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出刊的Vertebrate Zoology (由德列斯登自然史博物館出版)刊出脂鯉目分類學大師Axel Zarske所著的第三篇對柏林自然史博物館脂鯉目模式標本的檢查結果(Zarske A. (2012) Das Typusmaterial der Characiformes des Museums für Naturkunde zu Berlin. Teil 2b (3) Südamerikanische Characiformes im weiteren Sinne. Vertebrate Zoology 62(3): 297-356.)。這篇文章檢查了非常多的鋸脂鯉科的模式標本,尤其是所謂的銀板。台灣市面上的銀版不外乎就是幾大類,沒顏色的就一般銀版,有線的就分粗線細線,然後臀鰭變長的就叫勾丁,身上有斑點的就通通是虎斑或什麼斑。問題是,所有的銀板在小時候多少都有斑紋,而在網路上又很少看到有玩家紀錄這些魚的成長過程。此外,鑑定是一大問題。過去的一些分類學研究不是缺乏對活體材料的認識、就是沒有檢查模式標本、要嘛就是只憑幼體特徵大發議論。因此Zarske這篇文章倒真的是提供亟欲確認這個科的物種鑑定方法的我們很好的資訊。
其實Zarske已經不是第一次寫柏林自然史博物館脂鯉目模式標本的文章,他在2011與2012年已經把除了牙魚、鉛筆和鋸脂鯉的模式標本都檢查完了,然後才進入最麻煩的這部份。
在這篇文章中我關注的是"銀板"的鑑定議題。究竟市面上超級常見的銀板是什麼東西呀?為什麼有些網頁說是Metynnis hypsauchen但有些網頁卻是Metynnis argenteus呢?不管怎麼google圖片其實都沒有用處,因為就分類學操作來說,就是要看到模式標本呀。好的,經過Zarske的檢查後,這兩個種的差異真的被確認了。好吧,我們不要去談什麼麻煩的骨骼和鱗片數,我們就講一般人肉眼可見的特徵好了。M. argenteus的腹部鱗片比M. hypsauchen來得大,而臀鰭基部也是平的,而不像M. hypsauchen是弧形的。M. argenteus的脂鯉也比M. hypsauchen稍大。好了,那市面上的東西是啥呀?
我很訝異地發現,中文網頁上銀板的照片其實不多耶,大概是太常見沒人拍?在google一番後,我想這應該是M. argenteus,而這樣的魚則是M. hypsauchen,所以各位要不要看看自己魚缸裏的銀板究竟是那一種?然後我很確定台灣魚類資料庫中的"高身銀板"圖片是M. hypsauchen沒有錯,但,台灣市面上常見的銀板可能是M. argenteus,真正的M. hypsauchen我自己沒有看過。
在這篇文章中我關注的是"銀板"的鑑定議題。究竟市面上超級常見的銀板是什麼東西呀?為什麼有些網頁說是Metynnis hypsauchen但有些網頁卻是Metynnis argenteus呢?不管怎麼google圖片其實都沒有用處,因為就分類學操作來說,就是要看到模式標本呀。好的,經過Zarske的檢查後,這兩個種的差異真的被確認了。好吧,我們不要去談什麼麻煩的骨骼和鱗片數,我們就講一般人肉眼可見的特徵好了。M. argenteus的腹部鱗片比M. hypsauchen來得大,而臀鰭基部也是平的,而不像M. hypsauchen是弧形的。M. argenteus的脂鯉也比M. hypsauchen稍大。好了,那市面上的東西是啥呀?
我很訝異地發現,中文網頁上銀板的照片其實不多耶,大概是太常見沒人拍?在google一番後,我想這應該是M. argenteus,而這樣的魚則是M. hypsauchen,所以各位要不要看看自己魚缸裏的銀板究竟是那一種?然後我很確定台灣魚類資料庫中的"高身銀板"圖片是M. hypsauchen沒有錯,但,台灣市面上常見的銀板可能是M. argenteus,真正的M. hypsauchen我自己沒有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