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lebias ansorgii 綠皮短筆燈(真品阿) x 10
Kribia kribensis 非洲睡塘鱧(=非洲侏儒枯木塘鱧) x 5
Procatopus similis "Mundemba" 黃背紅翅女王鱂 x 3 pairs
Procatopus notataenia "Kribi Red" 紅背女王鱂(Kribi產紅色型) x 3 pairs
Epiplatys sexfasciatus 六線鱂(Bidou產) x 2 pairs
Benitochromis uffermani (=Chromidotilapia sp. Mundemba) 幽浮喀麥隆鳳凰(=結耙非鯽未定種"蒙甸巴型") x 3 pairs
Pungu maclareni 大花幽靈鯛 (以Stomatepia pindu名義輸入) x 3 pairs
Sarotherodon caroli 卡羅幽靈鯛(=卡羅帚齒非鯽) x 2 pairs
Atya scabra 非洲麻花網球蝦 x 4
Corydoras napoensis 藍紋鼠(以Corydoras bilineatus雙線鼠名義輸入) x 5
Oryzias curvinotus 弓背青鱂 x 8
Denticetopsis seducta 巧克力鮫鯨(=粉紅鮫鯨) x 6
Triplophysa siluroides 擬鯰高原鰍(=虎皮巨鯰, 巨型虎皮鰍)* x 2 (這隻絕對不可能大到120cm啊真是太誇張了)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黑鰭鰁(=花斑黑鰭鯉, 廣西鰁, 紅臉花豹)* x 5
Leptobotia tientainensis 天台薄鰍(=黃金豹紋鰍)* x 5
Sineleotris saccharae 薩氏華黝魚(=薩氏小黃鼬魚, 桔彩蝦虎)* x 1 pair
Rhinogobius zhoui 周氏吻蝦虎* x 1對
Rhinogobius duospilus 白面火焰頰蝦虎* x 1對
Protomyzon pachychilus 熊貓爬岩鰍* x 5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白子的草魚(金絲鯇)* x 4 就是四隻大草魚, 草魚, 草魚, 草魚啊~~~~~原來金線鯇就是白化的草魚啊~~~
幾個新梗:
- 卡羅幽靈鯛是啥? 為什麼看起來像吳郭魚? 為了食用目的而養殖的"Tilapiini族"[註1]有Tilapia, Oreochromis以及Sarotherodon三個屬. 這三個屬的慈鯛只有前面兩個屬被引入台灣, 在台灣的養殖學者眼中牠們通通都是"吳郭魚"[註2]. 我對這三個屬的關注其實是來自於牠們因為人工養殖與引入在全球所有亞熱帶與熱帶水域中所造成的外來種禍害. 不單是台灣, 人類放養這三個屬的慈鯛對全球淡水生態系的傷害完全是難以彌補的. 例如觀賞魚界很熱衷的蘇拉維西多數內陸湖泊都因為放養各種羅非魚(尤其是非洲十間)受到嚴重的破壞. 所以, 目前隸屬於Sarotherodon屬的卡羅幽靈鯛會不會是一個潛在的入侵性外來物種? 我對一個物種是否具有入侵性的評估考量是這樣的: 牠的生物特性是否具有適應力強的特質? (例如耐高溫, 低溫, 缺氧, 有沒有護幼行為...) 台灣是否還有"空的生態棲位"可以讓牠佔領? 輸入頻度高數量多嗎? 魚場會不會拿去生然後就在魚場邊的水溝出現? 有沒有被大量購買放生的可能? 就算不能在台灣的野外繁殖但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可能因為其習性而造成其它生物的傷害? 那麼對於首次輸入的卡羅幽靈鯛我會怎麼評估呢? 首先, 這種魚根據IUCN的評估來說已經是一種在野外瀕危的稀有魚類, 之所以會瀕危是因為原產地喀麥隆當地政府與居民對於所有火口湖生態的破壞以及外來魚種(還是吳郭魚)的引入. 牠的單價雖然不算高, 但是在全球的觀賞魚市場上是非常少見的物種, 連日本, 德國與美國都相當地少見, 許多慈鯛繁殖者也呼籲應該對這些在原產地將很快絕滅的物種進行人工繁殖(參考我過去對Pungu maclareni的說明), 牠的顏色不算非常特別, 基本上無法引起一般消費者的興趣(一般人只會買一些花花綠綠的人工繁殖魚), 也就是說牠的市場交易特性很難達到"便宜量多容易被大量輸入棄養"的門檻. 好, 那第二步來看牠的生物特性. Klett & Meyer的研究指出carloi是條口孵魚, 而且是由雌魚口孵. 那麼這個生物特性與入侵性有沒有關係呢? Klett & Meyer的研究中包含了幾種食用的吳郭魚以及近年被認為開始變成入侵種的三間(Cichla spp.), 但是我發現無論是兩性口孵, 單性口孵都與該種魚有沒有入侵性的潛力沒有關聯性, 因此這個生物特性不足以引起疑慮. 第三步就是要看看這條魚的分類地位與親緣關係與已知的入侵種是否相近. 如果相近的話表示需要留意. 這個稀有物種在過去針對"Sarotherodon屬的吳郭魚"的研究中幾乎沒有被提過, 一直到近年來喀麥隆火口湖生態系成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如Trewavas et al.2009年的研究), 湖中慈鯛的同域與網狀種化, 以及東非慈鯛研究者往西非尋求更多解讀湖產慈鯛演化起源的答案, 才開始有科學家對Sarotherodon這類的魚進行較廣泛的研究取樣. Schliewen et al.於1994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首次把carloi這條魚包含在取樣中, 接下來綜合Klett & Meyer以及Schwartzer et al.的研究, 我們可以看到Sarotherodon的模式種(養殖食用物種)與S. nigripinnis較接近, 然而卡羅幽靈鯛所屬的種群則與Stomatepia這個火口湖慈鯛類群形成姐妹群. 這也就是說卡羅幽靈鯛在分類上很可能不屬於Sarotherodon. 這麼一來, 我對卡羅幽靈鯛的入侵性疑慮也就降低了. 那麼這條魚吃啥? Green et al. (1973)以及Bowen (1979)都指出S. carloi與其姐妹種S. linnellii都是取食植物浮游物, 不過我目前還沒看到什麼人工繁殖的記載.
- 第二個梗是那隻非洲麻花網球蝦, 這蝦又怎麼了? 看到"Atya scabra"這個學名的時候我有點傻眼, 我一直以為Atya scabra是中南美洲的蝦子, 怎麼會從非洲出貨呢? 查來查去, Hobbs Horton H. Jr. & C.W. Hart Jr.(1982)所撰著的The Shrimp Genus Atya (Decapoda: Atyidae).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gy 364這本大作[pdf下載]給了我答案. 在現生的11種Atya中, 居然有四種, 也就是A. crassa, A. gabonensis, A. innocous, 以及A. scabra具有跨洋性分布. 連我們平常熟知的非洲巨人網球蝦都有著非洲與大西洋側中美洲的分布, 更不要說A. scabra居然是個跨越非洲, 以及中美地峽東西兩側的物種了. 跨洋或跨大陸性分布對於需要降海的淡水生物來說並不算是非常特別, 不過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花時間閱讀這種大範圍長距離跨洋分布的文獻, 這樣的距離比起黑潮流經東南亞到台灣所帶來的蝦虎蜑螺之類的生物來得威多了. 然而我卻搜尋不到文獻以族群遺傳學的方法比較這些跨非美洲分布網球蝦的族群遺傳結構, 多數的文章似乎都著眼於這些兩側迴游生物在中美洲, 例如大安地列斯群島的族群動態與播遷 (例如Page et al., 2008, Cook et al. 2010). 在飼養方面, 非洲巨人網球蝦據說很兇會咬死其它蝦子, 但是A. scabra目前在我的Atyidae混養缸中表現溫和, 與石紋網球蝦或其它的Caridina似乎相處OK. 順道一提, 過去輸入到台灣的非洲產Atya是否都是gabonensis我持保留的態度. 我懷疑Atya africana很可能也被輸入過.
註1: Tilapia在過去被廣泛地用以指稱被各地養殖作為食用的"吳郭魚", Tilapia原本就是一個屬名, 模式種是Tilapia sparrmanii (其實很漂亮, 未引入台灣), 但是早期因對非洲慈鯛演化的理解不足, 使得水產養殖與魚類分類學界把Tilapia, Orechromis以及Sarotherodon三個完全沒有關係的屬一直混為一談, 組成一個族叫做羅非魚族Tilapiini(或甚至稱為羅非魚亞科Tilapiinae)(例如Nagl et al.發表於2001年的文章變誤以為這三個屬是近緣屬). 一直到2002年Klett & Meyer的研究才指出所有養殖的吳郭魚或近似食用魚無一是真正的Tilapia. Schwarzer et al. (2009)的文章更進一步指出養殖界經常使用的"Tilapiini"一詞根本缺乏演化生物學的基礎. 因此目前的魚類演化與分類學界已停止使用Tilapiini或Tilapias這個辭彙, 而採用Schwarzer et al.的分類建議把以下四族組合為Haplotilapiini族: Etiini(外星幽靈鯛亞族), Oreochromini(口孵慈鯛亞族)(包含尼羅吳郭魚, 以及卡羅幽靈鯛), Boreotilapiini(北方羅非魚亞族)(下轄兩群, 蝦虎型的猴頭鯛類, 分布於中西北非洲的Tilapia, 其中吉利吳郭魚屬於此類, 但真正的Tilapia與此群無關), Austrotilapiini(南方羅非魚亞族)(下轄三群, 所有的東非湖產慈鯛, 東南非洲群, 與猴頭鯛, 而Tilapia的模式種T. sparrmanii隸屬於此族). 但因慈鯛科的多樣性太高, 族級以上的分類體系尚未在學者與使用者間形成共識, 因此Haplotilapiini的位階在未來可能還會有所變動.
註2: 不知道為啥在不少中文魚類文獻或資料庫中Tilapiini這類的慈鯛都被譯為"非鯽", 我對這個翻譯是很有意見的. 很多時候生物中文名的譯者對生物本身一點也不熟, 只能由己身較熟悉的生物再套上一些自認合理的想像創造出一些譯名, 在過去資訊不流通的年代或許是無可厚非, 但在今日看起來就非常的奇怪與不適當. 舉例來說, Caecomastacembelus這個非洲產的棘鰍科屬只不過具有較小的眼睛, 在fishbase的中文版中卻被譯為"非洲盲棘鰍", 這實在令人完全感到無法理解與錯愕, 然fishbase又是很多學術與通俗資訊的參考來源, 這樣的錯誤就更顯得不應該存在. 在這個例子中, "鯽"指的是鯉科魚類, 為什麼會拿來套用在鱸形目的慈鯛身上呢? 顯然就是譯者使用自己的"中國經驗"套上一個"非洲的非"來成就一個不之所以然的譯名. 至於"羅非魚"一詞起源自中國, 意指這類的來自"非洲尼羅河流域"的魚類, 台灣的水產養殖學者則把Tilapia, Oreochromis與Sarotherodon三個屬的慈鯛合稱為"吳郭魚"(參看此文)
註2: 不知道為啥在不少中文魚類文獻或資料庫中Tilapiini這類的慈鯛都被譯為"非鯽", 我對這個翻譯是很有意見的. 很多時候生物中文名的譯者對生物本身一點也不熟, 只能由己身較熟悉的生物再套上一些自認合理的想像創造出一些譯名, 在過去資訊不流通的年代或許是無可厚非, 但在今日看起來就非常的奇怪與不適當. 舉例來說, Caecomastacembelus這個非洲產的棘鰍科屬只不過具有較小的眼睛, 在fishbase的中文版中卻被譯為"非洲盲棘鰍", 這實在令人完全感到無法理解與錯愕, 然fishbase又是很多學術與通俗資訊的參考來源, 這樣的錯誤就更顯得不應該存在. 在這個例子中, "鯽"指的是鯉科魚類, 為什麼會拿來套用在鱸形目的慈鯛身上呢? 顯然就是譯者使用自己的"中國經驗"套上一個"非洲的非"來成就一個不之所以然的譯名. 至於"羅非魚"一詞起源自中國, 意指這類的來自"非洲尼羅河流域"的魚類, 台灣的水產養殖學者則把Tilapia, Oreochromis與Sarotherodon三個屬的慈鯛合稱為"吳郭魚"(參看此文)
魚隻來源: 阿勇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