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有關黃花/帝王紅花/金粉/帕瑪斯恐龍的鑑定議題

最吻合Mark Hanssens所認為的黃花恐龍P. buettikoferi的個體(留意身上只有4-5道大斜紋)
偶爾輸入的金粉恐龍(golden dust)
2007年輸入的黃花紋吻合Mark Hanssens概念的P. palmas palmas,但小背鰭數不對
Polypterus palmas palmas的手繪圖 (來自Mark Hanssens的文章),但是否為真正的P. p. p.不確定
Polypterus palmas buettikoferi的手繪圖 (來自Mark Hanssens的文章)
[這是節錄自過去在AquaZoo上的文章,要看全文請買AquaZoo過期雜誌81期]

在台灣的水族市場上,恐龍魚的「花名」不少。在市場上流通已久最陽春的大花恐龍Polypterus ornatipinnis是「花系列」的始祖。近年來台灣出現不少花系列恐龍,但是倒底那一朵花是那一朵,常令玩家十分困惑。大花恐龍與金恐龍是台灣早期水族市場上唯二能夠見到的兩個多鰭魚物種,之後「小花恐龍」隨之出現。所謂的小花恐龍正確的學名是Polypterus polli。小花之名原本是為了與大花區別,而此種獨特的胸鰭與頭部背方金屬綠光澤也為牠贏得「青恐龍」的美名。若依其種小名音譯,則成為「波利恐龍」。然而由於Polypterus polli在國外出口商報價單上經常被張冠李戴為Polypterus palmas,因此這些年在台灣的市場上也稱牠為「帕瑪斯恐龍」,然而這是錯誤的稱呼。先前已經說明過「麻花」恐龍的由來,而這個種還有一另一個商業俗名-叫作「紅花恐龍」(雖然這個種一點紅色斑紋也沒有)。那個「帝王紅花恐龍」又是什麼物種呢?根據我對2007年所進口的「帝王紅花恐龍」的觀察,這個物種應該就是Polypterus palmas buettikoferi,過去曾經被稱為「黃花恐龍」。我想大家一定眼花了,總結這些花系列的恐龍,不含大花恐龍,共有五個名字,但事實上只有三種魚。

前段提到「帕瑪斯恐龍」在國外出口商使用學名混亂的問題,這個問題倒底是如何產生的?倒底什麼是「帕瑪斯恐龍」呢?帕瑪斯恐龍Polypterus palmas palmas乃是美國物理與魚類學者William Orville Ayres於1850年根據賴比瑞亞臨近象牙海岸邊界所採集的標本而發表的魚種,然而自從此魚被發表之後,幾乎沒有標本或活體再在賴比瑞亞被採集到並輸入至西方科學界。奧地利動物學者Franz Steindachner隨後於1891年也根據賴比瑞亞的標本描述了一個新物種,也就是黃花恐龍Polypterus buettikoferi。接下來,比利時動物學者Max Poll根據剛果河流域的標本於1954年發表了Polypterus palmas congicus這個物種,也就是「帕瑪斯恐龍的剛果亞種」。

然而這個「帕瑪斯恐龍的剛果亞種」的發表在「國際動物命名規約」之下是個不合法(unavailable)的學名,法國動物學者Jacques Daget便於1962主張使這個學名成為合法。很不幸地在多鰭魚屬中,另有一個物種具有congicus這個學名,也就是黃金恐龍王。也就是說在一個屬裏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學名,這也是國際動物命名規約所不允許的。由於黃金恐龍王乃是比利時動物學者George Albert Boulenger於1898年所描述的,在命名上具有優先權,所以Daget所主張的「帕瑪斯恐龍的剛果亞種」之名仍然是無效的。Gosse察覺到這個問題,因此於1988年倡議以Polypterus polli取代Polypterus palmas congicus成為有效名,這也就是「波利恐龍」一名的由來。

後來Mark Hanssens等人於1995年的研究中又認為palmas、buettikoferi以及polli都屬於同一種(也就是palmas)的不同亞種,從那時候開始,三個物種的學名就分別成為Polypterus palmas palmas、P. palmas buettikoferi以及P. palmas polli,也就是說開始在「帕瑪斯」之名下開始了他們在水族界的混亂身份。

市面上絕大多數以Polypterus palmas為名流通的物種都是「波利恐龍」。而「黃花恐龍」(或稱帝王紅花恐龍)則是只有在非洲的出口商明確標示為”buettikoferi”才有一點點可能是「真品」。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帕瑪斯恐龍」都來自於奈及利亞或幾內亞兩個國家,而不是真正的帕瑪斯恐龍的原產地-飽受內戰蹂躪的賴比瑞亞。Mark Shäfer於AquaLog系列的多鰭魚篇曾圖示多張「真正的」帕瑪斯恐龍的照片,但事實上連他自己也不確定他判定的「帕瑪斯恐龍」是否為「真品」。根據Shäfer的說法,波利恐龍與其它兩種的差別非常明顯,也就是具有最少的小背鰭數(約5-6個),而帕瑪斯恐龍與黃花恐龍的差異在於兩者頭部背方的花紋是否散開或排列為「人字形」。但比較Mark Shäfer所提供的圖片發現兩種魚似乎無法以這麼簡單的特徵區別。

台灣在2007年冬季先後進口了兩批「黃花恐龍」(又稱「帝王紅花恐龍」,但也被誤稱為「青恐龍」),從該兩批魚中便可見到高度的斑紋變化。其中有一種被AquaLog書中稱為金粉恐龍(golden dust)的魚,經過我們初步的分子系統學研究認為牠與黃花恐龍有遺傳上的分化,但是因為輸入的魚可能來自不同採集地的個體,所以我們並不能因此判斷這兩種恐龍究竟是共域或異域分布。什麼是「真正的帕瑪斯恐龍」恐怕得等到賴比瑞亞產的個體開始流通才能知曉了。

根據我們未發表的分子演化研究顯示,波利恐龍事實上與黃花恐龍並不是最接近的類群。我們也從其行為發現其間的差異。波利恐龍通常活躍於水域的中層與上層,進食與平時活動鮮少集體行動。但黃花恐龍的行為跼限於底層,無論在移動或是取食皆有集體活動的傾向。無論是波利恐龍或是黃花恐龍都是相當容易飼養的種類,無論是活餌或是乾燥餌料都能適應良好。健康狀況良好的波利恐龍應在胸鰭與頭部散發出耀眼的金屬綠色光澤,而健康的黃花恐龍的下頷與喉部也應呈現鮮明的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