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產在剛果桑加河的黃金二線剛果(Phenacogrammus aurantiacus)的野生族群很可能會在短時間消失 |
以下我就告訴大家我根據那些準則判斷那些魚類會快速消失,而且可能連一隻都留不下來。
- 是否受到華人世界的瘋狂喜愛:只要被華人喜歡上的東西大概都很難逃過一劫。所謂的華人包括台灣、中國、東南亞的華人社群。當然我不是說華人世界就是可怕,其它民族對野生動物也有很多消費,但不像華人如此全面。
- 野生個體是否在很短的三五年內被撈到族群量大降:我想有在觀察市場的人都應該可以看得出來,有些物種從少量進入市場,到隔一兩年價格下降瘋狂出貨,到瞬間沒有魚可賣或體型變小,不需要五年時間。
- 是否難以在繁殖場中自然繁殖?對,有些魚就是難以自然繁殖。所謂自然繁殖的意思是說在養殖場中自己配對就生了,如果只是靠著打激素來採精採卵,那就不算是自然配對繁殖
- 繁殖場的種魚來源是否很少所以後代就很難建立永續人工繁殖族群:是的,很多魚在遺傳多樣性不夠高的狀況下就很容易因為近交交配而產生不健康子代,也不可能持續提供市場所需要的數量。
- 棲息地是否很狹窄?很多魚類的棲息地非常非常狹窄,常常只有幾個小水澤、一小片雨林、或是一小段河流,然後就沒有了。只要成體或亞成體被大量撈補,而幼體又容易被掠食者吃掉,那這個物種就可能很快完蛋。
- 棲地環境是否位於受到地區與全球矚目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如果是,那麼大概也還會有一些區域或國際關注來免於立即性的毀滅,如果不是,那就慘了
- 棲地環境是否位於保護區內:如果位於保護區,或許還能被保存一陣子,但若不在保護區內,那情況可能就會很慘重。
- 原產國是否具備有效的行政與法律約束?有些國家空有法令,但執行成效很差,所以就算是位於保護區的棲地,還是會被非法盜採。很多蘇利南的魚就是經由這樣的管道出現,但為了要躲避查緝,就會謊稱是巴西的。
- 運送過程中的死亡率是否很高?有些魚基於成本考量因素,包裝與出貨前的蓄養狀況並不好,就算是知名日本採集業者的包裝也未必比較高明。
- 雌雄性比的偏差是否很大?魚類的性別決定因素非常複雜,因此在一群魚中經常有非常懸殊的性比(sex ratio),如果一種魚的性比懸殊,例如100隻裏面只有20隻雌魚,若20隻雌魚都在運輸過程陣亡,而且多數消費者根本買不到雌魚,那這批雄魚也等於報廢。
- 是否沒有專業的人工繁殖社群和保育計畫?有些魚類因為長期有一些比較專業的玩賞社群存在,所以每一個產地的個體都會被保留並繁殖。但有一些類群則不是,總是要到族群量少到已經不能再少了才會啟動一些復育計畫,但很可為時已晚。另外如果一些玩賞社群對地區族群的保種缺乏概念而亂雜交,那也不利於這些魚類的生存。
- 消費者普遍不知道怎麼飼養或忽視飼養門檻而造成傷亡:這實在太多了,絕大多數在熱帶雨林中的魚類都不耐高溫,但不少消費者誤以為熱帶魚就可以適應高溫,這樣的無知與誤解就會讓許多魚類枉死。
- 同時受到觀賞魚貿易、當地漁撈(食用)、棲地破壞(包含外來入侵種)多重衝擊:這個就不必說了,很多魚類面臨這種複合式的威脅。
好,以下我就要挑出一些我認為具備上述特質而在未來短時間內會大量滅絕的淡水魚:
脂鯉目(Characiformes)中所有色彩鮮豔、分布狹窄、產於上游、單價超高的燈魚:這類燈魚的問題是個體量少、DOA高、最後能夠進入繁殖者手上成功繁殖出下一代的種魚很少,而且多數都有飼養沒有那麼容易的問題。所以絕滅的風險並不低。而且相對來說,非洲大陸產的脂鯉的絕滅風險比南美的更高,因為非洲面臨嚴重的土地與森林破壞、飢荒、外來種問題。此外非洲燈魚的採集、包裝與運輸狀況很不好,所以DOA一向超高,也就是說貿易中大多數的個體都是死亡的,有時候甚至可以超過90%。雖然有些燈魚是有人工繁殖技術的,但是多數業者也只挑少數主力物種進行繁殖,例如亞瑪帕三色燈和可卡燈就是例子。但這些連野生個體都很稀少的物種,其人工繁殖群可以維繫多久是很難說的,因為關鍵還是在遺傳多樣性太低,而多數野生個體已經被消耗完。
鯉目(Cypriniformes)中部份色彩鮮豔、分布跼限的高單價小型物種:例如Rasbora中有些只分布在婆羅洲少數地區的物種也同時受到森林砍伐與油棕產業擴展的威脅。中南半島與婆羅洲產的爬岩鰍也有類似的處境,因為漂亮又被訛傳能夠除藻所以就被大量捕捉,但其實大多數人都養不活,而牠們的棲地也非常容易受到水污染的破壞。此外一些南鰍(Schistura)因為體色鮮豔也容易進入市面,但是因為許多物種的分布非常狹窄,所以一時之間的嘗鮮與好奇就可能對這類物種造成災難。
中國產的多數洞穴魚類(cave fishes):中國廣西到越南北部的地下洞穴中的金線魞在這些年成為觀賞魚市場上的新鮮貨色。然而因為洞穴魚類的生存環境非常容易受到污染破壞,因此捕捉這些珍貴魚類對牠們來說就是雪上加霜。多數洞穴魚類都無法在一般消費者的小型水族箱中生存,也無法像墨西哥盲魚一樣適應水族箱環境,因此洞穴魚類的過度撈捕和環境破壞可能是一個造成牠們滅絕的隱憂。此外我不認為有任何強而有力的法規能阻止當地人靠山吃山。
許多胎生與卵生鱂魚:雖然有很多鱂魚社群致力於保存種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有為數相當多的鱂魚即將步入絕滅。尤其是以中美洲高地的鱂魚狀況最糟。因為這些地區的類群同時受到農業灌溉的威脅(把水抽乾棲地就消失)還有外來物種的入侵。此外牠們多數在觀賞魚市場上不存在,因此也沒有足夠的人工繁殖個體來延續物種命脈。就算有些鱂魚有人工繁殖族群,也多半有親本遺傳多樣性低,子代受到線蟲感染,還有畸形率很高的問題。
東南亞產的多數野生鬥魚(Betta)、其近緣屬與其它攀鱸:雖然在新加坡與其它東南亞國家都有一些社群保存野生鬥魚,但最大的問題是許多繁殖上的努力跼限於漂亮的物種,然後許多繁殖者也未能正確鑑定物種而發生不必要的雜交。東南亞的野生鬥魚的多樣性極高,但是許多物種都可能是瀕危物種。這主要是因為多數類群的棲地一直被破壞,撈捕量高,但是育成率非常之低。尤其是以小型,養功門檻高的Parosphromenus、Malpulutta、Parasphaerichthys、Pseudosphromenus、Ctenops、Luciocephalus等,幾乎都是大批撈捕大批死。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分布狹窄的雷龍(鱧科):近年來市面上最高單價的雷龍就屬巴卡雷龍,再加上印度東北的諸多小型雷龍。雖然聽聞有些物種在中國已經有人工繁殖規模,但是我認為除了巴卡雷龍以外,其它折損率超高的雷龍(例如藍月、大花豹)在現階段都不會有人工繁殖計畫,再加上其產地狹窄,若因為過度撈捕而走向滅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有很多人工繁殖個體,牠們也頂多變成市場上的商品,但在野外可能就是會滅絕。
高單價單沒有人工繁殖記錄的吸甲鯰(異形、直升機):吸甲鯰科主要的問題在於,絕大多數類群分布於上游,一般水族箱很難創造出那樣的環境。然後大家都愛大隻神奇的物種,例如什麼木紋豹藍眼豹,但這些折損率很高的魚目前沒有任何人工繁殖技術。這些魚類也都是南美洲各國管制的目標。此外多數吸甲鯰都受到南美洲新建水力發電廠的威脅,一旦水文條件改變,多數的吸甲鯰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就滅絕。但是在觀賞魚市場上能夠被繁殖的物種相對來說卻非常非常稀少。
鼠魚:鼠魚是鯰目最大的屬,已知物種近450種。但是能夠被穩定人工繁殖的物種很可能不到20種。由於多數鼠魚其實都是稀有物種,而且在運送中的折損率極高,其棲地多半都受到污染、採礦與水壩興建的影響,鼠魚社群中致力繁殖的人非常少。因此我認為鼠魚也應該列名很快就可能全數消失的分類群。其它非常有危險的類群:有些分布狹窄的魚類一旦被抓到,就幾乎是大批被抓走。但是牠們在水族箱中的存活與成長狀況一向很差,幾乎是那種會全軍覆沒的。舉例來說,部份的玻璃魚就與東南亞淡水性許多小型水針都是屬於那種很難長期被飼養,對很多人工餌料接受度不高,然後幾乎是整批會死光的物種。你認為這樣的消費狀況不會使這些物種消失嗎?
那我講了半天除了憂心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原產國的雨林被破壞也很難管得到啊~ 我認為相對來說比較積極的作法是讓一般消費市場降低對難養、損耗率高的動物的需求。但還是要鼓勵專業社群來開發物種的人工繁殖方法與飼養技術。相對於很多脊椎動物來說,魚類的人工繁殖還算是相對可行的,只是需要有計畫的保存、試驗。如果所有的動物都能夠被商業市場炒作、野生個體被消耗完、然後人工繁殖個體也難以延續,這些美妙的物種在短時間之內都會步向滅亡的話,那請問這個市場還有什麼魚會存在?難道只剩下孔雀魚、朱文錦、小斑馬和血鸚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