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ydoras araguaiaensis large spot 大點阿圭尼斯鼠 x 5
Corydoras polystictus Pantanal type 潘塔納爾濕地產寶貝鼠 x 10 (鑑定待討論)
Corydoras sp. C129 新維多利亞鼠 x 13
Corydoras sp. cf. osteocarus (?) 類似黃花鼠 x 2
Corydoras sp. cf. aeneus xx咖啡鼠 (混在C129中輸入) x 1
Lepthoplosternum pectorale 佩脫拉戰車鼠(花斑點銀光綠戰車鼠) x 5 (名字是有沒有這麼長)
Hasemania nambiquara (Black Inpaichthys) 黑雷鬼燈 x 15 (日名: ブラックインパイクティステトラ)
Bario steindachneri (以"Moenkhausia Black Scale"名義輸入) 龍鱗燈 x 10
Hyphessobrycon cachimbensis 紅眼天青藍魔鬼燈 x 12
Hyphessobrycon sp. cf. vilmae "Vilmae tetra "violet" from Teles Pires" 塔拉斯巧克力霓虹燈 x 10 (日文名: ハイフェソブリコン テレスピレス)
Hyphessobrycon sp. cf. vilmae "Red Tail Glass Vilmae Tetra from Upper Xingu" 紅尾巧克力霓虹燈 x 10 (日文名: レッドテールグラスビルマエテトラ)Hyphessobrucon sp. "Vilmae Tetra Slender Green Glass" 綠彩霓虹燈 x 10
Hyphessobrycon vilmae 巧克力霓虹 x 4
Hyphessobrucon sp. cf. heterorhabdus (Orange Britanichthys Mixed) 魔幻三色燈 x 10 (日文名: オレンジブリタニ リオプレット)
Mimagoniates sylvicola (=Morpho Blue Mimagoniates) 粉紅三色燈 (粉紅三色國王燈) x 10
Hyphessobrycon copelandi Tapajos 塔巴赫斯高帆銀旗 (=高帆銀旗聖塔倫產 Hy. copelandi Santarem) x 6
Hemigrammus sp. cf. marginatus 三色橘尾燈 (以Moenkhausia sp. cf. intermedia名義輸入, 應該就是過去澄澔水族第一次輸入的投肯廷火尾燈) x 9 (鑑定問題請參考這邊與這邊)Odontostilbe sp. 類似火燄尾水銀燈 x 1
Characidae sp. (Rasberry Inpaicthys Tetra) 藍鑽紅莓燈 x 10Omobranchus fasciolatoceps 斑頭肩鰓鳚(雞冠魚) x 5*Omobranchus ferox 黑斑肩鰓鳚(兇猛肩鰓鳚) x 5*
Gymnochanda filamentosa 長鰭玻璃魚 x 3*
Sundadanio axelrodi 鑽石紅蓮燈/紅 x 5*
Sundadanio axelrodi 鑽石紅蓮燈/藍 x 5*
Serpenticobitis octozona 八帶蛇鰍(墨斑鰍) x 4*
Caridina serratirostris 齒顎米蝦(花斑米蝦, 貴賓蝦) x 10*
有幾個討論重點:
- 塔巴赫斯高帆銀旗與高帆銀旗的差別是什麼? Hyphessobrycon的鑑定很難這個大家都知道, 雖然這幾年一直有新物種被發現, 但怪異的是, 這些南美本地的魚類學者為什麼就是不去解決水族市場上流通已久但鑑定紊亂的分類問題呢? (反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應該就是研究者的研究優先與對知識的使用者的期待有落差) 高帆銀旗這條魚的模式產地其實是在巴西的Tabatinga, 然而台灣輸入高帆銀旗的來源似乎只有兩個, 一個叫作"不知道"(只知道是巴西), 另一個就是Rio Tapajos, 而Rio Tapajos與亞馬遜主流的交會處正是Santarem(見google map), 因此我認為過去輸入的什麼聖塔倫產高帆銀旗其實就是塔巴赫斯產的高帆銀旗, 應該沒什麼兩樣. 不過, 真正的高帆銀旗產在Tabatinga, 與市面上流通的物種真的是一樣的東西嗎? Eigenmann在其巨著The American Characidae中所附的插圖描繪的是來自Tabatinga的個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不太一樣"? 其實模式產地Tabatinga的個體與fishbase上由JJPhoto所提供照片所顯示的個體是有那麼一點像的, 也就是背鰭的高度並沒有一般水族論壇上所顯示的魚(來源不明)那麼高, 因此我懷疑市面上多數的copelandi可能都不是真正的copelandi.
- 那堆巧克力霓虹樣的燈魚怎麼鑑定? [待完成]
- 大點阿圭尼斯鼠和阿圭尼斯鼠有什麼差別? 首先Corydoras araguaiaensis是David Sands在1990年根據Rio Araguaia流域所採獲的標本所描述的物種. 當時他在描述這條魚的時候拿了金翅珍珠鼠(Corydoras sterbai)與皇冠黑珍珠鼠(Corydoras haraldschultzi)作比較, 所以差異當然是很大的, 當時他也留意到araguaiaensis的族群中混有一種半長吻的鼠魚, 但是他當時並未打算處理那個物種的分類問題. 後來在水族市場上就開始出現所謂的"大斑點阿圭尼斯鼠"(C. araguaiaensis big spot)這種商品, 而大點阿圭尼斯鼠其實是有一個C-number的, 也就是C045, 所以說這個大點小點倒底是同一種還是不同種呢? 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 我們先看看已知的鼠魚有多少物種具有這樣的斑紋. 與araguiaensis在Rio Araguaia共棲的物種尚有半長吻的C122, 以及長吻的maculifer. 在Araguaia這個地區還有一隻鼠魚叫C065, 但除了德國以外我從未見過這條魚在台灣流通. 問題比較大的是maculifer這個物種, 其模式產地在Mato Grosso, 但據說也分布在Araguaia, 也就是說maculifer這個物種很有可能是一個複合群, 只是在Rio Araguaia與Mato Grosso地區有兩群不相干的魚分別獨立演化出類似的斑紋. 今年2月10日華洋水族自德國Aquarium Glaser輸入阿圭尼斯鼠, 當時輸入的個體與David Sands當時的描述非常吻合, 體側有6-7排的細點, 胸鰭還是淡黃色的。今天澄澔水族自巴西輸入的"大點阿圭尼斯鼠",斑點大小有些微微的變異,但基本上是一樣的。
- 新維多利亞鼠又是什麼? 我想多數的人根本沒有看過來自巴西申古河流域的維多利亞鼠(Corydoras sp. Victoria), 也就是C030, 上次維多利亞鼠經德國輸入台灣的時間是2009年的3月24日, C030本身是稀有且能見度很低的鼠魚, 那麼新維多利亞鼠(Corydoras sp. New Victoria)又是啥? 經過實魚的比較後我想應該是產於巴西Rio Tacutu的C129, 而且這不是第一次輸入台灣的記錄. 第一次見到此鼠是2008年於台北民權東路水世界水族. 雖然此鼠與黃花鼠(Corydoras osteocarus)非常類似, 但是黃花鼠產於南美北部的蘇利南到委內瑞拉之間, 因此與亞馬遜河主流東南的申古流域的魚種混為一談是可能性很低的事.
- 寶貝鼠倒底是什麼? [待完成]
魚隻來源: 澄澔水族, 華洋水族*



Onychostoma gerlachi 南方白甲魚 (=灘頭鯪, 石鯪, 紅尾欖, 香欖魚) x 1 (參考多紀保彥的論文)
Puntius filamentosus 白眉道人 (=紫紅兩點鯽, 皇冠兩點鯽, 紫紅皇冠兩點鯽) x 4 (鑑定問題看這邊)
Synodontis nigrita 塞內加爾倒吊 x 2
第一次看到白眉道人這個號小的商品名是2010年初, 當時就覺得, 這不就只是紫紅兩點鯽的小魚嗎? 換個名字再出發是會賣得比較好嗎? 我曾在過去寫過一篇短文解釋這個種群鑑定上的疑難, 當時我曾提到這個種群在商業上最容易與P. arulius, P. mahecola與P. assimilis混為一談, 再加上最近看新加坡魚場的stocklist又再度出現"Puntius mahecola"與"P. arulius"這兩個商品, 讓我有點懷疑, 市面上真有三種filamentosus種群的魚流通嗎? 或者根本只是魚場的噱頭呢? 好的, 檢查過這四隻"白眉道人"的形態特徵後, 我很確定牠們依然還是最最常見的紫紅兩點鯽的幼魚, 不可能是稀有的mahecola, 也不會是arulius. 鑑定很簡單, 在先前的文章也已經說明了, assimilis是下位口, 但這條魚不是, 而整個種群中只有mahecola, filamentosus, singhala的尾柄無明顯黑斑, 而整個種群也只有filamentosus的尾柄既無黑斑又具有尾鰭上下葉的黑色塊, 所以囉, 白眉道人就是紫紅兩點鯽. 不是新魚, 更不可能是少見的魚.
魚隻來源: 永豐魚水族(高雄)



Corydoras virginiae 一間鼠 x 4
Corydoras sp. 巴西線雜鼠一枚
Bryson sp. cf. cephalus or ? 金剛芭比河虎燈 x 3
Brycon sp. cf. melanopterus 類似黑尾河虎 x 1
Curimatella immaculata 無斑小無齒脂鯉 x 3
Trigonopoma gracile (=Rasbora gracilis) 金線鉛筆燈 x 8
Trigonopoma pauciperforatum 一線長虹燈/一線長紅燈 x 7
Esomus metallicus 金龍鬚燈 x 1
Gobiocichla ethelwynnae 黃金帝王猴頭 x 2
- 兇巴巴的脂鯉我們不是沒有遇過, 食鱗食鰭的也都養過, 就算是掠食性種類, 我們養的也都是什麼金排骨金排球xx火箭這類神經質的東西, 但是Brycon這個屬真的是讓我嚇到了. 少量進了三次, 每一次都有一到兩隻一下缸就被咬爛, 這顯示這類的魚有強烈的同種相殘(cannibalism)問題. 但是Brycon似乎是南美洲重要的經濟魚類(看魚市場上的魚, 河虎漢堡, 烤河虎...), 難道在養殖的時候都沒有同類相食吃光光的問題嗎? Baras et al. (2000)的文章說到如果一開始一群魚的大小就有差別, 那麼就容易導致同類相食, 稍微小一點的個體就會馬上被同類吃掉. Vandewalle et al. (2005)的研究則指出Brycon這屬的幼魚的顱部發育較一般輻鰭魚快達到成魚的比例, 使得牠們可以在幼魚的階段就能夠取食較大的獵物, 並使得同類相食成為可能. Baras & Luas (2010)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同類相食其實不是天生的", 為什麼? 他們把卵做兩種孵化處理, 一種是個別孵化, 一種是集體孵化, 結果單獨養大的小魚並沒有顯示同類相食的傾向, 但是群養的幼魚則顯示同類相食的問題. 所以這個小故事是告訴我們一胎化的小孩比較乖(呆)? 然後從小過團體生活的小孩比較早熟而且從小就具備在好複雜的社會中的謀生能力?
魚隻來源: 澄澔水族




Corydoras spp. 巴西雜鼠A x 8
Corydoras spp. 巴西雜鼠B x 10+
Corydoras spp. 秘魯雜鼠 x 3
Corydoras sp. CW006 秘魯長吻印第安鼠(秘魯帝王鼠) x 5
Corydoras araguaiaensis 阿圭尼斯鼠 x 5
Amblydoras nauticus 霹靂鐵甲武士 (咕嚕盔甲貓, 咕嘰盔甲貓) x 4
Poropuntius sp. 從不知道什麼吉羅中挑出來的類似黃尾銀鯊的吻孔魞 x 4
Pungu maclareni 大花幽靈鯛 x 4
蝙蝠蛤 x 4 (感覺就是可以吃)
- 初見到Pungu maclareni這條慈鯛的人應該會覺得"這只不過是一條黃黃的吳郭魚阿是在貴什麼?" 的確就觀賞的角度來說這條魚不是那麼顯眼, 但是無論在慈鯛科的演化史以及區域性保育來說, 這條魚的確有其重要性. 在一般的觀賞魚資訊庫中對這條魚的描述有幾個重點, 而Gordon Reid於1995年發表於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的系列文章總結了這些重點: (1) 分布狹窄, 僅產於西非喀麥隆的火口湖Barombi Nbo(google map), 而Barombi與其它數個火口湖形成喀麥隆的火口湖群, 這些火口湖乃是由一個由大西洋島嶼延伸到喀麥隆達1600km的火山帶所形成, 而這個區域具有四個慈鯛的特有屬, 以Barombi Nbo僅4平方公里的面積就具有十幾個慈鯛科特有種, 因此這個區域被認為不但是西非也是全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熱點, (2) 食性特殊, 以湖中的淡水海綿為主食而且齒列特化為可刮食海綿(此現象由Dominey於1987年發表於國家地理雜誌上), 因此在飼養上應該避免餵給蛋白質含量過高的飼料以免引起消化道的問題(好像在養陸龜或皮卡丘), 但是少量的紅蟲與豐年蝦是可以被接受的, Green et al.於1973年發表於Journal of Zooloy (London)的文章中則報導了湖中慈鯛取食幽蚊幼蟲(Chaoborus), (3) 野生族群嚴重瀕危, 因為Barombi Nbo受到當地居民超抽湖水, 湖水污染, 外來魚種放養以及過度漁撈使得湖中的12種特有慈鯛皆呈瀕危狀態, 而且只有少數幾種被歐美慈鯛繁殖者進行人工繁殖與保育計畫, (4) 缺乏雌雄二型性, 雌雄兩性的顏色幾乎一樣, 因此分辨雌雄並不容易. 不過還有幾個有關這條魚的有趣資訊較少被流通, 首先是Dominey & Snyder於1988年報導了此湖中6種慈鯛具有盜食性(Kleptopatasitism或Kleptobiosis), 什麼叫盜食性? 廣義一點來說這個詞代表一種生物掠奪或剝削另一種生物的食物, 棲所等資源, 那麼這6種慈鯛(包含Pungu)是怎麼掠奪法? 在Barombi中產有一種非洲溪蟹(Potamon africanus), 其取食有兩種策略, 一種是在地面上收集碎屑殘渣, 第二種則是在基質中翻找無脊椎動物例如幽蚊的幼蟲, 然後這些慈鯛就會等在旁邊等溪蟹一把幼蟲一翻出就上前啄食, 所以這種不勞而獲的行為就被稱為盜食性. 另一個議題則是Pungu maclareni這條魚的起源. 德國巴伐利亞博物館(或稱幕尼黑動物學博物館ZSM)魚類學系的Ulrich Schliewen是研究非洲魚類的權威(註: 喀麥龍恐龍就是他在2006年描述的新物種), 他對於西非這些火口湖慈鯛的分類與種化議題有相當多的論述, 他認為這些高多樣性慈鯛類群的種化過程與其說是一種"樹狀的分化", 還不如說是"充滿了基因體間網狀的交流" (看不懂的人看一下什麼叫網狀演化reticulate evolution), Schliewen在2004年出刊的Frontiers in Zoology中探索了喀麥隆火口湖慈鯛的演化起源. 根據他的研究結果, 整個Barombi的特有慈鯛全是由同一個類似薩羅羅非魚(Sarotherodon)的祖先在130萬年左右起源而來, 各屬慈鯛各有特化的食性, Pungu則是與Konia這個屬(包含dikume與eisentrauti兩個物種)在距今80萬年左右分家, 在這個研究中Schliewen指出由於根據粒線體與核DNA序列所重建的演化樹並不吻合, 再加上其它的測試, Pungu這屬魚很可能是Konia以及Sarotherodon其中一個物種的雜交產物, 而這樣的雜交產物造就了Pungu特殊的食性與口部特化. 雖然可能有Pungu的人工繁殖計畫正在進行, 但是我目前還沒有看到可信的資訊顯示如何在人工環境下繁殖這條魚...(若有看到的大大可以跟我說)
- 霹靂鐵甲武士是啥? 其實這類中型的平囊鯰/鐵甲鯰平常不太受到注意, 所以看起來就會似曾相識(可能是圖鑑翻多了)但又不是想看就看得到. 多數的圖鑑書上都把這條魚的學名標記為"Amblydoras hancocki", 2100種把這條魚叫作"咕嚕盔甲貓", 2300種起了更俏皮的名字叫"咕嘰盔甲貓", 但是各位如果把Amblydoras hancocki這個學名打進google會找到什麼? 笑貓對不對? 過去的水族文獻幾乎把笑貓當成Platydoras hancocki(=Amblydoras hancocki), 但這是一連串的張官李戴(註1). 這隻不管叫霹厲鐵甲武士或咕嚕貓的魚的學名應該是Amblydoras nauticus, 其棲地環境是岸邊長滿挺水植物的緩流帶, 其攝食行為與一般小型鐵甲鯰無異. (註1: 一般圖鑑都把笑貓標記為Platydoras costatus, 然後網路上也可使用hancocki查到笑貓的圖片, 但事實上真正的costatus是沒有側線那條粗粗的白紋, 也幾乎不在水族市場流通, 根據Piorski et al. (2008)的研究指出, 真正的costatus只產在蘇利南, 而市面上的笑貓則應該套用Platydoras armatulus這個種名, 至於hancocki也是一條只產在奧利諾科流域的魚, 在水族市場上可能也尚未被流通)
魚隻來源: 台族水族, 澄澔水族, 華洋水族








Acantopsis sp. cf. choirorhynchus 馬面鰍 x 5
Homaloptera sp. 某某爬岩鰍 x 10
Parachela maculicauda (?) 疑似斑尾副元寶鯿 x 1 (混在玻璃貓中)
Hara mesembrina 大理石蝴蝶貓 x 6
Luciopimelodus sp. cf. pati 類似帕提鴨嘴 x 1 (以秘魯藍鴨嘴名義輸入)
Pimelodella sp. Peru I 以秘魯藍鴨嘴名義輸入 x 1Megalonema sp. cf. platycephalum x 2 (以彩虹鴨嘴Pinirampus pirinampu名義輸入)
Centropomus ensiferus 劍棘鋸蓋魚 (=巴西大鱸魚) x 1
- 首先是這隻什麼"巴西大鱸魚"吸引了我的注意, 由於此科魚類種類眾多, 有些主要在海洋中偶進入河口覓食, 但有些則以淡水為主, 但也偶至河口覓食, 正確的鑑定便會左右飼養的方法. 巴西大鱸魚輸入時的學名是Centropomus ensiferus, 那麼我就根據Rivas發表在1986年的文章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erciform Fishes of the Genus Centropomus來檢視這個鑑定是否正確. 其實Rivas的檢索表寫得不是很好, 很多特徵模稜兩可的, 非常難以使用, 他的檢索表第一步就是什麼臀鰭硬棘的角度是否微彎或是直的, 但是他所附上的圖沒有一張讓我看起來有明顯的差別, 後來數了幾個決定性的特徵, 側線鱗列數, 背鰭的軟條數, 尾柄鱗的數目以後, 我想我應該可以確定是"巴西大鱸魚"是ensiferus沒有錯, 但是神奇的是google出來的照片似乎非常混亂不太可信的樣子. 根據Rivas的說明, ensiferous這條魚主要分布於從墨西哥灣到巴西里約的沿海與河口, 這意思就是說, 養這條魚還是加點鹽吧. 此外珍奇水族在去年輸入的"巴西大鱸魚I, II, III型"與龍承水族販售的"巴西黃金鱸"又是什麼呢? 珍奇水族當時所標示的"巴西大鱸魚III型"應該就是ensiferous, 而I型則是以undecimalis名義輸入, II型以"Centropomus sp."名義輸入但是我看不出來與I型明顯的區別是什麼. 而龍承水族販售的魚看起來應該是ensiferous, 而不是其所標註的undecimalis或nigrescens, 而且重點是ensiferous是河口或海水魚, 並非純淡水魚, 我認為飼養的人應該要知道正確的資訊. "巴西黃金鱸"這個名字到了香港變成Centropomus parallelus, 但是我沒看到香港賣的魚的圖片所以不予置評.
- 市面上所謂的"蝴蝶貓"通常指的是兔鮡(Hara)屬的小型鯰魚, 在某些網頁與論文中有些作者認為Hara這個屬與骨鮡屬(Erethistes)是一樣的, 並採用Erethistes為有效屬名, 然而Ng & Kottelat (2007)的文章認為Thomson & Page(2006)把兩屬合併可能是缺乏親緣關係學支持的, 因此Ng & Kottelat認為Hara這個屬名應被視為有效名. 此外這個屬的科級歸屬在歷史上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過去有一些學者認為牠們屬於鮡科(Sisoridae), 但近年的學者例如Alfred Thomson, Lawrence Page, Maurice Kottelat以及新加坡大學的Ng Heok Hee都支持將這屬魚置於獨立的骨鮡科(或稱蛾鯰科)(Erethistidae), 但是在鯰魚星球上仍然把蝴蝶貓這群魚擺在鮡科的目次下. 已經輸入台灣的Hara屬魚類通常只有迷你蝴蝶貓(=粉紅蝴蝶貓)(H. miniscula)與印度迷你蝴蝶貓(H.,jerdoni)兩種, 這次輸入的大理石蝴蝶貓相對來說是比較大型的種類, 體長(不含尾鰭)可達5cm, 剛看到這隻魚的時候以為是線兔鮡(Hara filamentosa)(產於薩爾溫江流域), 那是因為我被尾鰭上葉的絲狀延伸所惑, 查了Ng & Kottelat (2007)的文章以後才發現原來尾鰭"拉絲"的不只有這個種, 還有長尾兔鮡(H. longissima)(產於伊洛瓦底江)以及南方兔鮡, 也就是大理石蝴蝶貓(H. mesembrina)(產於緬甸南部丹那沙林Tenasserim注入安達曼海的小河川). 本來我認為mesembrina這個2007年才被描述的物種不會這麼快進入水族市場, 但是在比對過Ng & Kottelat文章中的檢索表後我有點訝異地發現大理石蝴蝶貓可能就是mesembrina. 輸入的個體有較黑與較黃褐色兩種色型, 但目前我不清楚這是雌雄體色的差異? 個體變異? 或是這條魚本身就有色彩的二型性. 至於一般東南亞魚場報價單上經常出現的Hara hara我到目前還沒看過與文獻吻合的個體.
- 接下來是那些什麼鴨嘴的問題, 本來我是不養這類魚的, 最近才發現網路上的照片和實魚的對應也太亂了吧? [待續]
魚隻來源: 台族水族, 阿勇水族, 珍奇水族
Trachydoras sp. 亞馬遜大眼鬍鬚貓(短吻) x 1
Rhinodoras sp. cf. armsbrusteri 黑色銀河盔甲貓 x 1 (近似紫羅藍盔甲貓 = 黃紋大嘴鐵甲武士 = 黃紋大嘴盔甲貓 = 紫蘿蘭鷹嘴貓)
Acestrorhynchus sp. cf. microlepis XX金排骨 x 2
Acestrorhynchus isalinae 紅尾黑絨二線金排骨 x 2
Brachygobio sp. 小蜜蜂 x 5 (並非一般小蜜蜂, 所以要去那裏買一般小蜜蜂啊?)
[有關平囊鯰(鐵甲鯰)科的鑑定是有點頭痛, 過兩天我把市售中型物種的鑑定說一說)
魚隻來源: 台族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