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公務員獎評應嚴謹,但立委、記者和路人憑什麼貶低自己不懂的專業?

此圖連結自Wikicommon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ongolian_Wild_Horse_001.jpg
今天(11/11)我看到一個讓我非常怒的新聞,也就是中時記者徐子晴所寫的"傑出公務員 遭批有夠瞎"。徐大記者這篇文章一出,馬上就看到電子媒體也做了,例如三立等台就在晚間新聞時到處亂訪問一知半解的路人,然後得到"真的很瞎很離譜還我稅金來"的結論。請問這些媒體在搞什麼鬼?新聞是這樣捏造的嗎?

徐大記者的報導中寫到:"去除野馬腸子的糞石就可得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為鼓勵優秀公務員,考試院每年頒發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每年約有8人獲獎,1人可獨得20萬元。但得獎者皆為高階公務員,甚至有人僅因「移除蒙古野馬腸內糞石」就可得獎;且該獎僅以一紙行政命令頒發,無法源依據,遭立委、考委批「太瞎」。"

請問各媒體記者看過考試院的獎評記錄嗎?還是只根據需要上媒體作秀的立委助理發的新聞稿就寫出來了?然後為了發即時就開始胡扯了?

根據考試院的評選結果文件(自己google就有了,連google都不會嗎?),金仕謙園長的獲獎事由全文為:
  1. 領導機關參與各項服務及業務評比,績效斐然,獲頒臺北市101年度「臺北巿政府服務品質」優等獎、績優環境教育獎之「機關公營事業機構或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50%之財團法人組」特優獎、節約能源執行成效貢獻獎、第16屆優良志工團隊金鑽獎,及行政院環保署101年「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獲英國網站Tripadvisor旅遊景點「四星」證明書。
  2. 領導機關101年度精進專業技能與服務,主導全國臺灣黑熊保育機構,首推跨域族群管理復育合作計畫;完成國際典例之人獸親近金剛猩猩展示場改善工程;推行蜻蜓生物防治法,有效降低園區小黑蚊發生;首度引進日本丹頂鶴,與日本釧路動物園簽訂友好協定;以獸醫技能主刀,圓滿移除蒙古野馬腸道內糞石;打破澳洲禁止輸出無尾熊政策,完成無尾熊再引入計畫。
  3. 擴大辦理第3屆亞洲動物園教育者研討會及工作坊,提升國際專業形象;辦理第2屆兩岸三地大熊貓保育教育學術研討會,促使兩岸四地簽定「第3屆兩岸四地大貓熊保育教育學術研討會倡議書」,完成跨域國際合作簽署;鼓勵自製無毒環保清潔劑,落實無毒友善環境。
所以,怎麼會是徐大記者所言,僅憑拿個糞石就得獎?此外,這些媒體是不是因為在所有得獎者中,金仕謙園長所在的台北市立動物園最近,又一向是媒體找新聞素材的好地方,又可以拍得到畫面,所以就瘋湧而入輕鬆賺到一條看起來好瞎的新聞?既可以表一下公務員又可以增加酸民的點閱率,何樂而不為?

以動物園來說,它是一個科學與教育場所,真的不是給你一天到晚辦活動讓各民代招待選民的後花園。金園長本身就是獸醫,而動物園的獸醫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每一位獸醫的專長都不一樣,所以能夠幫馬開刀並不是隨便找一個人開開就算了。更重要的是,那是蒙古野馬,一種在1960年代就在野外絕滅,後來才慢慢被復育的珍稀物種。如果一隻蒙古野馬死掉了,就是很大的損失,那請問一位專業獸醫幫野馬開刀,又為什麼可以被徐大記者隨便寫成"瞎"?

三立新聞跑去拍掃馬糞的人,然後旁白說掃馬糞很辛苦。如果只因為掃馬糞就得獎(假設那是公務員,不是約聘人員喔),請問各台又會鬼扯什麼東西出來?掃馬糞和動手術那一個專業門檻高,這些號稱唸過相關科系的新聞主管不知道嗎?或是故意選擇忽視呢?


然後小黑蚊的問題有多嚴重徐大記者不知道嗎?可以試行生物防治的區域也沒有想像得多。那麼動物園試行這種方法改善園內環境,降低遊客與動物被叮咬的可能,不行嗎?徐大記者要不要查查看政府每年在防治小黑蚊上投入多少經費?知道那個金額之後,各媒體還敢亂喊瞎嗎?

其實我可以同意立委所提,表揚公務員最好以基層公務員為主,避免對主管拍馬屁,而且在國庫艱難的狀況下,應該修訂辦法改送獎狀也就可以了。但我不能同意的是在整個新聞中所顯示出的對專業的踐踏與惡意抹滅,以及各台新聞在互抄的過程中所顯示的傲慢、無知與標題殺人。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針對壹電視與蘋果日報11/3有關「切蛋魚」(咬睪丸魚)報導的回應

有關「切蛋魚」或「咬睪丸魚」的以訛傳訛話題,我早在之前的blog文章中就已經明白說過。一切的報導看起來都像是從新幾內亞傳出,但完全沒有真憑實據。為什麼呢?紅銀板雖然早就是常見觀賞魚及食用養殖魚種,但是此魚並沒有引入新幾內亞的記錄。此外在新幾內亞被拿來當食用魚並放流到湖泊中的外來魚通常是非洲十間或吳郭魚之類的生物,所以我一開始就對那個傳聞保持高度懷疑。此外,「河中巨怪」(River Monsters)這個誇張節目把這個訊息向外播送推波助瀾,使得幾乎全球的媒體都把紅銀板當食人魚,然後再把它當成專咬男人睪丸的兇猛魚類。但,這條魚根本就只是條吃素為主的魚。稍有演化生態常識的人都知道,世界上並不存在任何一個專一攻擊人類的脊椎動物,這樣的標題其實只會造就無知鄉民胡扯的爛梗,但是對外來種控管、寵物棄養這類的議題沒有幫助。

自從2011年蘋果日報報導市面上亂賣食人魚以後,在台灣媒體上三不五時就會出現一些某某地方又釣獲食人魚的新聞。蘋果日報的報導其實間接導致農委會被監察院糾正,而衍生今年國貿局公告禁止食人魚輸入的政策。但就算這些以訛傳訛訊息一再被學者或水族界人士訂正這些被抓到的都不是食人魚,但某些台灣媒體卻依然故我,只要標題能聳動能吸引點閱率就好,那裏管什麼正確資訊呢?

前幾天蘋果日報的記者又打電話給我問這條紅銀板是怎麼回事,當天台中大聯盟水族的蔡政宏先生就已經告訴我此事。事實上記者在採訪我的時候,我把紅銀板與食人魚的區別、紅銀板的習性、各相關單位在此事上管理的落差、還有外來魚類所具備的不同層級風險都說得清清楚楚,但是一到了編輯手上,從蘋果日報變成壹電視以後,就變得不是原本所想的那樣。

記者郭睿誠所寫的
食人魚遠親遭誤認殘暴」一文算是忠實反映了當天訪談的重點,也就是「紅銀板並不是食人魚,其牙齒結構只是有利咬碎果實,性情也屬溫和」。但是蘋果又另外做了兩則新聞,文字內容就有些失誤了。「以堅果為食演化成尖牙」這篇文章令我不解的部份是,為什麼會提到「要把人的手指咬斷也不是太難的事」?那我能不能說:「可口可樂拉環相當鋒利,打開時切斷手指也不是不可能?」一件事是否會發生,一定要有充要條件不是嗎?那請問全球各地發生過紅銀板咬人手指的事件嗎?如果沒有,那這樣的臆測有什麼意義?


至於棄養大型觀賞魚的回收機制我認為有困難。因為民眾養一養不養了,就要丟回水族館,請問收購價格怎麼處理?一般小店會有空間嗎?如果沒有空間又強行收容,是否又會衍生動物福祉的問題?如果棄養的數目太多,就算紅銀板不會在野外繁殖,是否最後又要祭出禁止輸入的手段?其實整個事件的重點真的不是可不可怕,而是缺乏飼主責任的民眾不管什麼東西都往外丟,讓公眾承受風險,使動物本身承受污名。

這則新聞到了壹電視動新聞就變得誇張。標題變成了咬睪丸魚驚現台中文修公園」。這個標題是怎麼回事?都已經說了此魚根本不會咬睪丸(睪丸陰囊傻傻分不清嗎?健康教育沒學過嗎?),為何還要下此標題?但一看內文又還好,算是正確知識,那為什麼一定要使用這樣的標題呢?牙如人齒 公園驚見「咬睪丸魚」這篇報導則是錯誤較多的一篇。如果要證實紅銀板對人是否有攻擊性,那可以使用大的肉塊,怎麼會弄得好像要煮火鍋料一樣丟香腸進去?水族館老闆都快瘋掉了(但似乎成就了媒體自己的趣味)。另外在紅銀板的資本資料一處有個錯誤,紅銀板的幼魚若與其它食人魚有擬態關係,也屬於貝氏擬態(也就是讓掠食者以為它是不好惹的食人魚而不吃它)。紅銀板的幼魚事實上是沒有攻擊性的。

整體來說,我認為蘋果日報的郭睿誠記者試圖幫忙釐清紅銀板與食人魚的差異,我覺得這個部份做得很好,然而記者的文章一到了編輯手上,被放大的訊息常常就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了。


此外11/3中午電子媒體蜂湧到台中水族街去採訪,拍了一些畫面以後,就開始發稿了,以下我就評論這些媒體的報導品質:

  • 東森ET Today(標題: 切蛋魚台中現蹤,別慌它是吃素的): 東森的報導一開始很不OK,但是負責的記者在看過我們家blog後已經把標題和內容稍事修改,現在好很多了,感謝張力天記者;
  • 中視新聞(標題: 公園水池驚見怪魚): 我覺得就是不懂的人在大驚小怪,紅銀板其實是常見的觀賞魚,沒看過就說是怪魚,我相信如果有人撈起一條土托魚,媒體一樣會大驚小怪,因為從小到吃到的都是切好的對不對? 而且明明就已經是幾天前撈起來的,為什麼非要加一句什麼遊客心驚?
  • TVBS(標題: 公園出現人齒怪魚): 紅銀板是不應該出現在公園池塘,但是我真的認為媒體去訪問不明究理的民眾,然後再收集民眾被嚇的情緒,這是在幹嘛?請問被訪問的民眾真的接收到正確知識嗎?(也就是: 紅銀板不是食人魚,不應該棄養外來魚類)
  • 華視(標題: 生態池釣到怪魚): 其實華視報導的整體內容是OK的,但是我真的不喜歡那個怪魚稱號。這真的只是顯示我們這個社會對貓狗以外的寵物認知很有限呀~
  • 中天新聞(標題: 台中出現咬下體魚): 報導前半段OK,但是為什麼媒體要去訪問沒有接受到正確資訊的民眾引起恐慌呢?狗那麼常咬人為什麼就沒有媒體去訪問小朋友怕不怕呢?
  • 公視(標題: 台中出現紅銀板): 整體來說是OK的,但是陳東瑤(不是陳東堯)老師是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不是動物系呀~~
以下再整理我對其它有問題的食人魚新聞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