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2011-04-19新進魚隻

Hemigrammus sp. cf. rodwayi 羅德威金燈(看起來像雜燈的雜燈) x 10
Leporinus friderici 弗氏兔脂鯉(=三點綠鉛筆) x 5
Kryptopterus sp. cf. moorei (不是Ompok sp.) 大眼香檳海象 x 2
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 越南鱊(越南血尾七彩葵扇) x 5(公)
Moenkhausia sp1 + sp.2 cf. steindachneri XX龍鱗燈(兩種混在一起) x 5
Protomyzon sp. cf. pachychilus 某某金帶熊貓爬岩鰍(不是一般的熊貓爬岩鰍) x 5
Glyptothorax sinensis 中華紋胸鮡(=中華三間鴨嘴) x 1
Liobagrus marginatus 白緣鮠 x 1
Corydoras sp. C129 新維多利亞鼠 x 5
Corydoras sp. Hybrid sterbai x metae (?) 弓箭豹鼠 x 3
  • 那個弓箭豹鼠有一個神秘的來源(反正有抓的人都聽過就不講了), 初見此鼠照片還以為是simulatus和什麼東西混出來的, 實際上看到此鼠, 直覺認為可能是金翅珍珠鼠與面具鼠雜交出來的. 不過我也只是猜猜, 猜錯就猜錯. 雖然我不是那麼喜歡人工雜交魚, 但是這個雜交鼠居然還可以發育得不錯, 很大隻, 不像東南亞做出來的黑翅長鼻鼠一樣永遠長不胖長不大來得有趣一點.
  • 至於那個花紋不太一樣的熊貓爬岩鰍, 我認為應該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但是鑑定尚未確定 (是否同屬也是令我懷疑的)
  • 所謂的"龍鱗燈"一開始指的其實是台族水族在2009年5月自秘魯輸入的一批魚, 當時那條魚可以長到近15cm大, 感覺好威, 而且不會兇得像鬼一樣. 這次輸入的物種一開始被當成龍鱗燈, 但是仔細看以後, 不是台族當時輸入的龍鱗燈, 而不一樣的兩個物種. 由於兩個物種的側線鱗數不同, 而且側線鱗數的差異與尾柄斑紋的差異具有相關性, 因此我就把牠們當成兩個不同的種, 可是呢因為這個類群的已描述物種很少, 而"眼睛沒有紅紅的"類似物種只有Bario steindachneri, 而Bario這個屬雖然已經被近年的親緣關係研究證實與Moenkhausia形成併系群 (也就是說Bario應該只是Moenkhausia的同物異名), 不過呢因為Moenkhausia這個屬本身也是個垃圾桶, 目前沒有魚類學者試著解決分類上的混亂, 所以我使用Moenkhausia sp. cf. steindachneri來標示這兩種魚. 這兩種魚的最大體長未知, 因為我們家也是第一次養, 目前看起來很乖不會到處揍人.
魚隻來源: 澄澔水族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2011-04-18新進魚隻

Omobranchus punctatus 斑點肩鰓鳚(=條紋)(為什麼要打這個啊) x 3 (由此網頁可看到其產卵的型式)
Hasemania nambiquara 黑雷鬼燈 x 15
Hyphessobrycon sp. cf. igneus 酒紅金燈(=草莓火燄燈, 金鑽紅剪刀) x 5

  • 在搜尋斑點肩鰓鳚的資訊的時候赫然發現, 原來這種魚也可以成為外來種啊~~ Gerhardinger et al. (2006)的研究指這條魚很可能因為船艙或是船污的關係從原來的分布區域, 也就是印度洋-太平洋被攜帶到大西洋西南側的巴西海岸. 然而這條魚成為新世界的外來種並不是頭一遭, 根據這篇文章, 在千里達與巴貝多的族群很可能來自於19世紀載運印度的奴工的船舶所攜入,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很可能是因為Omobranchus屬的魚經常與附著性的雙殼貝伴生(牠們把卵產在殼內), 而這些貽貝或牡蠣類的雙殼貝又經常大量附生在船隻上, 因此這樣的魚就有可能被攜帶到遠方去. 最近在台灣水族市場上流通的肩鰓鳚都是台灣原生的魚, 經常逛89sky園長的人應該不陌生. 以往這些魚只有非常小眾少數的人因為興趣而飼養, 但是最近的商業採集與販售讓我覺得有必要向對這類魚完全不熟的人說明幾點: (1) 鳚魚的智能與視力在魚類中都是相當不錯的, 牠們不是笨蛋; (2) 牠們基本上是海水魚或河口魚, 雖然在淡水中也會下蛋, 但不表示一般人可以做到這點而且可以把小魚帶大; (3) 因為牠們是河口潮間帶的魚, 所以請不要以為這類魚可以養在黑土缸或打CO2的草缸中; (4) 肩鰓鳚的領域性頗強, 若複數飼養一定要給予躲藏的地點, 我不認為牠的混養性很好, 請不要與過小的燈魚(2cm以下)混養, 也不要與兇猛或可能刮食黏膜的魚混養(例如青苔鼠); (5) 可餵食紅蟲, 並保持水質清澈; (6) 最重要的是, 雖然肩鰓鳚並不被認為是瀕危的魚類, 在西南與東南海岸都可見到, 但是請各位在消費/消耗這些本土觀賞魚的同時想一想, 除了花錢找樂子把魚養死以外, 可不可以多關注一下台灣的河川, 海岸與濕地環境品質? 如果沒有這些自然環境, 就不會有各位手上這些可愛的小魚. 如果有任何有關海岸, 河川與溼地相關的環境運動, 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然後在飼養前請做一下功課吧, 如果無法提供那樣的環境, 就請不要任意購買, 因為這些都是寶貴的資產.
魚隻來源: 豬腳水族, 悠遊魚坊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2011-04-15新進魚隻

Knodus borki 阿就藍燈啊 x 6

我覺得我真的很有追根究柢的精神, 才買了進口野生的藍燈, 又買了島產的大隻藍燈來比比看. 比較的結果顯示==>真的是一樣的魚呢~~~

魚隻來源: 地中海(高雄博愛路)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2011-04-14新進魚隻

Glyptothorax trilineatus 金背小鷹鴨嘴 x 5
Bunocephalus sp. 某某斑鳩貓 x 1
Raiamas guttatus 長嘴鱲(=亞洲河虎) x 6
Rasbora sp. 某某小波魚 x 1
Knodus borki 有粉紅的藍燈(應該是野生的所以比較紅吧我猜)(有關藍燈的學名問題看以前的說明) x 10
Hyphessobrycon sp. cf. agulha 紅眼洛卡燈 x 5 (發色後再討論, 目前不知道是這個, 這個, 還是這個?)
Hyphessobrycon metae 紅尾黑霓虹 x 1
Hyphessobrycon loreotensis 紅尾幽靈燈 x 6 (看過去的討論)
Brycon sp. 紅鰭的金剛芭比燈 x 10
Hemirhamphodon pogonognathus 仙鶴神針 x 6
Polycentropsis abbreviata 非洲枯葉魚 x 4
  • 所謂的亞洲河虎其實在過去經常混於所謂的虹翅彩鱒(Barilius sp.)中輸入, 而整批輸入不知道是不是頭一遭? 根據fishbase的記錄, Raiamas guttatus可以長到30cm, 不過Kottelat所著的Fishes of Laos則說明此魚最大到28cm. 也就是說, 這條魚看起來有個大頭, 有張大嘴, 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大隻 (見此圖). Raiamas這個屬目前包含的魚種分布在中南半島到印度半島北部以及西非, 這樣的分布看起來十分軌異. 根據Tang et al. (2010)發表於Mol. Phylo. Evol.有關魚丹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的結果顯示Raiamas並不是一個單系群, 其中產於印度的模式種Raiamas bolaOpsarius bakeri (=Barilius bakeri)以及Opsarius canarensis (=Barilius canarensis)形成一個單系群, 然而亞洲河虎guttatus卻與非洲產的Opsaridium, Mesobola, Leptocypris, Neobola, Chelaethiops等屬組成一個單系群, 這也就是說guttatus的屬級分類歸屬仍然是有問題的, 而且在魚丹亞科中這種身體延長, 體形與嘴巴變大的掠食者姿態可能在亞洲與非洲皆獨立演化數次. 根據Kottelat的說明, 亞洲河虎的幼魚生活在池塘或靜水中, 不過成魚會進入乾淨的溪流中攝食. 飼養此類魚應該也要留意加蓋, 以及不要與過於好動或太小的魚混養. 有些水族館以"銀光梭子魚"販售此物種則是一種以訛傳訛, 所謂的"銀光梭子魚"指的其實就是"虹翅彩鱒".
魚隻來源: 澄澔水族, 永信水族(屏東店)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2011-04-13新進魚隻

Boraras brigittae 一線小丑燈 x 10
Boraras merah 圓點小丑燈 x 10
Channa bankanensis 班卡雷龍 x 10
Chaca chaca (?) 查卡推土機 x 2 (鑑定待確定)
Synodontis ornatipinnis 歐那提迷宮倒吊 x 5
Caridina longirostris or gracilisrostris (?) 紅鼻槍蝦 x 5
  • 其實我還挺訝異看到Synodontis ornatipinnis這條魚, 而且居然是真品, 不是工雜交的偽商品. 我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野生的Synodontis ornatipinnis在西非與東南亞熱帶魚出口商的stocklist上不甚常見, 但...就忽然出現品質還不錯的人工繁殖魚. 它的野生個體的已知最大體長為22cm, 天然分布在剛果中部近南方的Mweru湖以及Luongwa河, Lother Seegers在其所著的The Catfishes of Africa中建議應加入植物性食餌餵食此種.
  • 班卡雷龍在過去只有非常少量的輸入記錄, 而之前多次的輸入記錄其實都是露西亞雷龍(Channa lucius)幼體的誤定, 而新加坡近期輸出的bankanensis則全是lucius幼體. 斑卡雷龍的模式標本採自班卡島(Bangka Belitung), 也分布於蘇門答臘本島, 最大體長據說是14cm, 原產地為pH 2.8-3.8的緩流. 班卡雷龍在水族市場上雖然非常少見, 但是它被視為熱帶魚乃是始自1935年美國水族家Stoye所著的Tropical fishes for the home: Their care and propagation(見此blog的內容摘要). 此外此種鱧的繁殖可見此處的討論. 除少數特殊情況, 所有的鱧科物種在美國都是不可輸入的魚種(見此處公告), 因此也希望所有飼養鱧屬魚類的人不要再把這類有潛在入侵性的魚扔到你家的公園水池, 魚池或野外.
魚隻來源: 台族水族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2011-04-12新進魚隻

Parosphromenus deissneri 戴森酒紅二線鬥魚 x 2 pairs
Betta cocinna 柯奇娜鬥魚 x 2 pairs
Betta uberis 潘卡拉朋鬥魚 x 1 pair
Betta uberis (Kubu) 潘卡拉朋鬥魚 (庫布產) x 1 pair
Betta burdigala 布迪加拉鬥魚 x 2 pairs
Betta rutilans Green 盧提蘭斯鬥魚 (綠色型) x 1 pair
Betta sp. cf. pulchra (以
Betta sp. Bangka 班卡島鬥魚名義輸入但完全不一樣) x 6 pairs
Betta pallifina ??? 帕力菲那戰狗??? x 1 pair
Betta compuncta ??? 血斑戰狗??? x 1 pair
Aphanius mento 沙漠藍珍珠將 x 4 pairs
Laubuca sp. 某某元寶鯿 (以Parachala名義輸入) x 15
Rhodeus ocellatus 高體鰟鮍 x 5
Devario auropurpureus (=Inlecypris auropurpureus) 琉璃燕子 x 15
Puntius sp. cf. tiantian 大黃蜂鯽 x 10 (並非真正的Puntius tiantian)
Rasbora elegans 黑兩點燈 x 20
Channa sp Ice & Fire 夢幻血斑雷龍x 1
Leptobotia guilinensis 貴林薄鰍 (=金背薄鰍, 斑背花鰍) x 4
Parabotia fasciata 花斑沙鰍 (=大型九間鼠) x 1
Alticus saliens 高冠鳚 (タマカエルウオ) x 1
  • 那隻黑兩點燈其實在很多東南亞輸入的野生小型鯉科魚類都可以挑到, 這次新加坡以"Royal Elegant Rasbora sp."輸出就有一點把我騙到了. 報價單上的照片沒有顯示出身上的大綠點, 所以看起來會以為是"身體比較高的Rasbora rasbora", 但拿到實魚以後發現, 阿就大隻的黑兩點燈啊~~ 話雖如此, 此魚很強健易養, 體色的金屬綠斑在狀況好的時候非常醒目
  • 新加坡自從2009年開始以Betta compuncta名義輸出"血斑戰狗"後, 我前前後後買了三四次, 但是啊看起來就很怪異啊, 那個魚和真正的compuncta真的是不一樣. 為了弄清楚倒底是新加坡寄錯魚還是我眼花, 前前後後我買了至少三四次的"新加坡輸出compuncta", 結果我認為, 那隻真的不是compuncta, 而是另有其物, 但也不是目前已經描述的物種. 然後我對所謂的新加坡輸出的pallifina也有很大的疑義....大家可以先看看這個blog上的簡單說明
  • 沒事幹嘛買牛屎鯽? 其實是因為台灣出版的日文譯本觀賞魚圖鑑上所指的"七彩葵扇"原本其實是產於東北亞的大刺鰭鰟鮍(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 Acenthorhodeus marcopters)這種魚, 但是"七彩葵扇"這個中名後來就不知怎麼地被使用在台產的高體鰟鲏(Rhodeus ocellatus)上, 然後就使用到現在. 我小學到高中的期間其實在水族館中的確見到過大刺鰭鰟鲏, 但是這條魚應該已經在台灣的觀賞魚市場上消失了.
魚隻來源: 阿勇水族, 大大水族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2011-04-11新進魚隻

Betta patoti 帕陀帝鬥魚 x 4

[再說]

[書評]コリドラス大図鑑 新版

日本人玩鼠魚有長久的歷史和實力, 所以鼠魚的圖鑑一出再出, 就算是冷飯, 也還是會引起討論. 剛拿到新版的コリドラス大図鑑, 翻了一下, 比較起2005年的舊版增加了一些新資訊, 但其中也有一些令我感到納悶的部份:

首先是我認為不錯的部份:

  • 我很喜歡前面介紹部份鼠魚棲地環境的幾頁, 對我來說, 從水面上俯視鼠魚在水中的樣子是非常有意義的, 因為這與鼠魚擬態中"掠食者是不是從空中來?" "鼠魚的體色在環境背景下是否醒目?"這些議題有關, 不過這個部份在舊版就已經有了
  • p.41加入2010年的新物種葛拉迪絲鼠Corydoras gladysae.(唸起來好像"哥咧帶賽")
  • p.48加入長鰭花鼠C. longipinnis.
  • p.53加入尼格羅鼠C. negro的實魚照
  • p.55加入歐提格鼠C. ortegai
  • p.59加入2010年的新物種佩卓契尼鼠Corydoras petracinii
  • p.65保持一個有趣的觀點, 也就是市面上以綠面具鼠名義流通的物種可能不是真正的Corydoras septentrionalis
  • p.73加入2009年的新物種烏魯庫鼠Corydoras urucu
  • 巴西產未描述物種多了18種, 例如大家已知的維多利亞鼠C. sp. Victoria, 紅頭黑箭鼠, 帝王茱莉豹鼠, 長吻阿圭尼斯鼠等等
  • 秘魯產未描述物種多了7種, 例如C. sp. "Papilio"等等
  • 哥倫比亞等地的未描述物種多了超級雙色鼠, 長吻雷諾鼠等等共計6種
然後是我認為怪怪或可以再加強的部份:
  • Corydoras bifasciatus (p.26)只有手繪圖, 不過2011年4月在日本市面上應該已經可以見到這條稀有的魚了
  • 我懷疑p.28的玻利維亞鼠Corydoras bolivianus鑑定的正確性. 看起來依然是藍月鼠C. pantanalensis啊.
  • p.32的古畢豹鼠Corydoras copei也使用手繪圖, 然而日本市面一直都有以copei販售的物種, 這倒底是意味作者沒有取得圖片或是日本市面的東東不是真正的copei呢?
  • p.40的葛伊鼠C. geryi只有標本圖示. 但印象中此鼠在近兩年有輸入日本過(見此連結)
  • p.51加入的C. nanus我懷疑可能不是真品...
  • p.54的ornatus仍使用模式標本照讓我有點訝異
  • 所有的未命名物種都未編上C or CW-number, 這表示日本人不喜歡這兩個系統? 還是認為這兩個系統與日本人自己的商業名難以對應呢?
  • 許多日本已經上市的新物種, 例如長吻歐提格鼠或帝王黑影鼠並未包含在其中
也就是說這本書其實只加入了一些"已知的新物種"以及"沒有人知道倒底是不是有效物種的特色個體"(尤其是三線, 茱莉和金花豹鼠系列), 除了增加部份物種的圖片外, 在內容上(例如鼠魚的演化與分類體系)並沒有隨著研究的進展而更新. 不過這畢竟是水族用書, 不是學術用書, 因此我認為把這些漂亮圖片拿來參考參考即可, 也不需要太認真.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2011-04-09新進魚隻

Siniperca obscura 暗鱖 x 2 (鑑定待確認)
Triplophysa siluroides 擬鯰高原鰍(虎皮巨鯰, 巨型虎皮鰍) x 2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黑鰭鰁(花斑黑鰭鯉, 廣西鰁, 紅臉花豹) x 5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華鰁(胭脂鯉, 斑節鰉魚) x 5
Squalidus sp. 某某鮈 x 1
Badis burmanicus 紅點變色龍 x 6
Betta smaragdina 史馬格汀那鬥魚(雌) x 2
Oryzias sp. "burmanicus" 緬甸黃尾稻田魚 x 10
  • 中國的鱖魚(Siniperca)與少鱗鱖(Coreoperca)在近來大量輸入, 不過在此要提醒飼養者請勿野放, 而我比較擔心的是某些飼養者(尤其是田橋仔型的)可能有座養鱒場還是什麼的, 會想要把這類的魚就丟進魚池中放養, 有些釣客似乎也對這類的魚充滿興趣. 但是拜託, 在水族箱中好好養就可以了, 不要往外丟. 不管是Siniperca或是Coreoperca都是被美國, 日本, 加拿大, 英國等國家列為禁止輸入物種, 有人可能會說台灣這麼熱怎麼可能會存活? 不要忘了台灣有非常多的食用魚都是由漢人從中國輸入後養殖的, 有些魚就算不能在台灣自己繁殖, 這種掠食性魚在成長過程中也是會吃掉很多其它魚類的. 所以請好好養在水族箱中吧 (反正不管什麼鱖養大都像金目鱸不是嗎?)
  • 高原鰍屬是爬鰍科(Balitoridae)魚類中高度特化與高度種化的類群, 至今全屬約有116個物種被描述, 絕大多數的物種分布在青康藏高原到中亞地區, 而且還有為數不少的穴居盲眼物種. 擬鯰高原鰍被認為是整個屬中可能較早分化出來的支系, 這條爬鰍可以長到約40cm左右(有一個坊間說法可以到1.2m聽起來就是號小), 而且可吞食其它較小的魚類. 在飼養的建議上, 高原鰍都是生活在溶氧充足的溪流中, 因此請不要當泥鰍養. 對水質的要求也比較高, 新魚下缸時對水可能要稍微留意, 以免產生緊迫.
魚隻來源: 珍奇水族, 華洋水族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2011-04-08新進動物與魚隻

Betta prima 霹靂馬鬥魚 x 5對 (棲地影片)
Polycentropsis abbreviata 西非葉鱸(非洲枯葉魚, 非洲多棘鱸) x 2
Hemirhamphodon pogonognathus 仙鶴神針 x 6
Odontostilbe sp. cf. fugitiva x 1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黑鰭鰁 x 5
Pseudogastromyzon fangi 方氏品唇鰍(浙江擬腹吸鰍, 浙江豹紋爬岩鰍) x 2
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 峨眉後平鰍 (峨眉豹紋爬岩鰍) x 2
Acrossocheilus parallens 側條光唇魚(黃金斑節鯉) x 2 (以北江光唇魚名義輸入)
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 "Vietnam" 越南鱊(越南血尾七彩葵扇) x 5雌魚
Oryzias curvinotus 弓背青鱂(=越南黃尾稻田魚) x 25
Boesemania microlepis 小鱗波曼石首魚(細鱗淡水黃魚) x 1
Tachysurus sp. cf. nubilosus 三間蜜蜂貓 x 5
Glyptothorax sinenis 中華紋胸鮡(中華三間鴨嘴) x 5
Liobagrus marginatus 白緣鮰(白緣隆頭貓) x 2
Rhinogobius szechuanensis 四川吻蝦虎(藍星橘翅蝦虎) x 1對
Rhinogobius zhoui 周氏吻蝦虎 x 1對
Rhinogobius brunneus (?) 褐吻蝦虎(高翅吻蝦虎) x 1對
Rhinogobius sp. 菊花吻蝦虎 x 1對
Rhinogobius duospilus 白面火焰頰蝦虎 x 1對
Rhinogobius leavelli 李氏吻蝦虎(黃翅眼斑蝦虎) x 1對
Astyanax sp. "Rio Sangue" 橙斑河虎燈 x 10
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香港鬥魚 x 5
Caridina tumida (=Caridina sp. Super Bee) 超級蜜蜂蝦 x 5
Caridina maculata 白頭蜜蜂蝦 x 5

其實今天我比較關切的是三類魚, 也就是吻蝦虎, 青鱂魚與鱊魚(石鮒, 牛屎鯽). 吻蝦虎的分類很難這個大家都知道, 就不需要在這邊多說, 但由於最近台灣的外來入侵物種越來越多, 而且有很多過去不認為會成為入侵物種, 或想都想不到的物種忽然在台灣立足(例如齊氏石鮒, 爪哇四鬚魞, 高體四鬚魞, 皇冠三間等等), 因此像吻蝦虎這類"在台灣的物種多樣性高"且其"亞洲大陸近似物種的生態需求皆類似"的物種就會讓我神經有一點緊張. 這樣的緊張是來自於對台灣某些觀賞魚養殖者的不信賴. 什麼樣的不信賴呢? 在台灣有一種人, 非常自私且白目的人, 魚不養了, 就往野外倒, 如果是零星亂倒也就罷了, 有些人甚至認為"丟到外面讓牠自己生, 以後去撈就好不需要再買". 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極度的白目與可惡. 事實上在台灣已經有不少因為這種行為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案例, 所以在此要請各位對中國產吻蝦虎有興趣的人留意幫忙, 這些不需要降海的種類都可以在水族箱中繁殖, 我也知道很多人喜歡周氏吻蝦虎, 白面蝦虎, 菊花蝦虎, 但是可不可以不要生一生養一養就往外面倒? Rhinogobius有沒有成為入侵種的案例? 有. Neely et al. (2008)年時發表一個產在中國東北到俄國阿穆爾地區的褐吻蝦虎因為養殖食用魚苗的運送而入侵蒙古東部水域的案例. 如果無心的運輸都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那更不要說大量密集地輸入, 有意無意的放養(或養殖場排放水中溢出的魚苗)可能造成的風險了. 誠然台灣有一半以上的外來物種問題都是食用物種造成的, 但不可否認的, 近年來諸多莫名其妙觀賞魚因為少數人的自私與白目忽然成為外來入侵物種, 對於生態環境, 對於水族產業(可能造成更多物種輸入的設限)都是不利的. Oryzias也有類似的問題 (見網頁), 雖然Oryzias通常被認為無法與大肚魚競爭, 但是這玩意兒可以在河流中被找到顯示一樣有人養一養就往河裏扔, 不管是什麼魚. 那鱊魚就更不用說了, Rhodeus, Tanakia, Acheilognathus三個屬在日本與其它地區也都有成為外來入侵種的案例, 這意思就是說, 這些牛屎鯽只要能夠找到田蚌幫牠們孵小孩, 到新天地去繁殖並不是難事. 要不然齊氏石鮒是怎麼忽然出現在台灣的呢? 所以呢, 一樣地, 我知道越南鱊真的很漂亮, 但是拜託不要有大大自作聰明地買個幾對往池塘裏丟, 這樣真的很不好. 只要一個大水淹來就像東港溪的鱷魚一樣流竄了. 要養好好地在水族箱中養就好了.

魚隻來源: 澄澔水族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