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生態廊道是石虎問題的解藥或只是一顆涼糖呢?

我今天看了公路總局的新聞稿,新聞稿提到"目前思考保育做法,將部分路塹路段調整為假隧道型式,上方覆土供石虎通行,設置2處箱涵作為動物通行廊道,路堤段設置阻隔設施避免路死效應。另外為了減輕石虎棲地切割影響,進行棲地補償,擬定施工期間停工機制,營運期間進行生態廊道及位置選擇對石虎影響研究計畫等種種作為,在在顯示保護生態的友善措施。"

新聞稿寫得很好,看起來也真的有考量到石虎的需求,但是為什麼會被笑?我們來看幾個點:

(1) 什麼是生態廊道?生態廊道真的是挖一條水溝叫動物從洞裏走過去嗎?在保育生物學上,生態廊道指的是為了要連結兩個鄰近、孤立的自然地區,可允許生物從一處遷移至另一區域的設計。生態廊道的功能主要是可連結兩個鄰近的物種族群,促進基因交流以降低滅絕風險。

(2) 若現有道路上一直有動物被撞死怎麼辦?根據被車撞死動物遺體的地點,來評估物種的分布、種類、出現頻率、季節變化、棲地偏好,然後再以生態工程選用適宜的方法替代原本移動的路徑,並且運用誘導網及喇叭狀入口引導動物進入廊道中。設置完成後可架設紅外線感應自動照相機,監測物種是否真的利用這樣的設施。除此之外,也可在廊道旁設立穿越告示牌及解說牌示等設施。

(3) 台灣有沒有設置生態廊道的先例? 有。比較成功的例子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道路,但那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陽明山公路早就在那個地方,沒有開拓新路或拓寬的必要,也有足夠的動物監測資訊,陽明山公路一般來說流量也不算高,不是高運量道路。那邊的動物雖然會被撞,但一般來說也都不是像石虎這種"少一隻就是大損失"的稀有動物。但是三義的案例是這樣嗎???

(4) 公路總局說的假隧道是什麼意思? 大家先看這個blog中的解說(http://galane.blogspot.tw/2008/02/blog-post.html),看起來就是在被公路貫穿切割的地方覆上一層東西,還要種點草皮之類的,讓石虎可以走過去不被車撞。看起來好像是很貼心的設計對不對?但問題是在於這是施工完成之後才做的,施工期間就是在切割原來的棲地環境,目前的規畫案並沒有見到如何避免石虎在白天受干擾,夜間又不會被施工嚇到。所謂的邊做邊停工的機制說起來很好聽,實際上就是"要確認有影響到了才停工"。但是都已經影響到了再停工有什麼用處? 又不是電腦format就可以重來? 難道工程思維的人的生物學程度真的連國中都不到嗎?

誠然我們不能低估石虎的智力,也就是說它們當然也有可能利用人類設計的廊道通過公路上方,但我們也不要忘記生物有棲地依戀性。人都會認床認家鄉味了,又如何能期待石虎一定要走人類設計的通道?生態廊道的理念是好的,但我們沒有信心的是施工設計的細緻度與施工品質,因為我們看過太多太多以生態工法為名破壞自然環境的案例,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人反對三義案的原因。

我想歸根來說三義的交通的確是需要改善,但是我們要不要先檢討木雕業本身是否是永續產業? 大家有沒有想過大樹那裏來?人潮是否就是錢潮?讓車大量湧入是否一定是好的?苗栗有多少破壞地景與風景但利用率很低的道路?要不要先檢討一下?外環道不是不能做,但是請先說服大眾那個設計是合理的,施工品質是細緻的,而不是發個新聞稿套用點名詞就要大家安心放心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