養的經驗顯示躲藏空間比較容易由優勢個體所佔據, 而這類的個體在體型上會較大, 較不優勢或無法融入群體的個體則很容易拒食而死亡. 所以飼養這類的魚是否真的應該提供躲藏地點? 需要多少? 如何擺放? 是否有可能兼顧降低個體優勢度與敵對行為與提供魚隻隱身場所, 似乎有很多的實驗可以進行.
Ambystoma mexicanum x 2
Afu x 1
Chinchilla lanigera x 2 (對 新的皮卡丘)
Platemys platycephala x 4 (大挑戰)
所謂的"白化六角恐龍"就是墨西哥鈍口螈(但我實在要說這個中文的wiki翻譯得亂七八糟的), wiki的英文版對其自然史, 幼態成熟以及胚胎學研究上的重要介紹的很詳細, 如果還看得不夠, 可以看看Axolotls.org的介紹. 不過如果看看台灣媒體上的介紹, 就會出現一些莫明其妙的報導, 尤其是台北海洋館發出來的新聞稿. 野生的Axolotls的確屬於CITES II附錄物種, 但是寵物貿易中能夠見到的都是人工繁殖個體, 這些人工繁殖個體和野生的族群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為這些白化個體幾乎都是由少數親本為了寵物與醫學研究所產生的後代 (就像小白鼠一樣), 所以台北海洋館說什麼"六角恐龍寶寶孵化試驗", "跨國際的生物交流", ""三億五千萬年前的生物回到世界", "和華盛頓公約組織聯絡讓牠們重返棲地", 基本一整個就是不專業的唬爛. 台北海洋館用俗稱巴西火龍的香港蠑螈說是什麼第一階段實驗, 但是香港蠑螈的mating system和axolotls根本就不一樣, 就好像養巴西龜當作第一階段作為繁殖輻射龜一樣, 充滿唬爛色彩. 這明明就是人工繁殖的寵物, 怎麼會唬爛出什麼重返棲地? 難道要把小白鼠丟到野外和野鼠相認嗎? 至於什麼三億五千萬年就更是唬爛到極點. Shaffer (1993)的文章早就指出這是一個recently evolved clade (其它文獻見TOL的說明), 而化石記錄顯示Ambystoma所有的化石最早只在上新世(距今1.8-5.3百萬年)被發現, 所以那個三億五千萬不知道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台灣的媒體不明究理地轉載這些假新聞其實已經令人沒有感覺了, 但是一些科研教育單位為了招攬觀光客與資金製造這樣的偽科學, 令人感到一整個糟糕.
昨天啊, 就有一些"人"就因緣際會參觀我們的vivarium, 有一位就很高興, 覺得什麼都很好玩, 但其它有幾位看到一堆動物就問了一連串我們覺得很神奇的問題:
- 你們的國科會計畫做這個嗎? (NSC有規定不能用人工繁殖生物做研究?)
- 養這些動物有沒有實驗設計? (很多人的NSC計畫有設計還不是一樣無法發表?)
- 你們養動物會不會死? (有聽過動物不會死的嗎?)
- 你們這樣養需不需要動物福址委員會的同意? (那是什麼? 可以吃嗎? 我們的動物大概是住得屬一屬二的好, 如果有一個形式上的同意, 但動物事實上是受虐的那又如何?)
- 萬一跑出來(跑出去)怎麼辦? (就抓回來啊, 要不然就關好咩)
- 這年頭寵物店都賣這些東西嗎? 政府應該要管管了 (怎麼沒見人要政府管制貓狗進口)
- 這些生物是怎麼進到台灣的? (當然是搭飛機啊, 難道是vicariance?)
- 學校不會有意見嗎? (學校自己亂砍老樹, 我們沒有去抗議就很客氣了)
- ........
有時候我覺得台灣學術界/相關行政體系被什麼animal welfare act/law或走火入魔的conservation biology弄得神經兮兮, 最後就是什麼都最好不要碰, 什麼都不要養, 什麼都不要摸, 所以最後弄到什麼都不知道, 什麼野生動物獸醫啦, habitat restoration啦, 人工棲地多樣性營造啦, 外來種管制啦, 就通通變成紙上談兵, 因為大家都自以為懂, 以為google scholar一下就真的能處理實際的問題. 真的遇到實際的問題, 或許有時候寵物論壇上找個大大問一下還比問學校教授有用. 當然common sense有時候是以訛傳訛不明究理, 但也有很多時候, common sense比起SCI論文上什麼都沒說, 讀起來又茫來得實際多了. 上回找到兩篇文章談Baringo湖裏的外來肺魚族群調查, 方法裏說記載了肺魚的性比(sex ratio), 我覺得好神奇啊, 居然有人知道肺魚怎麼分公母, 我直接寫信去問作者問他們是怎麼分的, 教一下, 後來他回信跟我坦承他們其實沒有記載性別, 文章上的訊息是錯的. 這不是裝笑維是什麼? 如果肺魚那麼容易分公母的話, 我們實驗室早就繁殖一堆小朋友出來了. 以上顯示, SCI論文真的要多讀, 但要抱持懷疑求證的態度, 然後common sense要有, 論壇大大的話也要參考.
Tamias sibiricus x 3
因為有大大說很可愛, 所以就養了, 但其實是想要測試看看這玩意兒能不能拿來做aposematism的實驗. 特有生物中心張仕緯所發表的"台灣寵物店花栗鼠的分子鑑定"一文中對花栗鼠的分類現況做了精確的描述, 此外Piaggio & Spicer (2000)的研究是近年較被接受的花栗鼠屬級分類的分子親緣關係基礎
有人認為最好不要養chipmunk因為牠們需要很大的空間, 我很同意home range大的動物不應該人工圈養(polar bear, lion etc), 不過chipmunk這種已經被高度人工養殖的生物倒底還需要多大的空間? 這其實是有討論空間的. 像實驗鼠就從來沒有人會花時間討論牠們的空間啦, 個體距離啦, 心理健康啦, 反正都要拿去打藥剃頭皮, 怎麼會買玩具讓牠們玩呢? 但平平是囓齒類, 遇到什麼布丁鼠哈姆太郎的, 人類的母性就又回來了, 一下子要給牠戴帽子, 一下子給牠穿衣服, 所以啊, 人類就應該直接承認偏見一直都有, 不要偽善地假裝自己對所有生物真的一視同仁. 所以花栗鼠倒底要多大的空間? 廢話, 當然是越大越好, 不過目前我們使用一個90x60x70 cm的側網後玻璃爬缸養著, 似乎還可以 (我相信比台灣大多數養花栗鼠的人給的空間大太多了), 未來希望可以移入一個200(H)x45(D)x90(W)的飼養箱, 然後和誰混養呢? 巨人守宮嗎?
今天比較沒什麼特別的
Brochis briskii x 2
Corydoras pantanalensis x 2
Corydoras sp. C38 x 4
Corydoras sp. C39 x 2
Corydoras sp. C16 x 4
Corydoras spectabilis x 2
Corydoras ourastigma x 1
Polynemus paradiseus? dubius? aquilonaris? multifilis? x 2
Paretroplus maculatus x 2 (撿便宜, 3隻2000元)
Gnathonemus petersii x 6
Mormyrus longirostris (?) x 5
Hepsetus odoe x 1 (也是撿便宜, 才499)
突發奇想買了俗稱千手佛的Polynemus sp., 一般在水族市場上流通的學名都是P. paradiseus, 但是整個Sundaland的淡水/廣鹽性產種類並不只一種, 所以水族市場上的種類應該是那一種? 應該得好好地鑑定. 東京科博動物學部的本村浩之是這個科的分類專家, 他的著作有一大部份是有關於這個科的分類訂正, 其中包括了paradiseus這個種的新模指定, 但坦白說只看魚的體型實在是不可能隨便鑑定這些在水族市場上流通的物種, 所以我把今天買到的所謂的千手佛(或稱千手觀音)的學名就加個問號, 個人認為台灣水族市場上流通的至少有三個種, 而今天買到的比較可能是multifilis. 實在很有興趣搞懂的話可以先參考fao.rog的文章與檢索表. 另外就是近幾個月在台灣水族市場上出現的什麼"瑪莫拉寶石鯛", 看起來不同的大盤都用同樣的名字進口了不同的魚種. 已在野外絕滅的Paretroplus menarambo前後進口了兩批, 一批是10cm左右的亞成魚, 一批是5cm左右的小魚, 另一家魚場進口的"瑪莫拉寶石鯛", 約10cm大, 實際上卻是Paretroplus maculatus, 另外還有另一家魚場以menarambo之名進口的5cm左右小魚, 則很可能是Paretroplus nourissati, 說實在的這屬的魚說漂亮也普普, 不過因為是馬達加斯加的特有屬, 聽起來就多了一滴滴的價值感. 但是亞成魚起就會開始打架, 除非是水槽夠大, 否則牠們並不是非常適合混養的魚種.
Hepsetus odoe x 3 (CDM的美圖)
Synodontis petricola x 3
Pseudohemiodon apithanos x 4
恐龍飛刀 (Apteronotidae) x 2 (學名到現在還是查不出來) (石頭的照片)
相較於非洲的長頷魚科和裸臀魚科, 南美的弱電魚(指裸背電鰻目, Gymnotiformes)在網路上能找到的影象資料也是少之又少, 已知的屬大概只有1/5有1-2種在網路上是找得到一到兩張照片的, 而多數的種類都是很難以外型鑑定 (如Gymnotus的所有種類, 見佛羅里達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 恐龍飛刀這麼大隻的東西, 到現在居然查不到學名, 不知道是我們搜尋資料的能力太糟糕了, 還是這根本是還沒被描述但已經在水族市場上流通已久的魚呢? 如果用dragon knife fish來搜尋, 頂多只能找到所謂的黑捷克飛刀 (Parapteronotus hasemani) (avi影片檔) (喔, 傑克, 這真是太神奇了, 牠的學名和傑克/捷克根本就扯不上關係啊), 日本的觀賞魚圖鑑上居然也只有使用"Gymnotiformes sp."來稱呼它, 但一個新熱帶區魚類的網頁把牠稱為"duckhead black knife". 目前把牠們和Corydoras養在一個濃密水草缸裏, 暫時不和其它的Apteronotidae養在一起, 以免被打爆就虧大了. 弱電魚吻部的sexual dimorphism已經幾個屬被報導 (見Acta Amazonica以及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的文章), 但是恐龍飛刀的吻型似乎是每隻個體都不同, 這顯然就是一種奇特的polymorphism, 如果這樣的多型性與性別無關, 那麼難道與取食的多型性有關嗎? 意思是每一隻都吃不一樣的東西? 然後後天的取食偏好會造就不同的吻型? 這聽起來很神奇的感覺. 不過一隻上萬塊的魚要拿來做這種實驗似乎有一點難以實現的樣子.
(圖片引用自石頭水族網頁)
ps. 大會報告: 今天問了麻州Amherst大學生物系的Cirstina Cox Fernandes博士, 她說恐龍飛刀是一個Compsaraia Albert, 2001的新種, 近期文章會出來. (但據說在水族市場上是以Compsaraia compsa之名流通) 這玩意兒和火鶴飛刀一樣 (見Hilton et al. 2007的重新描述) 是在暗無天日環境中的深水魚, 根據Aquatic Predator對火鶴飛刀的觀察, 這類深水性的弱電魚對任何的噪音都非常敏感, 看來養這種東西要小心點了. 另外Cristina提醒我這篇文章 Cox Fernandes, C., Lundberg, J.G. & Riginos, C. 2002. The largest of all electric-fish snouts: hypermorphic facial growth in male Apteronotus hasemani, and comments on the nominal species A. anas (Gymnotiformes: Apteronotidae). Copeia 2002 (1): 52-61. 其中說到雄性黑捷克飛刀變化多端的巨大吻部是拿來打架的, 這讓我警覺到我應該把兩隻恐龍飛刀分開養了.
Corydoras sp. Green Stripe x 4
Corydoras sp. cf. reynoldsi "long-nosed" x 2
Polypterus ansorgii x 1
Lepidosiren paradoxa x 1 (好吧 肺魚不是魚)
Campylomormyrus elephas x 5
Campylomormyrus rhynchophorus (?) x 5
總數多達230種左右的長頷魚的鑑定實在是不容易, 多數的種類都缺乏可參考的影像, 多數的書籍頂多只有幾隻喇叭或是最常見的象鼻或海豚, 但實際上在市面上流通的魚種倒底是那一種似乎並沒有被確認過. 目前看到最多圖片的地方只有日本這個網頁, 與fishbase.
Polypterus bichir bichir x 1
Polypterus teugelsi x 1
Polypterus lapradei (Nigeria) x 3
Polypterus lapradei (Tinkisso) x 2
Polypterus ansorgii x 1
Bathyaethiops breuseghemi x 10
Scleromystax barbatus x 6
最近進來的bichirs鑑定上的混亂度似乎再上一層樓, monsterfishkeepers上頭熱烈地討論Tinkisso來的lapradei倒底長什麼樣子, 結果有人轉貼日本big-in.jp的照片, 也有人真的似乎買到那條魚, 也上傳了照片, 結果好玩的是和我們買到的Tinkisso lapradei (被某商誤記為Tiainso)看起來完全不同, 無論是日本或是monsterfishkeepers上的照片都顯示較接近endlicheri (頂多只能說像是Volta河流域的endilicheri), 但我們買到的魚是介於lapradei (Nigerian)以及ansorgii之間的斑紋, 小背鰭數有14個, 並沒有顯然多於Nigerian產的個體, 另外市面上出現了一些有的沒有的東西, 例如印尼那邊搞出來的endlicheri x lapradei, 還有日本搞來的bichir x ansorgii, 以及endlicher x ornatipinnis, 希望這些魚不要最後變成一些荷爾蒙催熟雜交技術下的不孕怪物
bichir bichir圖片轉自: http://www-personal.umich.edu/~tangr/
有關日本那些bichir bichir的可能來源(肯亞)的故事請見: http://www.rep-japan.co.jp/aqua%201.html
就一整個不知道是怎樣, 就突然跑出來然後就淹死在肺魚缸裏, 原來聰明的動物也是會有笨的時候, 要不然唯一的解釋就是皮卡丘卡到陰, 被巨蜥還是什麼的鬼拖進水裏吧? 再見了皮卡丘, 帶給我們很多的歡樂.
上週日閒逛London Zoo, 尤其是裏面的Aquarium與Reptile House, 之前去都是行色匆匆買買娃娃, 這次總算有點時間好好看看館裏的展示與布置, 對台灣的兩爬或觀賞魚玩家來說, London Zoo的展示一定沒什麼, 除了很肥的毒蜥和犀牛鬣蜥會因為被台灣人覺得"很貴"而覺得比較讚以外, 其它的東西對台灣人來說一定都覺得是垃圾. 但是倫敦這邊的動物養得真的是很好, 空間充足, 環境布置完全彷照自然棲地, 沒有過度擁擠的密度, 也沒有故意炫耀稀有物種或狂買新奇物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情況, 以水族館來說, 裏面養的魚其實都沒什麼很新奇的, 但是布置非常接近自然棲地, 空間足夠, 第一次看到一公尺以上的肥電鰻居然可以養在水草缸, 而且水草沒有被拔起來, 真的是太神奇了. 爬蟲館裏最值得借鏡的就是他們對環境的布置, 有一隻大黃腿(超過50cm)和一大群至少四種的狨養在一個開放的大溫室裏吃小猴子手上掉下來的落果, 真的是非常自然. 當然, 爬蟲館裏一定少不了的就是會拍打玻璃缸的死孩子(參考: 哈利波特第一集他那個肥滋滋的表哥掉進蟒蛇池的樣子, 那個場景應該就是在London Zoo的Reptile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