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幾個令人無言的宗教放生網頁

有空的人可以去逛逛, 看看能不能啟發他們的"慈悲心". 這些人實在是愚昧, 而且一整個講不聽. 台灣的生態環境已經被他們搞成這樣為什麼會無法可管呢?

Iamrim270
和平島放生活動
南天直轄全真堂放生服務
文殊師利佛學會
生命會訊 中華護生協會

此外並請參考動物社會研究會的報告[全文], 還有自由時報過去的專文

〔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昨天公佈「全台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寺廟每年放生的魚類、鳥類、蛙類等動物超過兩億隻,總金額超過兩億元,放生地點遍及山林、湖泊、公園或高爾夫球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近期內將召開公聽會,討論放生議題。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共同合作,針對台灣兩千零七個宗教寺廟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調查,結果發現全台有四百八十三個寺廟從事放生行為,比例約占四分之一,但是每年放生的動物數量卻超過兩億隻,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指出,台灣宗教團體放生的動物千奇百怪,小到蚯蚓、魚苗,大到鴕鳥、鯊魚,除了常見的鳥類、烏龜、青蛙之外,甚至連龍蝦、猴子和蛇類都有人放生,其中有些動物是在繁殖場大量養殖後販售,被放生後容易因無法適應自然環境而死亡。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小如指出,常見的放生蛙類是本土虎皮蛙,但有些民眾放生外來種牛蛙,有些外來種牛蛙會吃掉本土蛙類的卵,造成生態失衡,影響甚鉅。

調查報告也顯示,在放生活動頻率方面,有些團體週一到週五每天都在放生,有些團體是一週放生一次,有的是一個月一次,還有人集中在農曆7月放生,在眾多佛菩薩誕辰紀念日中,以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觀音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聖誕等最為熱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宗教團體的放生理由眾多,有人生病要放生、希望求得好姻緣也要放生,這些都是為了一己之私從事的商業行為,希望政府日後制定相關法規,在宗教團體大量放生之前,必須透過預先申請的方式,等專家進行生態環境評估之後,再決定是否可以放生。

農委會表示,由於放生者與所放生動物之間是否具有「飼養」或「管領關係」難以認定,因此放生行為不在動物保護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之內,農委會近期內將召開公聽會,研擬解決之道。

**保育團體:商業放生 並非慈悲

〔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關懷生命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釋傳法表示,放生並非佛教特有的觀念,可惜的是,如今放生已演變成商業行為,違反宗教「護生慈悲」觀念,目前宗教團體每年放生的動物數量應超過兩億隻,大量的商業放生行為不值得鼓勵。

釋傳法指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長期進行宗教團體放生行為調查,該會公佈的資料可信度很高,也很有意義,由於目前放生已演變成商業化行為,為了避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此一數據可提醒民眾重視放生所衍生的後續問題。

釋傳法說,宗教團體從事放生行為已行之有年,有些宗教、寺廟知道放生會引起保育團體抗議,因此對外界詢問電話多所保留、小心過濾,但是社會大眾捐助的放生善款來得又多又快,宗教團體通常很難拒絕。

她強調,有些民眾捐錢放生是為了消業障、求長壽、保健康,因而大量購買動物放生,這種「功利式交換」的功德觀,並不符合佛教「無相佈施」的觀念。

**宗教團體:繼續放生 堅持慈悲

〔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中華護生協會會員吳寂慧表示,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眾生被屠殺,人類才是破壞生態的最大殺手,放生是一種慈悲行為,可使重度危難者得到解脫,雖然放生行為遭到保育團體責難,但他們仍會堅持下去。

中華護生協會經常在不同地點,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種放生活動,稱之為「護生、救生活動」,希望世人尊重一切大小生物,但是該會一年前在嘉義公園小西湖放生了兩萬尾錦鯉,如今成了鷺鷥啄食的「餵鳥池」,魚兒被啄食讓人心生不忍,護生協會嘉義分會會長鍾淑芬表示,目前已派出義工看守魚池,不再讓鷺鷥啄食。 雖然保育團體批評大量放生行為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但中華護生協會認為,放生本身就是救命,例如當該會獲知宜蘭南澳溪魚類資源嚴重流失,最後必須封溪護魚時,就主動聯絡當地的漁業專家,經專家評估後認為,可以在南澳溪放生香魚,該會就尊重專家意見配合放生。 吳寂慧說,該會從事放生活動時都會念佛號,如此一來,每個被放生的動物都會變成佛弟子,佛菩薩會保佑佛弟子,下輩子不要再投胎當畜生,至於保育團體的批評在所難免,護生協會仍會持續進行放生活動。

**專家建議:環保放生 平衡生態

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專訪

台灣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副研究員吳全橙表示,該會每年都會接到十多通詢問電話,其中大多是海釣客擔心釣了太多魚類食用心裡不安,希望捐錢請該會代為購買魚類放生作為補償,他通常會建議釣客改捐中華民國漁業永續協會,作為日後從事栽培漁業、放養魚苗的研究經費。

吳全橙指出,部分民眾不懂動物生態與特性,錯把在淡水生長的陸龜推進大海「放生」,結果變成「穩死」,還有人把淡水虱目魚丟到海水裡「放生」,結果兩、三天後魚群陸續死亡,屍體先沉到水底後再浮出水面,導致臭氣沖天,讓人對放生產生反感而抱怨連連。

吳全橙說,他曾接獲靈鷲山佛教教團詢問,在哪些地區適合放養何種魚類?他建議在基隆等有珊瑚礁地形的水域,放養以珊瑚為主食的鸚哥魚,如此一來可維持原有水域生態平衡,也能讓魚群在適合的棲息地生存。

他強調,隨著人口數量激增,漁業資源卻呈現垂直下降,在此情況下,既然宗教團體有放生的觀念,可以選擇在專家意見指導下,針對魚種特性、棲息地等條件進行評估,選擇適合當地水域的魚類進行放生,這種「環保放生」的觀念,可以在培養漁業資源與放生行為之間取得平衡點。

9/18/2004 10:37:35 AM